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琴 張福仲 黃煉紅

【摘 ?要】目的:分析胃癌術后運用中醫藥對臨床療效及免疫功能的影響。方法:本次試驗的對象均是2016年1月-2018年11月在本院手術的胃癌患者,供96例,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8例。對照組患者術后早期僅僅給予胃腸營養干預,觀察組患者術后早期給予胃腸營養干預+健脾補精湯。對比分析兩組的術后恢復情況和免疫功能水平。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術后排氣所需時間、排便所需時間和置管所需時間均比對照組短,數值對比檢驗后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免疫功能指標CD4+、CD4+/CD8+治療后均有升高,CD8+治療后有所降低,兩組對比(P<0.05)。結論:胃癌術后早期給予胃腸營養干預+健脾補精湯治療對于脾虛癥的患者有很好的療效,可以促進患者術后的恢復,還可以提高患者術后的免疫功能,有一定的使用和推廣價值。
【關鍵詞】胃癌術后,胃腸營養干預,健脾補精湯,免疫功能
【中圖分類號】R27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0073-01
胃癌在我國高發腫瘤中,位居第二位。胃癌術后復發的患者數較多,因此胃癌晚期的患者依然很多,這是一個醫學亟待攻破的難題。胃癌患者術后要防治并發癥的發生,預防復發與轉移,中醫藥在這方面盡顯優勢。胃癌在祖國醫學中歸屬“胃脘痛”“反胃”范疇,胃癌術后脾胃功能減弱,脾的運化功能減退,脾胃元氣受損,水谷精微的正常運行道路受阻,患者通常表現為氣血虧虛,脾胃虛弱[1]。健脾補精湯的功效是健脾益腎,補精氣。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照組48例,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齡47~68歲。手術方式:近端胃切除19例,遠端胃切除9例,全胃切除16例,根治術4例;觀察組48例,其中男25例,女23例,年齡48~68歲。手術方式:近端胃切除20例,遠端胃切除8例,全胃切除15例,根治術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分析后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納入標準
①患者及家屬均已經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②患者依從性好;③患者手術前免疫功能無異常;④患者術后無復發轉移現象。
1.3排除標準
①患者合并內分泌代謝性疾病;②對本次試驗使用藥物不過敏。
1.4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術后早期僅僅給予胃腸營養干預。術后1周內給予患者鼻飼瑞素營養素治療,劑量和滴速慢慢加大,術后前兩天的劑量是100ml,第3天劑量增加到250ml,第4天的劑量增加至500~1000ml;滴速從開始的30~50ml/h,第3天調整到80~100ml/h,第4天調整到100~200ml/h。鼻飼營養液1周后,可以撤管,從半流食開始正常飲食,然后逐步過渡到普通食物。
觀察組患者給予營養支持+健脾補精湯治療,方藥組成:黃芪30g,懷山藥、黃精各20g,白芍、白術、黨參、冬蟲夏草四種藥各15g,靈芝12g,土茯苓、百合、陳皮三種藥各10g。該方藥根據辨證結果進行藥物加減[2]。用法用量:水煎溫服,2次/天,連續服用7d。
1.5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分析軟件采用SPSS 21.0,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描述,運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術后的恢復情況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排氣所需時間、排便所需時間和置管所需時間均比對照組短,數值對比檢驗后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對比
觀察組免疫功能指標CD4+、CD4+/CD8+治療后均有升高,CD8+治療后有所降低,兩組對比(P<0.05),具體見表1。
3.討論
中醫藥對于胃癌術后患者已經初見成效,很多學者從胃癌的發病病機和臨床特征進行分型辯證,最后確定治法和方藥,臨床上搭配西醫治法效果顯著[3]。胃癌術后患者,整體辨證為正氣虛弱,邪氣尚在,主要病位在脾胃,治療主要是健脾益氣。健脾補精湯中的君藥為冬蟲夏草、靈芝、黃芪,作用是補精氣;臣藥為白術、土茯苓和懷山藥,作用是與黃芪益氣健脾,助運化,再加上臣藥中的其他兩味藥有滲濕、利尿的作用;黃精、百合作用是補陰;佐藥是白芍、黨參,作用是止痛、活血;陳皮作用是中和脾胃;整方的作用是健脾扶正、祛瘀消滯、攻毒。
綜上所述,胃癌術后早期給予胃腸營養干預+健脾補精湯治療對于脾虛癥的患者有很好的療效,可以促進患者術后的恢復,還可以提高患者術后的免疫功能,有一定的使用和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廣軍.健脾補精湯對胃癌術后脾虛證患者的臨床療效[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24):98-100.
[2] 劉愛萍,趙文霞,楊俊紅.健脾補精湯對胃癌術后脾虛證患者臨床療效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醫學報,2017,32(233):1836-1838.
[3] 湯匯涓,舒鵬.中醫健脾養胃法在胃癌治療中的應用探討[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6(4):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