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 鐘子敏 吳日強 李天龍


【摘要】 目的 研究早期清創減壓聯合負壓技術治療糖尿病足的臨床效果。方法 60例糖尿病足患者,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0例。兩組患者均負壓技術治療, 觀察組再聯合早期清創治療。對比治療后的臨床效果, 血流灌注量、疼痛評分、創面縮小率、創面愈合時間及換藥次數。結果 治療后,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00%, 高于對照組的66.6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血流灌注量為(0.98±0.15)PU, 高于對照組的(0.79±0.18)PU, 疼痛評分為(2.01±0.54)分, 低于對照組的(3.41±0.81)分,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創面縮小率為(84.25±11.36)%, 高于對照組的(50.37±10.47)%, 創面愈合時間為(15.02±9.05)d、換藥次數為(8.92±1.76)次, 均優于對照組的(30.05±0.54)d、(20.07±1.39)次,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糖尿病足患者中使用早期清創減壓聯合負壓技術效果顯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情況及愈合時間。
【關鍵詞】 糖尿病足;早期清創;負壓技術;疼痛;愈合時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3.039
糖尿病患者因周圍神經病變與外周血管疾病合并過高的機械壓力, 可導致患者足部軟組織的破壞與畸形, 引發一系列足部問題[1, 2]。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嚴重并發癥之一, 據研究統計, 嚴重糖尿病足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截肢最重要的危險因素[3]。若得不到及時治療則會導致下肢組織遭受破壞,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加重其家庭的經濟負擔。因此, 早期給予患者抗感染等治療顯得十分重要。臨床通常使用負壓技術治療該疾病, 能夠傳導損傷的信息給細胞核, 通過信號轉換, 分泌生長因子, 刺激組織產生新生血管[4, 5]。清創減壓是一項新的創面處理手段, 可降低清創過程中對組織的損傷, 降低患者的疼痛感, 提高清創效率。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本科室收治的60例糖尿病足患者,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0例。對照組中, 男17例, 女13例;年齡38~75歲, 平均年齡(55.43±7.58)歲;平均病程(16.34±5.42)周。觀察組中, 男19例, 女11例;年齡39~76歲, 平均年齡(55.63±8.69)歲;平均病程(16.52±5.53)周。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 ①符合《糖尿病足診治指南》診斷標準的患者;②有明確糖尿病史的患者;③存在肢體疼痛、患肢冷感間歇性跛行的患者;④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1. 2. 2 排除標準 ①由于其余原因所致的神經病變的患者;②皮膚黏膜有潰瘍的患者;③妊娠早期的患者。
1. 3 方法
1. 3. 1 對照組 給予患者預防感染及改善微循環等基礎治療, 注意減少局部受壓, 并給予廣譜抗菌藥物治療。使用過氧化氫以及0.9%的氯化鈉溶液對患者的創面進行清洗, 然后將壞死組織剪除并使用聚維酮碘消毒, 使用聚乙烯乙醇水化海藻鹽泡沫作為敷料, 適當修剪后將負壓吸引裝置進行連接。根據患者的創面愈合情況定期更換敷料, 可每4~7 d更換1次, 待創面愈合或無水腫及滲出現象時可停止更換敷料, 待患者創口處有生長旺盛的新肉芽組織出現時可撤除負壓創面裝置。每7 d為患者更換輔料1次。
1. 3. 2 觀察組 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 在放大鏡下進行清創, 并使用0.9%的氯化鈉溶液清洗創面, 同時清洗潰瘍及周邊1~2 mm范圍內的創面, 若存在大面積的壞死組織可先將其剪除, 然后給予患者負壓創面治療。步驟同對照組。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血流灌注量、疼痛評分、創面縮小率、創面愈合時間及換藥次數。比較兩組患者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臨床癥狀消失、創面基本愈合;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創面明顯縮小;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00%。