何偉鋒 李艷芳 李丙生



【摘要】 目的 分析肝衰竭住院患者的營養狀況, 協助臨床科學合理地綜合治療。方法 選取120例肝衰竭患者作為病例組, 同期120例接受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均接受營養狀況的篩查及評估、血清維生素檢測。對比兩組患者營養狀況以及血清維生素水平的差異, 營養風險篩查2002(NRS2002)、主觀全面評定法(SGA)、微型營養評價精法(MNA-SF)診斷的特異性及靈敏性。結果 病例組的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血紅蛋白(Hb)水平分別為(31.26±3.19)g/L、(185.63±27.12)mg/L、(91.34±2.38)g/L, 均低于對照組的(37.73±3.47)g/L、(319.71±23.56)mg/L、(137.52±2.63)g/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病例組的血清25-羥基維生素D3[25(OH)D3]、視黃醇(VA)、維生素C(VitC)、維生素E(VitE)水平分別為(36.14±7.82)ng/ml、(1.24±2.53)μmol/L、(75.63±2.18)μmol/L、(23.57±2.26)μmol/L, 均低于對照組的(47.52±4.63)ng/ml、(1.83±1.02)μmol/L、(82.16±2.84)μmol/L、(37.48±2.34)μmol/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NRS2002、SGA、MNA-SF診斷的特異性與敏感性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肝衰竭患者住院期間, 對患者及時進行營養評估并采取有效的營養治療方案, 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 推動多學科合作的實行, 值得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 肝衰竭;營養評估;微量營養素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3.017
肝臟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和代謝器官, 肝衰竭患者多數合并營養不良, 后者加重疾病的惡化、增加住院費用、提高病死率[1]。臨床營養篩查和評估廣泛地應用于腫瘤、老年病、神經重癥等專科, 并起到很好的臨床效果;在肝病方面大多集中在慢性肝病、肝硬化, 目前暫沒有針對肝衰竭專用的營養評價指標[2]。對于肝衰竭患者, 早期用合適的方式對其營養狀況行全面客觀的評估、診斷, 并遵循個體化原則適時干預, 逐漸成為治療肝衰竭患者的重要策略。基于此, 本次研究針對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20例肝衰竭患者與120例接受健康體檢的患者進行對比分析, 旨在為臨床提高疾病治療質量提供依據,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肝衰竭患者作為病例組, 同期120例接受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病例組中, 男63例, 女57例;年齡22~70歲, 平均年齡(55.34±14.63)歲。對照組中, 男62例, 女58例;年齡22~68歲, 平均年齡(55.39±14.5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 ①病例組診斷結果符合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肝衰竭與人工肝學組和肝病學分會重型肝病與人工肝學組, 肝衰竭診治指南(2012年版)的患者[3];②血糖、血脂測定值均在正常范圍內的患者;③此次研究經本院相關醫學部門準許, 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自愿參與課題研究者。
1. 2. 2 排除標準 ①合并惡性腫瘤疾病的患者;②心、腎器官嚴重受損的患者;③精神意識不清晰, 無法正常交流的患者。
1. 3 方法
1. 3. 1 營養篩查及評估 兩組研究對象均接受營養篩查及評估。待患者入院48 h內, 由分管的營養師分別采用NRS2002、SGA、MNA-SF進行營養篩查及評估, 分析不同營養工具對肝衰竭患者營養評估的差異。注意, 在實施調查前, 所有調查人員均進行集中培訓與考核, 經合格后方可參與此次營養指標調查研究。
1. 3. 2 血清微量營養素檢測 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兩組25(OH)D3、VA、VitC及VitE的水平。
