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杰
【中圖分類號】R69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0012-01
泌尿系結石是臨床中所常見的一種疾病,會對于患者的身體產生直接性的損傷。最嚴重的損傷則是因尿路梗阻而致使的程度不一的腎功能損害,特別是對于急性腎衰竭來說,更是應進行及時治療,確保患者的尿路處在通暢的狀態之中,從而保護患者的腎功能。而若想實施有效的治療,那么則需善于運用良好的泌尿系結石治療方法,如藥物治療、以及體外沖擊波治療等。基于此,本文主要探析泌尿系結石的主要治療方法。
一、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方式屬于一種等待治療方式,尤其是針對于癥狀不夠明顯,偶然發現存有結石的患者來說,則十分適宜運用此藥物治療方式。具體來說,若患者的結石低于0.6厘米,且表面處于圓潤的狀態,則能夠運用藥物治療方式再輔以一些運動來改善其疾病癥狀。而據相關調查顯示,超過65%的結石在排石階段所產生的梗阻均是在輸尿管的下段,而在運用上述治療方式后,約有45%左右的結石能夠排出,在體內排出結石一般會受到結石下尿路梗阻與否,停滯時間以及結石的實際部位等因素影響,在排出結石時也容易產生急性尿路梗阻以及發燒等相關并發癥,而這些并發癥還應進行密切的監測,以便進行及時的處理。
現階段,常規藥物治療方式主要包括以坦索羅辛為主的α受體阻滯藥以及鈣離子通道阻滯藥等,上述藥物均是以抑制輸尿管痙攣,加快排出結石等方式來改善患者的疾病癥狀,同時還能夠降低排石階段腎絞痛這一并發癥的出現概率。通常而言,普遍認為在腎集合系統之中結石微粒是逐漸聚集的,會導致腎小管產生程度不一的梗阻,而后產生尿路結石。許多因素均和結石之間存在著尤為緊密的聯系。不少藥物均能夠對結石的代謝階段產生干擾性,進而實現對于泌尿系結石的有效治療目標,所普遍運用的藥物包括氯化氨,以及碳酸氫鈉等,上述藥物還能夠對純尿酸結石以及感染性結石等實施有效治療。
二、體外沖擊波
伴隨體外沖擊波碎石機的應運而生,在臨床中治療泌尿系結石的方式也產生了一定變化,因此種治療方式具備碎石效率高,創傷性較低及費用較低等諸多優勢,所以在此疾病的臨床治療中,體外沖擊波治療方式也為一種普遍運用的治療方式。對于碎石機來說,均由4部分組合而成,即指耦合劑,能量源,定位單元以及聚焦系統,沖擊波會對結石產生良好的作用,且也能夠產生機械應力效應,使碎化顆粒能夠順利的排出。
根據報道內容顯示,在碎石之后對于輸尿管支架的留置,不會對排石率產生促進作用,更甚會對于結石的排出產生阻滯性,下降排石率。然針對于孤立腎的結石或是因腎結石所誘發的膿毒血癥,那么就應對輸尿管支架加以留置。許多因素也會對碎石效果產生程度不一的影響,如腎畸形或是腎積水的實際程度、肥胖等就會對此產生影響。在運用體外沖擊波這一方式實施泌尿系結石的治療后,也難免會產生并發癥,如組織器官損傷,血尿,和急性尿路梗阻等。而在其中血尿通常不需加以處理,多加監測與觀察則可。而對于臟器受損來說,若其程度較輕,那么通過臥床休養即可。而若產生急性尿路梗阻這一并發癥,那么則應立刻采取有效方式予以解除。另外,為在最大程度上防范并發癥的產生,還需運用最為適宜的結石負荷以及能量,嚴控沖擊波的次數,并運用適宜的耦合形式做到準確定位。而若結石未能夠一次排盡,那么則需在10~14日后再去進行第二次的治療。
三、輸尿管鏡取石術
伴隨腔道技術的日趨成熟與各項經驗的不斷積累,輸尿管鏡和碎石工具等也產生了極大的變化,而最終的碎石效果也愈發的明顯,利于快速解除尿路梗塞情況,所具備的安全性也較高,利于患者的有效恢復。現階段,輸尿管鏡相較于從前更為的纖細,更易于經過狹窄的輸尿管,最終所呈現出的圖像也更為清晰。而對于軟鏡鏡頭來說,其具備較高的靈活性,能夠彎曲入至一般硬鏡難以到達的位置,可清晰看到腎盞系統,并不存在視盲區,所以可高效處理存在復雜性特征的結石。當前碎石設備也獲得了飛速的進步,而鈥激光為一種效果顯著的碎石激光器,其所具備的高能量探頭,能夠使得結石氣化進而粉碎大結石,使其能夠快速的排出體外,同時也能夠氣化消除尿路之中的肉芽組織以及炎性息肉,并且該種治療方式還具備極好的方向性,能夠防止損傷到其周圍組織,所以其所具備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均相對較高,能夠作為治療泌尿系結石的一種良好治療方式。
但輸尿管鏡在運用階段,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如在手術前進境難度相對較大,在手術期間結石還容易移位,手術操作的整體時間相對較長,在手術之后也容易產生輸尿管狹窄和感染等一系列并發癥,且也會加大臨床醫務工作者的工作強度,使其產生疲勞感,而對此若能夠將其結合機器人一同用于治療泌尿系結石,則利于降低醫務人員的工作強度,這也利于提升取石率。
四、經皮腎上鏡治療方式
隨著體外沖擊波碎石技術的進一步滲透,作為單獨取石的經皮腎鏡技術在臨床中的運用程度也在逐漸減少。但是,對于一些巨大的石頭,包括一些結構較為復雜的石頭,我國醫學界學者均主張需要進行聯合處理,以此對資料效果進行提升,對治療療程進行縮短。通常來講,常規的經皮腎鏡取石手術需要對手術通道進行擴張,至少應達到F24-38,這樣會增加出血的危險,因此這也影響了該項技術的發展。近年來,經過學者數次臨床實踐,可以運用經皮腎微造瘺技術,以F8-12輸尿管硬鏡的方法進行取石,這對于一些復雜性的石頭,術后腎盂流出道閉鎖、狹窄,或術后殘余結石的問題進行了很好的處理,從而有效提高了手術成功率,減少了病人的痛苦。
總結:
總而言之,現階段治療泌尿系結石的方法產生了極大的改變,且不同的治療方法均具備各自的優勢,但不管運用哪種治療方式,其最終目的都在于確保患者的尿路具備暢通性,保護其腎功能,進而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在臨床中,應針對患者的真實病情,在確保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之下,運用最為適宜的臨床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