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愛云


【摘 ?要】目的:分析高原地區不同民族抗結核藥物所致肝損傷的臨床情況。方法:選取所在醫院2014年7月-2018年11月期間收治的689例初治肺結核患者,將其作為分析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所選患者的肝功能損傷情況進行總結,分析患者年齡、性別、民族、化療藥物使用情況等因素對肝功能損傷的影響,做好詳細記錄。結果:本組689例患者中,服用抗結核藥物后,47例患者出現肝損傷,發生率為6.821%;肝損傷患者中,藏族例23,漢族12例,回族9例,其他民族3例,其中漢族與藏族的數據對比之間存在明顯差異(P<0.05),且回族與藏族之間數據對比也存在顯著差異性(P<0.05);47例患者中,年齡≥60歲31例,<60歲16例,差異明顯(P<0.05);化療藥物中,吡嗪酰胺所致肝損傷比例(3.19%)最高,其次是利福平(1.74%)和異煙肼(1.45%);肝損傷患者年齡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對高原地區抗結核藥物引發的肝損傷病例進行分析,認為藏族發生率最高,且多數患者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使用吡嗪酰胺所致肝損傷比重最大。
【關鍵詞】高原地區;不同民族;抗結核藥物;肝損傷
【中圖分類號】R52;R57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0059-02
結核病屬于臨床常見傳染病,本組其主要傳播途徑為呼吸道,除毛發外,人體任何組織均能夠出現結核病感染癥狀,其中尤以肺部感染最為常見。結核病感染也會導致嚴重的肝損傷,對患者影響比較大,需要得到臨床的廣泛重視。本文以青海地區為例,對高原地區不同民族抗結核藥物所致肝損傷的情況進行分析,為此回顧性分析處治肺結核患者的臨床資料,對肝損傷發生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報道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所在醫院2014年7月-2018年11月期間收治的689例初治肺結核患者,所選患者均滿足本次研究相關條件,且患者臨床資料完整,所選患者均病情明確,診療時意識清晰,能夠配合相關工作。本組689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49例,女性患者340例,年齡16-78歲,平均年齡(45.63±4.12)歲。研究內容符合倫理委員會要求,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1]:(1)治療依從性較高者;(2)服藥前無肝腎、心肺功能損傷者;(3)病情明確者;(4)未中斷本院治療者;(5)無器質性、造血系統嚴重疾病者。排除標準[2]:(1)合并多個系統嚴重疾病者;(2)其他原因導致無法配合臨床診療工作者;(3)合并免疫系統、血液系統嚴重疾病者;(4)妊娠及哺乳期女性;(5)合并全身性感染癥狀者。對所選病例進行詳細分析,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所選患者均符合臨床相關診療標準。
1.2研究方法
對本組患者進行分析,結合臨床就診資料中內容,對本組患者發生肝損傷的比例進行統計。與此同時,將發生肝損傷患者的資料獨立出來,詳細統計肝損傷患者情況,包括年齡、性別、民族及抗結核藥物使用情況。
1.3統計方法
選用SPSS 20.0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年齡和性別
本組689例患者中,服用抗結核藥物后,47例患者出現肝損傷,發生率為6.821%;其中,年齡≥60歲31例(4.49%),<60歲16例(2.32%),對比差異明顯(P<0.05)。47例肝損傷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3例,所占比例分別為3.48%、3.34%,χ2檢驗結果證實,數據對比無顯著差異性(P>0.05)。
2.2肝損傷患者民族構成情況
2.3肝損傷患者化療藥物使用情況
3. 討論
本研究對以高原地區為例,對抗結核藥物引發的肝損傷情況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藏族人群肝損傷發病率最高,且年齡大于60歲的老年人群更容易發生肝損傷,而化療藥物吡嗪酰胺藥物副作用最大。通過上述分析提示臨床,在為高原地區肺結核病患者提供臨床診療時,應特別注意藏族人群,做好用藥監督,而對于老年患者則做好用藥指導,降低藥物副作用,降低老年患者肝損傷程度。在為患者選擇治療藥物時,則應該根據患者實際需要,盡量選擇藥物副作用比較低的藥品,從而降低患者肝損傷,提高預后效果。也就是說,只有針對易感人群、高危因素等情況做好防控措施,才能更加有針對性的防治肝損傷,降低用藥副反應對患者總體治療所產生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李鋒,盧水華.《抗結核藥物所致藥物性肝損傷診斷與處理專家建議》解讀[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5,35(08):683-685.
[2] 胡蕾.抗結核藥物所致肝損傷相關危險因素分析及臨床處置對策[J].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2018,2(15):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