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杰
【摘 要】新媒體迅猛發(fā)展,地市級媒體如何正確應對?樂山日報社近年來熱情擁抱新媒體,融合發(fā)展走出發(fā)展新路。
【關鍵詞】樂山日報社? ?新媒體? ?融合發(fā)展
網絡和數字技術裂變式發(fā)展的今天,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tài)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地處西部的樂山日報社,不可避免地受到以移動傳播為核心理念的新興媒體猛烈沖擊,面臨巨大挑戰(zhàn)。樂山日報社所屬的《樂山日報》《三江都市報》作為昔日當地媒體中的老大,一步步走到了革新圖存的重要關口。
“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近年來,樂山日報社迎難而上,主動擁抱新媒體、新技術、新平臺、新載體,走上了與新興媒體融合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之路。
一、正視生存危機,找尋發(fā)展新路
進入21世紀第二個10年,隨著信息技術革命的發(fā)展,智能手機以全新形象走進千家萬戶,成為數億中國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用品。一部智能手機就是一臺接通互聯網的微型電腦,從中可知曉天下和身邊大小事、感受人情冷暖。媒體形態(tài)和傳播手段從此改變,隨著QQ、微博、微信、小視頻軟件等新興媒體不斷涌現與應用,自媒體時代沖擊著現實的一切,擠占了過去傳統媒體的陣地和市場。《樂山日報》及其主辦的《三江都市報》發(fā)行量下滑、受眾分流、廣告收入“腰斬”,尤其是輿論影響力和引導能力受到越來越大的挑戰(zhàn)。由此帶來的還有報社編采骨干不斷流失,如此下去,自1999年就被樂山市委、市政府確定為“自收自支”事業(yè)單位的樂山日報社將面臨生存危機。
樂山日報社敏銳察覺到嚴峻的現實,及時著手應對新興媒體的挑戰(zhàn)。其間經歷了“內容為王”到“渠道為王”的觀念之爭,從最初突出黨報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做強政務報道和深度報道、改版吸引讀者,很快轉變?yōu)椤皟热荨焙汀扒馈辈⒅亍⒕€上線下并舉,努力把黨報的優(yōu)勢搬到“線上”,在這個新興的輿論主陣地占據一席之地,進而爭取讀者和市場,謀取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二、融合發(fā)展破冰,“危”中尋“機”有方
樂山日報社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yōu)勢互補,一體發(fā)展,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2013年以來,報社從成立新媒體新聞中心開始,逐步把兩報發(fā)展為全媒體形態(tài)的“媒體矩陣”,先后建立了無限樂山APP、無限樂山網、“兩報”微博、三江都市報微信公眾號、樂山成長微信公眾號、電子閱報屏、樂山日報官方抖音號等新媒體產品方陣,搶占了“兩微一端一網”移動傳播制高點。截至2019年底,新媒體平臺用戶數已達90萬余人,其中,樂山日報官方抖音號的粉絲量接近40萬。
2017年7月,樂山日報社機構全面重組,融合發(fā)展邁出跨越式的一大步。原樂山日報編委會、三江都市報編委會、新媒體新聞中心合并重組為報社全媒體中心,總人數近80人。內設全媒體運行中心、全媒體采集中心、樂山日報編輯部、三江都市報編輯部、新媒體發(fā)布中心、技術中心(由報社全新媒體科技有限公司負責技術支持),實行全媒體平臺“中央廚房”工作機制,重新定義新聞生產模式。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分眾化傳播、多平臺互動、后端指揮前端的格局形成……報社全媒體中心,作為一個信息采集、平臺發(fā)布功能聚合的主體,全面擔綱融合采編、新型產品生產任務。技術上支撐,內容上融合,新媒體和紙質媒體有效互動,優(yōu)勢互補。
2019年年初以來,樂山日報社不等不靠,主動作為,積極與新華社、中科院自動化所、北京中科聞歌公司強強聯合,在全市率先啟動縣級融媒體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探索具有樂山特色的縣域融媒體發(fā)展新模式。經過半年多的努力,2019年7月29日,樂山日報社縣級融媒體公共服務平臺正式上線,成為覆蓋樂山11個縣(市、區(qū))、適應未來融媒發(fā)展需要的一體化平臺。從輿情監(jiān)測分析到新聞采編指揮,貫穿策、采、編、發(fā)、管、控、饋等所有環(huán)節(jié)。各方數據匯總到公共服務平臺指揮中心,輿論引導獲得數據支撐,采編決策統一協調,記者和編輯前后聯動,共商報道視角,喚醒終端用戶深度參與,實時互動,搭建綜合服務平臺和社區(qū)、城市、社會信息樞紐,實現“輿論引導+政務服務+生活服務”的全面融合。依托縣級融媒體公共服務平臺,樂山日報社堅持“移動優(yōu)先”,打通黨的聲音在基層傳播的“最后一公里”,初步完成移動轉型。
