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生平 劉玉玲 李小琳 黃曉紅 孔憲玲
【摘要】 目的 研究降鈣素原(PCT)在粒細胞減少合并血流細菌感染患兒中的臨床意義。方法 選取45例粒細胞減少合并普通細菌感染(排除敗血癥)患兒作為對照組;同期82例粒細胞減少合并敗血癥患兒作為試驗組, 根據試驗組粒細胞減少程度分為粒減組(粒細胞輕度減少, 24例)、粒缺組(粒細胞重度減少, 58例), 再根據細菌類型分為革蘭陰性菌(G-)感染組(54例)、革蘭陽性菌(G+)感染組(28例)。比較對照組和試驗組、試驗組中粒減組與粒缺組、試驗組中G-感染組與G+感染組患兒血清PCT水平。結果 對照組患兒中位血清PCT水平為2.33 ng/L, 試驗組患兒中位血清PCT水平為6.80 ng/L, 試驗組患兒中位血清PCT水平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Z=2.25, P=0.01<0.05)。粒減組患兒中位血清PCT水平為5.48 ng/L, 粒缺組患兒中位血清PCT水平為9.38 ng/L, 粒缺組患兒中位血清PCT水平高于粒減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Z=2.03, P=0.02<0.05)。G-感染組患兒中位血清PCT水平為5.33 ng/L, G+感染組患兒中位血清PCT水平為9.54 ng/L,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1.24, P=0.10>0.05)。在G+感染組中, PCT水平最高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100 ng/L;在G-感染中, 銅綠假單胞桿菌感染時PCT水平較高, 與G+感染比較, G-感染PCT水平波動范圍小。結論 粒細胞減少合并敗血癥患兒PCT明顯高于普通細菌感染患兒, 粒細胞越缺乏, PCT升高越明顯, 但是PCT無法判斷G+菌還是G-菌感染。
【關鍵詞】 降鈣素原;粒細胞減少;血流細菌感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3.090
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患兒容易合并細菌感染, PCT是個判斷細菌感染的實用指標, 本文就本院確診為粒細胞減少合并細菌感染患兒PCT的臨床意義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確診的45例粒細胞減少合并普通細菌感染(排除敗血癥)患兒作為對照組;同期82例粒細胞減少合并敗血癥患兒作為試驗組, 根據試驗組粒細胞減少程度分為粒減組(24例)、粒缺組(58例), 再根據細菌類型分為G-菌感染組(54例)、G+菌感染組(28例)。患兒年齡1個月~14歲。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 試驗組納入標準符合以下兩個條件:①粒細胞減少標準參考文獻[1];②敗血癥定義參考文獻[2]。對照組納入標準符合粒細胞減少合并細菌感染要求, 診斷細菌感染標準主要依靠PCT、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計數(WBC)或者痰、尿細菌培養等, 經抗生素治療后病情改善, 排除敗血癥。
1. 2. 2 排除標準 ①血細菌培養結果陰性;②臨床不支持。
1. 3 菌株鑒定 血培養儀器:Bact/Alert(Organon Teknika公司產品);BACTEC9000全自動血培養微生物檢測儀, 用VITEK系統(法國梅里埃公司產品)鑒定。按照美國國家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協會(CLSI)定的標準判定細菌藥敏結果[3]。
1. 4 PCT測定方法 采用快速半定量法, 應用膠體金技術, 正常<0.05 ng/L。
1. 5 觀察指標 比較對照組和試驗組、試驗組中粒減組與粒缺組、試驗組中G-感染組與G+感染組患兒血清PCT水平。
1. 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M表示, 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對照組和試驗組血清PCT水平比較 對照組患兒中位血清PCT水平為2.33 ng/L, 試驗組患兒中位血清PCT水平為6.80 ng/L, 試驗組患兒中位血清PCT水平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Z=2.25, P=0.01<0.05)。
2. 2 試驗組中粒減組與粒缺組血清PCT水平比較 粒減組患兒中位血清PCT水平為5.48 ng/L, 粒缺組患兒中位血清PCT水平為9.38 ng/L, 粒缺組患兒中位血清PCT水平高于粒減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Z=2.03, P=0.02<0.05)。
2. 3 試驗組中G-感染組與G+感染組血清PCT水平比較 G-感染組患兒中位血清PCT水平為5.33 ng/L, G+感染組患兒中位血清PCT水平為9.54 ng/L,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1.24, P=0.10>0.05)。在G+感染組中, PCT水平最高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100 ng/L;在G-感染中, 銅綠假單胞桿菌感染時PCT水平較高, 與G+感染比較, G-感染PCT水平波動范圍小。見圖1, 圖2。
3 討論
患兒在粒細胞缺乏時, 容易合并敗血癥[4, 5], 但是臨床上血細菌培養陽性率不高, 而CRP對血流細菌感染診斷的特異性較低[5]。健康人血液中PCT水平極低, 在細菌感染后, 急劇升高, 并且升高時間較早, 可早判斷是否細菌感染, 且在靈敏度和特異度上優于CRP[6]。
本文中有幾點需要注意:①在選取患兒粒細胞及PCT參數時, 盡量選同一時間點所測數值;②在進行統計學分析時, 因為有些數據偏大, 非正態分布, 故采用中位值進行分析, 并用秩和檢驗。
