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俊龍

【摘 ?要】目的:探討血清淀粉樣蛋白A(SAA)、C反應蛋白(CRP)和SAA/CRP比值在診斷發熱患者甲型流感時的價值。方法:以129例診斷為甲流的發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另選取其他原因發熱患者5461例為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SAA、CRP及SAA/CRP,分析各指標對甲流的診斷價值。結果:甲流患者SAA、CRP數值同普通發熱患者沒有明顯差異;SAA/CRP的水平比較,ROC曲線下面積(AUC)同普通發熱患者存在差異,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當SAA/CRP取11.195為最佳臨界值。結論:SAA與CRP的比值對診斷發熱患者甲型流感具有一定價值。
【關鍵詞】甲型流感;SAA;CRP;聯合檢測
【中圖分類號】R72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0024-02
本研究擬統計上海市普陀區中心醫院發熱門診甲流患者進行SAA與CRP檢測,并選取其他發熱門診患者作為陰性對照組,評價SAA、CRP、SAA/CRP等指標在甲型流感診斷中的價值。
1. 標本來源
收集2019年6月至12月于本院發熱門診就診患者的鼻咽拭子以及EDTA抗凝全血,得到甲流抗原陽性樣本129例,陰性樣本5461例。全部標本均嚴格按照檢驗標本采集手冊要求進行采集。
2. 儀器與試劑
甲流抗原:流感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盒購自美艾利爾(中國)醫療器械有限公司。
SAA,CRP:血清淀粉樣蛋白A測定試劑盒,全程全血C反應蛋白測定試劑盒及Astep Plus全自動特定蛋白分析儀購自深圳市國賽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3. 檢驗方法
甲流抗原:膠體金法。
SAA,CRP:免疫散射比濁法。
各檢測項目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4. 結果判定
SAA:正常參考區間為0.00-10.00 mg/L。
CRP:正常參考區間為0.00-8.00 mg/L。
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四分位間距)[M(P25,P75)]表示,同一項目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分析各指標對甲流的診斷價值,擬判定曲線下面積(AUC)<0.5時無診斷價值,0.6~0.8時有一定準確性,面積在>0.8時有較高準確性。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6. 結果與解釋
經計算,129例甲流組SAA、CRP、SAA/CRP的[M(P25,P75)]值分別為101.1(37.2,192.4)、11.0(5.1,19.8)、9.9(5.0,16.2);5461例陰性對照組SAA、CRP、SAA/CRP的[M(P25,P75)]值為82.4(22.8,236.7)、13.6(4.8,32.1)、6.5(3.4,11.9)??傻弥琢骰颊叩腟AA、CRP數值同普通發熱患者并無明顯差異;而SAA/CRP的水平比較高于其他發熱患者。
7. 討論
甲型流感是一種由流感病毒A型引發的乙類傳染病,癥狀常表現為高熱、畏寒、全身肌肉酸痛等,亦常伴有咳嗽、咽痛、流鼻涕等,多數伴有肺炎,嚴重者導致心、腎等臟器衰竭[1]。
目前通常使用膠體金法試劑盒來檢測甲流,但膠體金法陽性無法排除可能共感染的致病原,其陰性結果也無法排除病毒抗原在檢出限以下,易發生漏診和誤診[2]。因此需要尋找方便快捷、可用作輔助診斷的實驗室指標。
SAA在健康人群血液中少量存在,受感染、炎癥等刺激時快速升高,半衰期短,迅速隨病情變化。且受病毒感染時SAA升幅更大,動物實驗表明,SAA可有效早期輔助診斷甲流并預測甲流預后[3]。本研究發熱門診患者中,可能由于細菌性感染或者其他病毒感染導致甲流患者SAA并未明顯高于陰性對照組。
CRP是評估人體感染、炎癥過程良好的急性相蛋白標志物。在急性炎癥和感染時,CRP值與疾病活動性有良好的相關性。
本研究對發熱門診患者進行水平比較以及ROC曲線分析后發現,SAA及CRP的Youden指數較低,并不能很好地來輔助判斷患者是否感染甲流。而同時甲流患者的SAA/CRP水平比較、ROC曲線下面積(AUC)同普通發熱患者有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當SAA/CRP在其最佳臨界值11.195時,Youden指數為0.215時,特異度為72.7%,優于SAA及CRP。因而可以推斷,在檢測SAA以及CRP時,如果能夠同時關注SAA/CRP比值,可以更好地輔助判斷患者是否感染甲型流感。
參考文獻
[1] 甲型流感病毒跨種傳播機制研究進展[J].朱云,周劍芳,朱聞斐,舒躍龍.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2011,25(1).
[2] 103例甲型H1N1流感臨床分析[J]. 萬瑾,劉雙,陳吉祥,何林林,夏靜鴻,劉海波,王珊,張雪冬,石秀梅,朱晨曦,王凱.心肺血管病雜志.2012,31(2).
[3] 血清淀粉樣蛋白A在感染性疾病中臨床應用的專家共識[J].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檢驗醫學專業委員會.中華檢驗醫學志.2019,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