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治療后,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流灌注、疼痛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血流灌注、疼痛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血流灌注量高于對照組, 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創面縮小率、創面愈合時間、換藥次數比較 觀察組患者創面縮小率高于對照組, 創面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換藥次數少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糖尿病足是多種原因引起的嚴重糖尿病并發癥之一, 危害大、花費多且治療時間長備受臨床關注[6]。臨床通常使用負壓技術治療該疾病, 能夠充分引流區內的滲液, 壞死液化組織被負壓引流出體外, 刺激毛細血管再生, 促進肉芽組織生長。但其殺菌、抗菌能力較差, 對于感染重, 分泌物含較多細菌及蛋白質的難以處理的糖尿病足創面, 無法做到快速、無菌清除壞死組織, 對深部感染治療效果較差[7-9]。因此, 較多學者提出在使用負壓技術前早期清創減壓能夠有效清除細菌, 促進創面愈合。早期清創減壓能夠提高清創效率, 減少對正常組織損壞, 降低患者的痛苦, 同時具有清創、殺菌的作用[10]。本研究早期清創減壓和負壓技術聯合應用, 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早期清創減壓能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臨床療效, 降低患者創面愈合時間、換藥次數, 持續負壓技術能夠刺激患者毛細血管再生, 從而促進肉芽組織生長。早期清創減壓在徹底清創的同時還能保護神經血管, 減少創口大小, 有助于傷口愈合, 同時對感染較嚴重者還具有深入清創的效果, 兩種方式聯合治療, 最終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 觀察組患者血流灌注量高于對照組, 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患者血流灌注、疼痛評分明顯改善, 且聯合早期清創減壓治療的患者改善情況優于單獨使用負壓技術治療的患者。本研究結果也顯示, 觀察組患者創面縮小率高于對照組, 創面愈合時間、換藥次數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早期清創減壓的患者改善情況優于單獨使用負壓技術的患者, 與上述觀點基本一致。負壓技術可將體內膿液及壞死液化組織引出體外, 有助于毛細血管的再生, 同時有效隔離外界與創面, 避免細菌入侵。早期清創減壓在沖洗過程中產生強大的壓力, 可去除創面表明及創面深層細胞及真菌, 有助于全面清除細菌。但是本研究樣本量小, 時間短, 研究不夠深入, 在后續研究中應擴大樣本量深入研究, 為糖尿病足的治療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
[1] 楊少玲, 劉洋, 孫蕾蕾, 等. 創面負壓治療對糖尿病足創面肉芽組織膠原蛋白沉積的影響. 中國糖尿病雜志, 2017, 25(12):1103-1108.
[2] 郭秀婷, 王笑青, 張愛鳴, 等. 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對糖尿病足患者感染的防控效果.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7, 27(23):5505-5508.
[3] 楊帆, 楊寧, 程天平, 等. 超聲清創刀聯合負壓創面系統治療糖尿病足潰瘍效果及其機制. 實用醫學雜志, 2018, 34(8):1239-1243.
[4] 吳妙瓊, 劉艷虹, 羅群芳, 等. 負壓封閉引流術治療不同嚴重程度糖尿病足潰瘍的臨床價值. 河北醫學, 2017, 23(6):944-948.
[5] 李惠東, 楊乾坤, 李書慧, 等.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對糖尿病足再發潰瘍療效的研究.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7, 27(8):1792-1794.
[6] 蘇若瓊. 糖尿病足潰瘍創面清創方法研究進展. 護理研究, 2018, 32(12):1833-1835.
[7] 姜玉峰. 糖尿病足創面修復過程中清創問題概述.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16, 36(1):13-15.
[8] 賈中偉, 余建平, 蘇云星, 等. 脛骨橫向骨搬移結合負壓引流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的臨床療效分析. 中國骨傷, 2018, 31(3):232-236.
[9]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 中華糖尿病雜志, 2014, 6(7):447-498.
[10] 陸靜爾, 楊迪, 張波, 等. 糖尿病足患者多藥耐藥菌感染的危險因素及耐藥性分析.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7, 27(7):1531-1534.
[收稿日期:202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