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義 王汝武 畢超 張明光
【摘 ?要】目的:探討VSD在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切開減壓術中的應用療效。方法:我院自2014年1月~2019年1月將VSD技術應用于切開減壓治療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36 例,總結VSD技術在切開減壓治療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中的應用方法及治療經驗。結果:23例第一次拆除VSD后全部縫合切口,13例第二次拆除VSD后縫合剩余切口。隨訪患者6~15個月,觀察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及肢體功能,切口愈合良好,無感染,無肌肉攣縮及肢體壞死,36例患者小腿功能恢復良好,效果滿意。結論:VSD在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切開減壓術中應用效果顯著,能夠降低感染率,減少毒素吸收,有利于切口愈合,減少植皮機會,從而縮短治療時間,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VSD;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切開減壓
【中圖分類號】R686.3 ? ? ?【文獻標識碼】B ? ?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0044-01
骨筋膜室綜合征是骨科常見且較嚴重的并發癥,好發于小腿,切開減壓是治療的有效方法[1],但切開減壓后由于創面滲液較多,常需要換藥,不僅增加了醫護人員的工作負荷,也明顯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時還易發生創面感染[2]。VSD( vacuum sealing drainage)技術作為骨科和外科處理多種創面的標準治療模式[3] ,將它用于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切開減壓術后的治療有較明顯的優點。我院自2014年1月~2019年1月將VSD技術應用于切開減壓治療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36 例,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36例中男32例,女4例;年齡18~62歲;左側11例,右側25例;病因:高處墜落摔傷6例、車禍11例、擠壓19例,合并脛骨平臺骨折5例,合并脛腓骨骨折13例,合并血管損傷3例,合并血管神經損傷1例。就診時間1~8小時,平均4.5小時。16例入院時即診斷為骨筋膜室綜合征;18例入院后小腿腫脹進行性加重,應用脫水、消腫等藥物保守治療仍未能控制病情,逐漸出現骨筋膜室綜合征癥狀;2例為脛骨平臺骨折術后發生骨筋膜室綜合征。
1.2 ?治療方法:本組病例在診斷明確后立即行手術切開減壓治療,采取硬膜外麻醉25例,全身麻醉11例,術中不使用止血帶止血,采取小腿內側、前外側切口,內側切口在脛骨后緣約2cm切開,注意保護大隱靜脈及隱神經,前外側切口在腓骨前方約2cm切開,注意保護腓淺神經,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深筋膜,全長徹底切開小腿各個骨筋膜室,包括小腿前側、外側、后側深淺骨筋膜室,切開深筋膜、肌筋膜、肌間隔徹底減壓。對骨筋膜室內有積血的給予清除,徹底止血。檢查肌肉組織活性,清除無活性的肌肉組織,對整塊肌肉組織切除者可保留肌腱,一期功能重建,或肌腱臨時固定,二期功能重建。合并血管、神經損傷時,應一期探查修復。合并骨折時,行必要的骨折復位,選擇合適的內固定或外固定。用VSD敷料沿切口長軸覆蓋封閉,貼好生物半透膜,接好連接管,沖生理鹽水,檢查術區封閉性完好,接便攜式負壓引流瓶返回病房。術后VSD連接中心負壓,負壓維持在40~60kPa[4]。根據小腿腫脹消退情況,術后5~7天縫合切口。如不能全部縫合,可部分縫合,更換 VSD材料,3~5天后拆除,縫合剩余切口。如仍有部分切口無法縫合時,根據切口內組織外露情況,可采用游離植皮或皮瓣修復創面。術后平放患肢,不可抬高 [5]。根據病情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輔助脫水、消腫等藥物對癥治療,如甘露醇、七葉皂苷鈉、維生素C等,采用半量甘露醇已被證實療效可靠 [6] 。對于需制動的患者,根據情況應用低分子肝素,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盡早采取功能鍛煉,防止肌肉萎縮,促進肢體功能恢復。
2.結果
23例第一次拆除VSD后全部縫合切口,13例第二次拆除VSD后縫合剩余切口。隨訪患者6~15個月,觀察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及肢體功能,切口愈合良好,無感染,無肌肉攣縮及肢體壞死,36例患者小腿功能恢復良好,效果滿意。
3.討論
骨筋膜室綜合征是骨科臨床常見急癥,發于小腿比較常見,它的發生是由于骨筋膜室容積驟減,或骨筋膜室內容物劇增而導致骨筋膜室內壓力增高,骨筋膜室內組織的血液循環被阻斷,導致肌肉、神經、血管等組織因急性嚴重缺血造成的一種早期綜合征,具有惡性循環、進行性壞死的特點。主要是根據臨床癥狀與測壓相結合來診斷,做到個體化診治,早期診斷是關鍵,果斷切開減壓是療效的保障[7],不應等待“5P征”出現,否則將失去減壓的最佳時機[8],骨筋膜室的壓力超過30mmHg提示骨筋膜室綜合征的可能,已具有切開減壓指征,持續時間超過6小時可引起不可逆損傷[1、9、10],最終可導致肢體嚴重畸形、壞死,甚至危及生命,一旦確診,應立即進行骨筋膜室切開減壓,不可拖延[11]。治療成功關鍵在于減壓一定要徹底,目的在于終止它病理改變中的惡性循環,改善肢體血運循環,避免肌肉、神經等組織壞死。以往切開減壓術后用油紗 、紗布或棉墊包扎,經常滲透敷料,需經常換藥,有患者痛苦大、感染機會多、治療時間長等缺點。