2019年8月28日,由中國報業(yè)協會黨報分會主辦的全國黨報媒體融合高峰論壇在云南省昆明市舉行,樂山日報社獲評全國黨報媒體融合創(chuàng)新單位。
三、理念+人才+技術+市場,高起點接地氣
1.理念上牢固樹立全媒體概念
樂山日報社全媒體中心運行近3年來,經過不斷完善發(fā)展,日漸成熟。中心從理念上牢固樹立全媒體概念,每周一上午召開全媒體中心各部門和報社廣告經營單位、考評部負責人參加的編務會,布置一周工作任務,重點是策劃和落實會上確定的選題,新媒體的直播和推送是突出環(huán)節(jié);每天上午的采前會和下午的編前會以及隨時在微信工作群里的通知安排,都是全媒體布陣。宣傳報道任務和配合經營工作時,交代記者“移動優(yōu)先”,重要會議和重大活動有直播時認真完成分配給自己的任務、不直播時必須在開幕后10分鐘內傳首條快訊圖片回編輯部、30分鐘內傳回首條視頻,新媒體發(fā)布中心必須在30分鐘內完成編審和推送,違者將會受到處罰。2019年,新媒體發(fā)布中心完成網絡直播32場,總點擊量超過1億人次,在樂山當地“一騎絕塵”。《樂山日報》發(fā)行量常年穩(wěn)定在5萬余份,而在線上的數字報2019年平均每天的點擊量達8萬余次。
2.打造優(yōu)秀人才隊伍
運用和發(fā)揮全媒體尤其是新媒體的作用,建設一支合格的人才隊伍是關鍵。樂山日報社現有的編輯記者中幾乎沒有學過新媒體專業(yè)的,近年來采取了送出去請進來、領導帶頭講、員工互相學等多種形式展開全員培訓,僅2019年全媒體中心和各部門集中培訓就達80多次,平均每個編輯記者參加培訓都在10次以上。目前絕大部分記者和新媒體編輯已經熟練掌握了手機采寫稿件拍攝視頻、線上直播及編輯推送稿件視頻等手段,90%以上的員工月月超額完成報社下達的新媒體任務。有了金剛鉆,不怕瓷器活。面對商業(yè)小視頻這個新市場,報社在2019年4月從編采技術部門抽調近10名業(yè)務骨干成立了報社視頻中心,并且擠出資金購置了專業(yè)攝像設備,很快便收獲了不少生意。
3.充分發(fā)揮技術優(yōu)勢
技術對于樂山日報社融媒體公共服務平臺的賦能,滲透在新聞采編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方方面面,非常重要。樂山日報社采取了“兩條腿走路”的辦法,一是成立報社全新媒體科技有限公司,招攬技術人員,作為全媒體中心的技術支撐,同時代理運營維護全市20余家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的微信公眾號、手機客戶端等,取得經濟收益維持自身運行;二是與新華社信息中心、中科院自動化所中科聞歌團隊合作,按照“高起點、接地氣、聚人氣”的要求,根據樂山實際,在決定媒體融合深度和廣度的“技術自主與適配”上著力,在關乎傳播力與影響力的“終端平臺建與融”上探索,建設樂山日報社融媒體公共服務平臺,在技術上形成了 “小問題”自己解決、“大問題”依靠北京專家團隊的良好局面。同時通過與新華社的合作,打通了一條供稿發(fā)稿渠道。2019年報社各類稿件被新華社四川分社采用了30條,今年1—4月已達60多條。
4.積極轉變運營模式,占領市場
建設發(fā)展全媒體,需要做強經營,增加經濟收入。為此報社積極轉變運營模式,依托“互聯網+”機遇,打破傳媒業(yè)原有的產業(yè)邊界,融入文化創(chuàng)意、演藝、會展等行業(yè),借智實現跨界發(fā)展;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深度融合漸次推進,融合發(fā)展進入“深水區(qū)”。近年來市、區(qū)(縣)經常舉辦文化旅游活動,報社借全媒體優(yōu)勢上門“推銷”,參與招標,取得了數十場活動的承辦權,從活動創(chuàng)意、布展、演藝到消息發(fā)布、線上直播、后期視頻畫冊制作等“大包大攬”,2019年報社承辦各類活動收入達600多萬元、文化創(chuàng)意設計及其帶來的印刷出版業(yè)務收入570多萬元,拍攝制作商業(yè)視頻收入近100萬元,接近當年“兩報”平面廣告總收入,報社多元化經營邁上大路。
新媒體的內容傳播依托網絡無處不在,它的經營模式也將無所不能。地市黨報必須盡快適應新情況,作出正確應對,通過融合發(fā)展積極“擁抱”新媒體, 讓新媒體的方方面面“為我所用”,進而壯大自身。
四、結語
如今的媒體身處劇烈變化之中,歷史并無現成經驗可循,所以更需要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在媒體融合之路上不拘一格,物盡其用,人盡其才,走出屬于地市報社自己的路子。
(作者單位:樂山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