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彥


【摘要】 目的 對比乳腺乳頭狀病變的穿刺與切除病理檢查效果。方法 100例乳腺乳頭狀病變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及研究組, 各50例。對照組采用穿刺病理檢查, 研究組采用切除病理檢查。觀察兩組檢出情況和良性排除情況, 診斷滿意度。結果 研究組檢出43例, 包括中央型乳頭狀瘤12例, 周圍型乳頭狀瘤12例, 乳頭狀腺瘤10例, 乳頭狀癌9例, 檢出率為86.00%;良性乳腺乳頭狀病變排除11例(22.00%)。對照組檢出40例, 包括中央型乳頭狀瘤12例, 周圍型乳頭狀瘤11例, 乳頭狀腺瘤9例, 乳頭狀癌8例, 檢出率為80.00%;良性乳腺乳頭狀病變排除10例(20.00%)。兩組患者的檢出率及良性排除率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滿意度為98.00%, 高于對照組的94.00%,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乳腺乳頭狀病變的穿刺病理檢查結果具有較高的參考意義, 可以作為臨床診斷的重要依據, 但具有一定的誤診、漏診率, 相比之下切除病理的可信度更高, 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 乳腺;乳頭狀病變;穿刺;切除;病理檢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3.089
乳腺乳頭狀病變是乳腺腫瘤的前期表現, 可呈良性腫瘤病變, 亦可以表現為惡性腫瘤[1]。乳腺乳頭狀病變通常為上皮細胞增生。乳腺乳頭狀病變惡變幾率較大, 初步診斷為良性的病變也有可能發展為惡性[2]。目前臨床診斷主要依靠病理結果, 獲取病理結果可以通過穿刺病理或切除病理進行[3]。穿刺獲取的病理組織較少, 但作為一種微創的操作也可以獲取組織標本輔助病理診斷[4]。乳腺疾病對女性的影響較大, 選擇合適快捷的診斷方式意義重大, 乳腺乳頭狀病變的穿刺與切除病理檢查的效果需要進一步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納入本檢驗所2019年2月~2020年2月接收的100例乳腺乳頭狀病變患者, 隨機分為研究組及對照組, 各50例。研究組年齡23~74歲, 平均年齡(47.6±8.9)歲。對照組年齡22~73歲, 平均年齡(48.2±8.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 患者臨床確診為乳腺乳頭狀病變。
1. 2. 2 排除標準 ①合并肝癌、肺癌、白血病、淋巴瘤等腫瘤性疾病的患者。②合并嚴重的凝血功能障礙性疾病的患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④合并嚴重器官功能障礙的患者。
1. 3 方法 對照組采用穿刺病理檢查, 研究組采用切除病理檢查。對納入的所有患者完善術前篩查, 結合術前影像學檢查結果制定具體的手術方案。對于病變局限的患者采用切除病變導管和局部腺體的方法;對于病變累及終末導管或乳腺小葉則需適當擴大手術切除范圍, 具體切除依術中探查結果而定。隨后分別采用相應的方法活檢, 對照組采用空心針穿刺, 研究組采用切除病理, 將獲取的標本分別制作玻片。其他所有操作流程保持一致。顯微鏡下觀察玻片并依據細胞形態等情況綜合作出病理診斷。玻片觀察由經驗豐富的兩位病理科醫生進行閱片, 對于存在爭議結果的玻片需要進一步協商討論并采用免疫組化等方法進一步加以驗證。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檢出情況和良性排除情況;采用自制量表調查對比兩組診斷滿意度, 分非常滿意, 滿意, 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檢出情況和良性排除情況比較 研究組檢出43例, 包括中央型乳頭狀瘤12例, 周圍型乳頭狀瘤12例, 乳頭狀腺瘤10例, 乳頭狀癌9例, 檢出率為86.00%;良性乳腺乳頭狀病變排除11例(22.00%)。對照組檢出40例, 包括中央型乳頭狀瘤12例, 周圍型乳頭狀瘤11例, 乳頭狀腺瘤9例, 乳頭狀癌8例, 檢出率為80.00%;良性乳腺乳頭狀病變排除10例(20.00%)。兩組患者的檢出率及良性排除率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診斷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滿意度為98.00%, 高于對照組的94.00%,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乳腺乳頭狀病變通常表現為圍繞纖維血管軸的上皮增生性病變, 可形成多個分支[5]。該病發病率高, 對女性健康帶來的危害大, 發病形勢不容樂觀。隨著生活環境的不斷惡化和現代社會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加, 乳腺乳頭狀病變的發病率更高, 已成為乳腺疾病臨床研究的重點難點問題。乳頭狀病變性質不一, 臨床需要采用相關手段早期診斷該病, 從而實施有效的精準治療, 減少疾病惡變導致的損害[6]。