本研究結果顯示,VSD在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切開減壓術中應用效果滿意,36例隨訪6~15個月,切口愈合良好,小腿功能恢復良好。VSD技術在治療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中有如下優點①VSD技術可封閉切口創面,人為創造一個密閉環境,創面用生物透性膜封閉,使創面與外界隔開,構成防止細菌入侵的屏障,感染發生率低,治愈率高[12]。②持續的負壓引流能使術區的滲出物和壞死組織被及時清除,使引流區達到“零聚集”,創面很快獲得清潔的環境,防止毒素吸收[13]。③在醫用泡沫與傷口界面形成一種剪切力,后者有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及血管生成的作用[14],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腫脹消退,有利于切口愈合。④VSD技術避免組織液外滲,免除了換藥之苦,有效避免死腔形成并縮小創面,可明顯縮短骨筋膜室綜合征的治療時間[15] 。⑤ VSD技術可防止皮膚過度回縮,減少植皮機會及植皮面積。但采用VSD技術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活動性出血為該技術應用的禁忌,在封閉VSD敷料前,術區要徹底止血。②VSD敷料不可環繞式固定于肢體,防止負壓吸引時對肢體形成壓力環扎,響肢體靜脈回流,加重病情;敷料不可超出切口邊緣太多,否則影響術后觀察切口周圍皮膚變化。③貼膜前要清洗干凈小腿切口周圍皮膚,再用酒精消毒,皮膚干燥后再貼膜,防止殘留血漬,影響貼膜粘合,增加感染機會。④手術完畢后接負壓,用生理鹽水沖洗VSD裝置,檢查管道是否通暢、貼膜覆蓋嚴密程度及沖洗管可沖洗范圍。⑤術畢返病房途中接便攜式負壓引流瓶,保持VSD裝置持續負壓吸引,防止術區滲液外漏造成貼膜粘貼失效及管內液體倒流污染術區。⑥注意觀察中心負壓變化,及時調整,將負壓維持在4O~6OkPa。⑦經常檢查VSD材料密閉性是否良好,貼膜有無松動漏氣,連接管有無松動脫落及阻塞。可用棉墊包裹術區并預留觀察窗口,方便觀察術區皮膚血運及有無紅腫,又可減少貼膜松動、破損機會。⑧定時應用生理鹽水沖洗,沖掉殘留在敷料及引流管上的創面分泌物,保持VSD敷料清潔、濕潤及引流管通暢,注意觀察VSD引流液的顏色、性質、量及氣味,可判斷術區情況變化。⑨定期更換引流瓶,瓶內液體過半時要更換,換瓶時注意先夾閉VSD引流管,再關閉負壓,避免引流管內液體倒流,注意不要將引流管和中心負壓管接反。
綜上所述,VSD技術在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切開減壓術中應用效果顯著,能夠降低感染率,減少毒素吸收,有利于切口愈合,減少植皮機會,從而縮短治療時間,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第3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323.
[2] 吳慧敏,唐華,劉治,等.脛骨平臺骨折并發骨筋膜室綜合征的早期處理:切開減壓、復位內固定及VSD[ J].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 2012,16( 5):365-368.
[3] 裘華德.負壓封閉引流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4] 楊帆,白祥軍.負壓封閉引流(VSD)技術在各類創面的應用研究進展[J].創傷外科雜志,2010,01:82-85.
[5] 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71.
[6] 蔡衛東,方煌.半量甘露醇治療早期骨筋膜室綜合征[J].中國康復,2005,20(1):33-35.
[7] 王春慶,李青,鄧進.脛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綜合征32例手術治療分析[J].山東醫藥,2009,49(14):107.
[8] Friedrich JB Shin AY. Management of forearm compartment syndrome. Hand Clin 2007 23(2):245-254.
[9] M cQueen MM, Court-Brown CM.Compartment monitoring in tibial fractures.J Bone Joint Surg(Br),1996,78:99.
[10] Hargens AR,Romine JS,Sipe JC,et a1.Mubarak SJ,Akeson WH(1979)Peripheral nerve?conduction block by high muscle?compartment pressure.J Bone Joint Surg Am 61(2):192?200.
[11] 董國章.及早切開減壓治療骨筋膜間室綜合征12例的臨床觀察[D].山東中醫藥大學,2008.
[12] 楊樹東.VSD 在骨科的臨床應用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 2012,7(19):81.
[13] 馬榕,戴翔.應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復雜性軟組織缺損創面的護理[J].臨床護理雜志,2010,9(1):13-14.
[14] Moryicwas MJ,Faler BJ,Pearce DJ.Effects of varying levels of subatmospheric pressune on the rate of granulation tissueformation in experimental wounds in swine[J].Ann OlastSurg,2011,47(2):547.
[15] Ando J.Shear stress and vascular formation[J].NipponYakurigaku Zasshi,2008,107(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