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春
《都挺好》播出后,大家一提到蘇大強就覺得特別“作”,特別是被保姆騙婚那一段,寧愿被保姆騙,也不愿相信子女的話。這部電視劇折射出一部分老人的現狀,為什么會這樣呢?
小倪,我就信你,只要你提議,我們就去做。”社區老人志愿者常常這樣對我說,我作為他們口里的“小倪”,是昆明市西山區泉源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執行主任,一個有25年公益項目經驗的老社工。2015年開始接觸老人服務,看到了社區困境留守老人的孤獨與無助。

在社區陪伴空巢困境老人的過程中,老人們和我聊起了這個問題。部分有子女的老人選擇獨居的原因是:和子女住在一起飲食起居差別大,同時跟幾十年的老鄰居分開,很孤單。而孤寡老人可能情況更嚴峻些,老伴離世,連個說話的人都找不到,郁郁寡歡,不愿出門。當有一個人關心認同時,就掏心掏肺。我在服務中認識的80多歲的奶奶就被保健推銷員騙走了5萬元,原因很簡單,唯一的兒子在外地掙錢養家,根本照顧不上她,那些推銷員整天奶奶長、奶奶短地叫著,老人不上當都難。
2015年,在對老舊小區老人的現狀進行調查了解時,我們發現一些老人的狀況真的很差,缺少陪伴、看不到自己的價值、沒有盼望,“茍且”的狀態特別突出。有鑒于此,為了探索我們父輩母輩晚年生活的意義和價值,為了我們變老時,生活還有很多美好的追求,泉源社工在養老服務上面花了不少的功夫。

我們把社區里積極的老人集結在一起,成立了互助養老志愿服務隊,成為社區困境老人們的守望燈塔。
老人們說:“一起開會,一起聊天,既熱鬧,又能看望困難的老人,奉獻愛心,以后老了走不動,希望社區的居民能像自己當初一樣,加入到互助養老當中,服務我們。”
我們和老人們一起走出社區,外出學習和交流,老人說:“你們讓我們越活越年輕,越活越有勁頭。”
作為社工,我們的力量其實非常有限,但一次小小的陪伴,或許就能讓留守的老人不再孤單。
一位老人一生未婚,家里光線昏暗,桌上、抽屜里到處都是藥,親戚不在身邊,同一棟樓的老人志愿者就成了她的互助守望者,再加上日常的探訪小隊,每周定期上門陪伴,慢慢地舒緩了她的孤獨感。

一年半前,社區有一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離開居住幾十年的小區去到養老院。我們和老人志愿者們達成共識,定期去養老院看望她。每一次的探望就成了她最期望的時刻。除了慰藉,還幫助老人把一些希望完成的心愿寫下來,進行梳理,放下憂慮和恐懼,坦然面對即將到來的生命終結。最后老人在睡夢中安然離世,第二天一早,她的侄子特別找上門,感謝泉源社工持續的陪伴和臨終的照顧。
在幫助老人的過程中,我們也努力對老人的家庭成員進行心理上的輔導,緩解他們的壓力,讓他們可以坦然面對,減少內疚和自責。
疫情期間,泉源社工給昆明四個轄區內老舊小區的困境老人們打電話,通過電話進行心理疏導,慰藉老人們的孤單和恐懼,對在疫情期間發生家人去世的老人進行哀傷輔導。
社區內我們經常探望的一位吳爺爺,因為從發病到離世時間非常短,吳爺爺的老伴兒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她整個人都懵了。家里沒了爺爺,奶奶內心的苦楚無處訴說,孩子離她又遠,也有自己的家庭,只能一個星期來送一次菜,很難幫上忙。在這個難熬的階段,社工通過電話對奶奶進行了電話疏導。
在很短時間失去老伴,對一個老人來說是一個哀傷程度很深的事情,會深深地陷入自責、難過和無力感中。所以如何能讓老人接受這個現實,并從這種情緒中走出來是非常重要的。為了不勾起奶奶的傷心事,泉源社工主要以認真傾聽為主。經過一段時間的電話溝通,奶奶慢慢打開心結,和我們談起了爺爺整個就醫的過程。原來,是因為經濟原因,最后選擇放棄治療這件事一直困擾著奶奶,讓她無限內疚和難受。在社工的陪伴和開導下,奶奶逐漸認識到,那些決定都是兩人一起做出的,爺爺在整個過程中并沒有遺憾,而且爺爺一定也希望奶奶能夠更好地生活。最終,奶奶對此事得以釋懷,并特別感謝社工在爺爺在世時對他倆的關心,感謝社工們愿聽她講這些難過的事。

泉源社工平時對老人們的持續陪伴支持,加上疫情期間對困境老人的生活照顧,得到了社區、老人們的感謝,雙龍橋的徐奶奶還特別寫了感謝信給我們。這些反饋對于我們社工人既是認可、又是鼓勵、更是鞭策。
目前,泉源社工正一步步將助老陪伴擴展到昆明各個老舊小區的留守、困境老人中。我們有信心,在陪伴空巢困境老人這條路上走穩走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