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學良

【摘 ?要】目的:對中風偏癱痙攣聯用康復訓練以及通絡解痙湯治療,并分析其臨床價值。方法: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治療的48例中風偏癱痙攣患者,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24例,接受常規康復訓練;觀察組24例,在此基礎上,聯用通絡解痙湯治療。結果: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FIM評分、BBS評分、ADL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中風偏癱痙攣患者聯用通絡解痙湯、康復訓練治療可改善患者肢體功能及平衡能力,促進其自理能力的恢復。
【關鍵詞】中風;偏癱痙攣;通絡解痙湯、康復訓練
【中圖分類號】R74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0072-01
中風偏癱痙攣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痙攣、肌肉萎縮及肢體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質量。近年來,隨著中風發生率的提高,中風偏癱痙攣也越來越常見。研究發現, 患者肢體恢復情況與其生存能力直接相關,對患者進行早期干預治療可降低其致殘率,提高其生存質量[1]。康復訓練是目前中風偏癱痙攣治療的主要手段,同時,中醫在治療中風偏癱痙攣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證據表明,在常規康復訓練基礎上,聯合中醫藥治療可提高康復效果。因此,本文將對中風偏癱痙攣聯用康復訓練以及通絡解痙湯治療,并分析其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治療的48例中風偏癱痙攣患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24例,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齡44~76歲,平均(64.23±3.92)歲。對照組24例,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齡42~75歲,平均(63.92±4.03)歲。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康復訓練,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患者聯用通絡解痙湯治療,具體方法:
(1)康復訓練:以Bobath技術為主,改善患者肢體功能;抑制異常姿勢,恢復正常姿勢;進行拮抗訓練;具體項目包括站立訓練、跪位訓練、橋式運動、誘發分離活動、重心轉移訓練、行走平衡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強度由弱到強,每次30~40min,每日訓練1次,每周6次,共訓練4周。(2)通絡解痙湯:藥方組成:雞血藤、懷牛膝、炒桑枝各30g,伸筋草 20g,當歸、白芍、天麻各15g,地龍、焦地黃、鉤藤、烏梢蛇各12g,川木瓜 10g,全蝎、制穿山甲 8g。每日一劑,早晚服用,治療4周。
1.3評價標準
使用運動功能測評量表(FIM)、平衡能力評估量表(BBS)、生活自理能力評估表(ADL)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肢體功能、平衡能力、獨立生活能力。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使用SPSS22.0軟件,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采取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FIM評分、BBS評分、ADL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見表1。
3. 討論
早期康復訓練是目前臨床上廣泛認可的中風偏癱痙攣治療方案,在發病早期對患者實施康復訓練治療可促進其腦側支循環建立,刺激健側腦細胞、病灶周圍組織重組及代償,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腦可塑性,改善神經功能,恢復其肢體功能。盡管康復訓練可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單純康復訓練的療效仍然有限,中醫藥治療越來越受到關注和提倡。
中醫認為,中風為本虛標實證,其主要病機為陰陽失調、臟腑虛衰、痰濁瘀血,導致氣血逆亂、直沖犯腦,而偏癱痙攣是中風恢復期主要的并發癥,病位在筋,與患者正氣虛弱、邪留不去、痰瘀阻絡、筋脈濡養有關,表現為經筋拘急、屈伸不利[2]。因此,在治療時,應以祛濕化痰、舒筋通絡、活血化瘀、柔筋解痙為原則。通絡解痙湯正是以此為依據擬定的經驗方,方中懷牛膝可補肝腎、利關節、強腰膝,引血下行;伸筋草可緩急止痛、舒筋活絡;雞血藤可舒筋通絡、活血養血;天麻、烏梢蛇、地龍、鉤藤、全蝎可祛風通絡、熄風止痙、清熱除濕;白芍、當歸、焦地黃可緩中止痛、柔肝養血、活血化瘀。諸藥合用,可滋肝養腎、通絡活血、標本兼治。以往有報道顯示,對中風偏癱痙攣患者使用通絡解痙湯輔助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神經功能、肢體功能及生存質量[3]。在本次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FIM評分、BBS評分、ADL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也證實了聯用通絡解痙湯可提高中風偏癱痙攣患者的康復效果,與單獨康復訓練治療相比具有明顯優勢。
綜上所述,對中風偏癱痙攣患者聯用通絡解痙湯、康復訓練治療可改善患者肢體功能及平衡能力,促進其自理能力的恢復。
參考文獻
[1] 李丹鳳.通絡解痙湯結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偏癱痙攣臨床探究[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9,32(22):3631-3633.
[2] 史洪亮.通絡解痙湯結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偏癱痙攣臨床探究[J].黑龍江醫藥,2019,32(1):37-38.
[3] 夏田,王文生·王月.化痰通絡解痙湯聯合運動療法治療腦卒中恢復期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2019,34(23):3590-3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