1. 4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者營養指標, 包括ALB、PA及Hb。②對比三種營養工具NRS2002、SGA、MNA-SF的特異性與敏感度。③對比兩組患者血清微量元素指標, 25(OH)D3、VA、VitC及VitE水平。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營養指標對比 病例組ALB、PA以及Hb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三種營養工具的特異性及靈敏性對比 三種營養工具的特異性與敏感性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血清微量元素指標對比 病例組血清25(OH)D3、VA、VitC及VitE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肝衰竭是臨床上一種比較嚴重、多種因素引起的疾病, 各種致病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導致肝臟的合成、解毒、排泄等功能出現嚴重障礙, 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腹水、肝性腦病、黃疸加重等癥狀[4, 5]。肝臟是機體營養物質代謝中心, 當機體發生肝衰竭時, 肝臟吸收以及合成營養物質的功能將明顯下降, 而蛋白質及脂肪的分解將不斷增多, 機體內的維生素與礦物質逐漸不足[6]。營養不良是肝衰竭常見的并發癥, 其不僅導致機體免疫功能降低, 還會進一步加重病情[7]。因此, 臨床上加強對此類患者營養篩查及評估是非常有必要的。
據以往研究發現, 營養篩查和評估是營養治療的第一步, 但目前尚缺乏用于肝衰竭營養評估的“金標準”[8]。NRS2002、SGA以及MNA-SF是目前臨床上比較常見且具有權威性的營養篩查與評估方法, 皆可在一定程度上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況, 皆具有較高的靈敏性與特異性, 臨床應用效果明顯[9]。營養篩查工具具有無創、經濟實惠、操作簡單等優點, 得到了醫師與學者的一致認可與支持。此次研究結果顯示, 三種營養工具的特異性與敏感性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說明上述三種方式皆可作為臨床篩查與評估肝衰竭患者營養狀況的工具。病例組ALB、PA以及Hb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進一步證實了營養生化指標在肝衰竭治療與診斷中的指示作用。病例組血清25(OH)D3、VA、VitC及VitE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說明肝臟在維生素的代謝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微量營養素的缺乏可能參與疾病的進展, 而檢測及補充微量營養素在肝衰竭的診治中不可忽視, 為肝衰竭疾病的防治開辟新的途徑及思路, 拓展多學科合作方式[10]。
綜上所述, 營養篩查與評估是同為臨床治療肝衰竭的重要環節, 營養支持將助力臨床肝衰竭治療療效。采用不同篩查方式評估肝衰竭患者營養狀況, 為臨床上選擇適合的營養篩查方法提供基礎資料, 也為進一步綜合診療、逆轉病情提供營養治療方案, 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郭歡儀, 徐士丞, 廖梅, 等. 二維剪切波彈性成像肝硬度值評估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情變化. 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9, 40(5):723-730.
[2] 管皓楠, 黃強, 劉臣海, 等. 肝切除術圍術期行免疫營養支持治療臨床療效的Meta分析.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 2019, 18(10):951-959.
[3] 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肝衰竭與人工肝學組,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重型肝病與人工肝學組. 肝衰竭診治指南(2012年版). 中華肝臟病雜志, 2013, 21(3):177-183.
[4] 林麗, 張吉才, 謝飛, 等. 患者全面主觀營養評定和營養風險篩查2002在消化系統腫瘤患者營養評估中的應用比較. 中國食物與營養, 2018, 24(3):78-81.
[5] 宋琦, 賈琳, 董金玲, 等. 糖皮質激素治療后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對慢加急性肝衰竭預后的預測價值. 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 2017, 31(6):554-557.
[6] 吳娟, 賈琳, 李元元, 等. 乙型肝炎病毒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器官功能衰竭的特點與預后. 中華肝臟病雜志, 2018, 26(10):737-743.
[7] 寧忠慧, 鄧澤潤, 柯比努爾·吐爾遜, 等. 基于eGFR的MELD改良評分在肝衰竭患者預后評估中的應用價值. 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 2019, 12(1):44-49.
[8] 劉寶榮, 方建凱, 林明華, 等. 應用人工神經網絡評估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發生肝性腦病的危險因素. 肝臟, 2017, 22(12):1085-1089.
[9] 王艷紅, 朱翔, 馮定云, 等. 人工肝支持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Ⅲ~Ⅳ期肝性腦病患者成功完成肝移植14例分析. 中華肝臟病雜志, 2018, 26(9):676-679.
[10] 李冠臻, 任珊珊, 丁麗麗, 等. 營養宣教對老年住院患者治療膳食依從性及符合率的影響分析. 中國食物與營養, 2017, 23(3):80-83.
[收稿日期:20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