良惡性乳頭狀病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臨床診斷難度較高, 病理診斷是明確乳頭狀病變性質的最有效方法[7]。臨床既往采用粗針穿刺活檢獲取組織標本, 但該方法準確性不高, 尤其是對于不典型的乳腺導管內瘤體[8]。經過改進后將空心針穿刺法引入應用于乳腺腫物穿刺,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既往臨床超聲多為黑白超聲, 因分辨率低無法對病灶較好地成像, 同時不具有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功能, 無法對病灶的血供進行初步的觀察[9]。超聲成像技術的改進一定程度上也方便了臨床醫生的穿刺操作, 通過高清晰度的成像使得穿刺定位的準確度進一步提高, 高分辨率下更有利于準確定位患者病灶所在, 降低假陰性結果[10]。后期實踐應用中仍發現乳腺乳頭狀病變受相關醫生臨床經驗、基礎知識和技能水平等多因素限制[11]。
誤診病理結果容易延誤患者臨床治療, 使患者錯過治療時機承受病情進一步進展惡化的嚴重后果, 容易帶來相應的醫療糾紛并降低患者的信任程度。穿刺結果只能作為對病變性質的初步判斷, 存在一定的遺漏風險。
本研究探討乳腺乳頭狀病變的穿刺與切除病理的檢查效果。結果表明, 研究組檢出43例, 包括中央型乳頭狀瘤12例, 周圍型乳頭狀瘤12例, 乳頭狀腺瘤10例, 乳頭狀癌9例, 檢出率為86.00%;良性乳腺乳頭狀病變排除11例(22.00%)。對照組檢出40例, 包括中央型乳頭狀瘤12例, 周圍型乳頭狀瘤11例, 乳頭狀腺瘤9例, 乳頭狀癌8例, 檢出率為80.00%;良性乳腺乳頭狀病變排除10例(20.00%)。兩組患者的檢出率及良性排除率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滿意度為98.00%, 高于對照組的94.00%,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與周美霞[4]研究結果一致性高, 其研究結果表明A組穿刺診斷檢出率(80.0%)同B組切除病理檢出率(88.0%)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穿刺病理診斷將良性乳腺乳頭狀病變排除的患者與切除病理診斷的排除患者分別為5例(20.00%)、6例(24.00%),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A組、B組患者的診斷滿意情況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乳腺乳頭狀病變的病理診斷是臨床研究的重點難點, 良、惡性乳頭狀病變相似度較高, 增加了病理診斷的難度。不均勻分布的導管內乳頭狀瘤診斷難度因小范圍病灶而增加。穿刺病理一定程度上較難避免穿刺位置對診斷結果產生的偏倚, 降低了病理診斷的可信度, 使得實際診斷的腫瘤陽性率較低[12]。病理檢查結果一直是乳腺腫瘤等一系列腫瘤疾病最重要的診斷依據。雖然CT、磁共振成像(MRI)等檢查也具有較好的分辨效果, 但只能作為輔助參考的依據, 仍不能取代病理診斷的金標準地位。乳腺乳頭狀病變的穿刺診斷無法替代手術病理診斷的地位, 后者診斷結果更加真實客觀, 穩定性更高。綜合考慮只能將穿刺診斷結果與患者癥狀、體征、影像學檢查結果等多方面資料相結合作出臨床診斷, 最終診斷還需依據切除標本的病理報告。
綜上所述, 乳腺乳頭狀病變的穿刺病理檢查結果具有較高的參考意義, 可以作為臨床診斷的重要依據, 但具有一定的誤診、漏診率, 相比之下切除病理的可信度更高, 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范明華, 熊紅梅, 湯瑯瑯, 等. 穿刺與切除病理診斷乳腺乳頭狀腫瘤的比較.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9, 10(24):119-122.
[2] 涂寧芳, 袁雅玲, 龔龍. 穿刺病理診斷與切除病理診斷在乳腺乳頭狀病變診斷中的意義分析. 當代醫學, 2019, 25(17):122-124.
[3] 黎鑫樂, 譚令, 柴維敏. 磁共振動態增強成像結合擴散加權成像對乳腺良惡性乳頭狀病變的鑒別診斷價值研究. 診斷學理論與實踐, 2019, 18(3):301-306.
[4] 周美霞. 乳腺乳頭狀病變的穿刺與切除病理診斷對比分析.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7(12):102, 109.
[5] 王澤坤, 羅婭紅. 降低乳腺乳頭狀病變術前診斷低估率的影像學研究進展. 腫瘤影像學, 2017, 26(1):75-80.
[6] 龐昊, 梁躍, 費曉春, 等. 乳腺乳頭狀病變507例臨床病理學特點及相關治療分析.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16, 36(7):787-792.
[7] 玄科. 乳腺乳頭狀病變的穿刺與切除病理診斷比較. 大家健康(學術版), 2016, 10(11):40.
[8] 朱麗娜, 王曉晶, 史雪鴻, 等.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病變64例臨床病理分析. 診斷病理學雜志, 2016, 23(4):267-271.
[9] 孫愛國. 乳腺乳頭狀病變的穿刺與切除病理診斷比較. 實用醫技雜志, 2015, 22(10):1078.
[10] 黎鑫樂, 李雅, 柴維敏. 動態增強MRI鑒別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與其他良性病變. 外科理論與實踐, 2019, 24(4):337-343.
[11] 馬繼斌, 曾理, 張保榮, 等. 特殊類型乳腺惡性病變與常見浸潤性導管癌超聲聲像圖的對比分析. 癌癥進展, 2017, 15(7):790-793.
[12] 千新來, 崔靜, 冶亞平, 等. 乳腺良、惡性病變組織中人乳頭瘤病毒檢測和分型. 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 2009, 44(4):713-717.
[收稿日期:20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