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運濤 羅云藩 鄧予

【摘要】 目的 探析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和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術治療惡性梗阻性黃疸的療效。方法 84例惡性梗阻性黃疸患者, 采用奇偶分組法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 各42例。參照組患者接受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治療, 研究組患者接受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術治療。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1周后的谷丙轉氨酶(ALT)、總膽紅素(TBIL)、結合膽紅素(DBIL)情況以及低位緩解率、高位緩解率、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治療1周后, 兩組的ALT、TBIL、DBIL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組間治療1周后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高位緩解率為93.55%高于參照組的43.75%, 低位緩解率54.55%低于參照組的90.00%, 并發癥發生率4.76%低于參照組的19.0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惡性梗阻性黃疸患者接受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治療和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術治療, 均具有一定的臨床效果, 對于高位梗阻患者適合接受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術治療, 低位梗阻患者適合接受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治療。
【關鍵詞】 惡性梗阻性黃疸;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術;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3.018
惡性梗阻性黃疸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 此病多是由于惡性病變引起肝膽道系統發生梗阻所導致[1]。臨床上針對惡性梗阻性黃疸患者實施手術治療, 尤其是晚期病變, 以快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病情, 常見的手術方式為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和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術[2, 3], 本研究主要對兩種手術方式對惡性梗阻性黃疸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 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0月~2019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惡性梗阻性黃疸患者84例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奇偶分組法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 各42例。參照組男26例, 女16例;年齡52~79歲, 平均年齡(65.53±6.38)歲;低位梗阻患者10例、高位梗阻患者32例。研究組男27例, 女15例;年齡53~80歲, 平均年齡(66.48±6.42)歲;低位梗阻患者11例、高位梗阻患者31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過磁共振胰膽管造影、B超檢查確診為惡性梗阻性黃疸;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接受本次治療和研究, 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認知功能障礙、精神疾病者;多器官衰竭者;膽結石疾病者;臨床資料不全者。
1. 2 方法 參照組患者接受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治療, 治療方法為:做好膽管造影準備;切開導絲經乳頭插入膽總管, 注入造影劑, 然后對患者實施膽管造影檢查, 檢查時對患者膽道的狹窄位置、狹窄長度和狹窄程度進行觀察并確定, 選取患者引流最廣泛、膽管擴張最明顯的膽管位置, 并根據患者的情況確定是否實施膽管擴張, 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塑料或金屬支架, 金屬支架下端的位置為超出狹窄處20~30 mm;對于低位梗阻患者, 最適合的金屬支架下端位置為稍微超出乳頭;對于高位梗阻患者, 若累及到二級膽管, 則需要在左右肝內膽管內置入塑料雙支架, 然后再對患者實施造影檢查, 對支架的引流位置、金屬支架擴張狀態進行確定。
研究組患者接受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術治療, 治療方法為:以患者右側腋中線下第8~9肋之間的肋骨上緣為穿刺部位, 使用5 ml 2%的利多卡因進行局部浸潤麻醉處理, 根據超聲對定位狀態進行測量, 確定進針的深度, 以及橫斷面、冠狀面的穿刺角度;在超聲引導下進行穿刺, 將穿刺針進入擴張的肝內膽管, 然后將膽汁抽出, 并將0.89 mm的導絲置入膽管內, 對導絲實施外固定后將穿刺針退出, 順著導絲將2.95 mm的擴張管置入到擴張膽管內, 并對導絲實施外固定, 將擴張管退出, 順著導絲將8 Fr的外引流導管置入膽管內, 拔除導絲, 固定引流管, 連接引流袋。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1周后的ALT、TBIL、DBIL情況以及低位緩解率、高位緩解率、并發癥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1周后ALT、TBIL、DBIL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的ALT、TBIL、DBIL水平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后, 兩組的ALT、TBIL、DBIL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組間治療1周后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低位緩解率和高位緩解率對比 研究組患者的高位緩解率為93.55%高于參照組的43.75%, 低位緩解率54.55%低于參照組的9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4.76%低于參照組的19.0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3 討論
惡性梗阻性黃疸疾病對患者的身體功能有較大的損傷, 患者會出現膽汁淤積和肝功能損害的癥狀, 并且患者會出現全身皮膚黃染、皮膚瘙癢、陶土樣大便等癥狀[4, 5]。若患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此病能夠使患者出現凝血功能障礙、肝腎功能衰竭等, 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嚴重的威脅[6, 7]。
臨床上對惡性梗阻性黃疸患者實施術前減黃或晚期病變的姑息治療主要采取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和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術。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治療對患者膽汁的正常代謝影響較小, 且不會影響患者的消化功能, 患者術后可以得到良好的康復[8, 9];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術治療可以對膽管進行安全準確的定位和擴張, 具有較高的順膽汁流動成功率, 治療效果較佳[10]。
研究結果得出, 治療1周后參照組與研究組患者的ALT、TBIL、DBIL指標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高位緩解率高于參照組, 低位緩解率低于參照組, 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綜上所述, 惡性梗阻性黃疸患者接受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治療和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術治療, 均具有一定的臨床效果, 對于高位梗阻患者適合接受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術治療, 低位梗阻患者適合接受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治療。
參考文獻
[1] 劉正金. 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膽道支架植入與經皮經肝膽道穿刺術治療惡性阻塞性黃疸的臨床效果觀察. 中國綜合臨床, 2017, 33(11):1030-1034.
[2] 毛建生, 劉華, 陳永明. 急診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治療梗阻化膿性膽管炎合并肝硬化的臨床分析研究.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17, 26(6):703-705.
[3] 賴亞棟, 陳俊杰, 林淑惠, 等. 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急診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的診療分析. 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17, 34(12):905-907.
[4] 熊慧芳, 雷宇鵬, 李國華, 等. 經內鏡鼻膽管引流預防膽總管結石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癥的療效. 中華消化雜志, 2017, 37(5):342-344.
[5] 陳娟, 陳超伍, 陳煒煒, 等. 膽管射頻消融聯合金屬支架置入治療膽道惡性腫瘤的臨床研究. 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17, 34(4):262-264.
[6] 丁斌, 衛星, 杜瑜, 等. 內臟轉位患者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多中心回顧性研究. 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18, 35(12):929-931.
[7] 吳文廣, 張文杰, 顧鈞, 等. 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治療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遠期并發癥的結果分析. 中華外科雜志, 2018, 56(11):833-836.
[8] 葉俊松, 吳煉, 陳道榮. 圍手術期利用乳酸林格氏液積極補液預防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術后胰腺炎的Meta分析. 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19, 36(2):124-130.
[9] 朱奕錦, 梁樹輝, 姚少維, 等. 器械輔助式小腸鏡在消化道重建術后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中的應用進展. 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18, 35(10):769.
[10] 馮春, 張旭, 張群超, 等. 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治療十二指腸乳頭憩室合并膽總管結石的臨床價值. 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18, 35(9):665-667.
[收稿日期:20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