研究發現, 兩組PCT水平都升高, 但是在同樣粒細胞減少的情況下, 試驗組PCT水平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Reitman等[7]指出:如果持續監測PCT>10 ng/L時, 可以較好的預測血流細菌感染, 推測血流細菌感染為全身感染, 非局部感染, 因此PCT水平較高。
本文中還發現粒缺組較粒減組PCT顯著升高,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2<0.05), 這提示同樣在血流細菌感染情況下, 粒細胞越低, 其PCT水平則越高, 呈一定正相關, 這一點與Camino等[8]報道血清PCT水平與中性粒細胞計數無相關性觀點不一樣。粒細胞越低, 則殺菌能力越弱, 因此PCT水平也越高, 理論解釋也可以接受, 但具體原因需要進一步探索。
G-細菌的內毒素脂多糖是誘導PCT最主要的刺激因子, 理論而言, PCT水平越高, 則G-感染可能性越大[9]。但是在本研究中, G-感染組中位PCT水平(5.33 ng/L)反而低于G+組(9.54 ng/L),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10>0.05), 仔細分析, 發現既往文獻提供的感染為普通感染, 未特別強調為敗血癥, 值得進一步探討。Gunasekaran等[10]也曾經提出說PCT對于微生物判斷的敏感性較差。
在G+感染組中, PCT水平最高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100 ng/L, 而在G-菌感染中, 銅綠假單胞桿菌感染時PCT水平較高, 大部分陰性菌PCT水平集中在一個區間內, 較陽性菌而言, 波動范圍小。
綜上所述, 粒細胞減少合并敗血癥患兒PCT水平明顯高于普通細菌感染患兒, 粒細胞越缺乏, PCT水平升高越明顯, 但是PCT無法判斷G+還是G-感染, 具體機制仍需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陳文彬. 診斷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245
[2] 何璽玉, 陳賢楠. 兒童/新生兒血流感染的定義及診斷. 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09, 24(18):1385-1386.
[3] Yang M, Choi SJ, Lee J, et al. Serum procalcitonin as an independent diagnostic markers of bacteremia in febrile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PLoS ONE, 2019, 14(12):e0225765.
[4] Marin M, Gudiol C, Ardanuy C, et al.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neutropenic patients with cancer: Differences between patients with ha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and solid tumours. Journal of Infection, 2014, 69(5):417-423.
[5] Gu Z, Han Y, Meng T, et al.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Outcomes for Patients With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Bacteremia. Medicine, 2016, 95(9):e2943.
[6] Aimoto M, Koh H, Katayama T, et al.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serum high-sensitivity procalcitonin and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tests for detecting bacterial infection in febrile neutropenia. Infection, 2014, 42(6):971-976.
[7] Reitman AJ, Pisk RM, Gates JV 3rd, et al. Serial procalcitonin levels to detect bacteremia in febrile neutropenia. Clin Pediatr (Phila), 2012, 51(12):1175-1183.
[8] Camino L, Betteto S, Loiacono M, et al. Procalcitonin as a predictive marker of infections in chemoinduced neutropenia. J Cancer Res Clin Oncol, 2010, 136(4):611-615.
[9] 鄒國英, 任碧瓊, 徐飛, 等. 革蘭陰性菌感染患者降鈣素原的測定.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0, 31(5):494-495.
[10] Gunasekaran V, Radhakrishnan N, Dinand V, et al. Serum Procalcitonin for Predicting Significant Infections and Mortality in Pediatric Oncology. Indian Pediatr, 2016, 53(12):1075-1078.
[收稿日期:2020-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