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國杰 龔衛靜
【摘 ?要】大環內酯類藥物為常用抗炎性和免疫調節藥物,被廣泛應用于呼吸道疾病治療。此種藥物聯合抗菌活性進行治療時對彌漫性泛支氣管炎治療時可有效起到抗炎、免疫調節作用,也可起到減少哮喘、炎性介質的效果,進而提升哮喘患者免疫能力。本次研究則從呼吸道疾病和大環內酯類藥物兩個方面進行研究,進而為疾病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大環內酯類藥物;呼吸道疾病;抗生素;哮喘
【中圖分類號】R24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0084-01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為常見青霉素過敏患者代替性藥物,代表藥物為紅霉素,多用于治療革蘭氏陽性細菌感染。研究認為采用大環內酯藥物進行治療時不僅可有良好抗菌活性,同時也有促進胃動力,誘導組織纖維化、免疫調節、抗炎平喘等作用,同時也為近年研究的主要熱點,結果分析如下。
1.慢性咽炎治療
慢性咽炎為繼發于鼻竇、扁桃體炎的常見慢性炎癥,多由急性咽炎轉變而來,也為常見呼吸道疾病[1]。對此種疾病主要采用直流電導入紅霉素進行治療,主要方式為:采用SL-2型直流電感應治療調整至直流電治療,將紅霉素配置成為4%溶液并將其均勻浸泡襯墊(6×9cm2),電極接入陽極并將其置于頸前下部,將電極接入陰極之后置于頸部,電流強度為0.02×0.1毫安/cm2,1次/d,10天為一個療程,休息2~3d之后再治療一個療程。治療后患者局部癥狀被完全控制且并未復發。
2.慢性鼻竇炎和鼻息肉
慢性鼻竇炎和鼻息肉疾病為常見疾病,有學者采用大環內酯進行治療時發現,可有效控制彌漫性支氣管,進而改善臨床疾病[2]。同時也有學者采用此種藥物治療時發現對耐大環內酯藥物嗜血桿菌也有良好效果[3]。且此種藥物可有效抑制白介素5、6、8,以及可溶性ICAM-1分泌,有效控制活化T細胞內核因子逆轉錄活性,進而促使體外培養鼻息肉組織內嗜酸性細胞凋亡,進而因子纖維細胞生長。
3.細支氣管炎
此種疾病為常見病理為特征的慢性氣道炎癥,此種疾病可見于任何年齡段,其中以45歲左右患者較為多發,臨床多表現為連續咳嗽、運動后氣喘[4]。采用紅霉素進行治療時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升疾病治療效果。
4.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為炎性細胞參與的慢性氣道炎癥疾病和感染、誘發機體免疫功能紊亂有關[5]。其中支原體和衣原體感染則會引發哮喘急性發作,較難緩解。采用大環內酯藥物進行治療時不僅可有效控制感染,同時也可通過抑制肥大細胞脫落進而使得腫瘤壞死因子降低,也可控制祖胺至敏物質釋放,促進巨噬細胞內中性細胞凋亡,提升內環磷酸腺苷水腫,進而有效控制內毒素誘導的一氧化氮合成酶蛋白過度變大,也可使得支氣管患者外周血單核細胞內輔助淋巴細胞過度活化。同時也有分析提出,可使得氣道黏膜黏液分泌減少,強化纖毛運動,加速排痰速度,嗜酸性細胞肺浸潤繼而氣道抗菌作用,幫助哮喘緩解、氣道炎癥消退。
也有分析提出,白三烯B4為哮喘患者起到損傷重要炎性介質,采用大環內酯進行治療時可有效抑制白三烯B4,同時也可調整氣道多度反應,起到抗炎平喘效果[5]。有學者認為,嗜酸性細胞局部浸潤為引發哮喘氣管慢性病變的主要環節,也可釋放各種炎癥細胞,進而使得哮喘持續發作,進而生成堿基蛋白、微血管滲漏、氣道高反應、粘膜水腫以及神經功能紊亂,進而家中非特異性刺激,加重哮喘[7]。且內皮素為強烈支氣管收縮劑,在疾病治療中可有效收縮支氣管,刺激黏液分泌,起到疾病治療效果。
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為常見呼吸道疾病,臨床主要為對癥治療,提升疾病干預效果,但現階段缺乏系統性干預方式,近年有學者嘗試采用紅霉素進行抗感染治療。此種藥物可有效起到抗氧自由基,調節呼吸道水分分泌,改善細菌呼吸道生長環境,抑制細菌生物被膜,進而抑制中性粒細胞,控制白介素,提升疾病治療效果[8]。
小結
綜合分析可知,大環內酯類藥物可有效控制慢性氣道疾病,不僅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同時也可促進疾病康復。在今后研究中可深入分析大環內酯具體作用機制。
參考文獻
[1] 盧文德.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治療慢性氣道炎性疾病的非抗感染研究進展[J]. 中外醫學研究, 2019, 017(005):186-188.
[2] 鄒蘭科, 楊偉忠.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治療慢性氣道炎性疾病的研究進展[J]. 安徽醫藥, 2018, 022(007):1392-1394.
[3] 劉子云, 富建華.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防治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的研究進展[J].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2019, 34(8):710-713.
[4] 任長葉.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治療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的療效與不良反應[J]. 飲食保健, 2019, 6(20):16-17.
[5] 高維 綜述, 胡紅 審校. 中性粒細胞型哮喘的發病機制及大環內酯類藥物的治療作用[J]. 武警醫學, 2018, 29(8):815-818.
[6] 高維. 中性粒細胞型哮喘的發病機制及大環內酯類藥物的治療作用[J]. 武警醫學, 2018, 029(008):815-819.
[7] O'Connor A M , Hu D , Totton S C ,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injectable antibiotic op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in the first 45 days post arrival at the feedlot[J]. Animal Health Research Reviews, 2019, 20(2):163-181.
[8] 譚丹, 姜之炎. 中醫藥治療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的機制研究進展[J]. 中華中醫藥學刊, 2018, 036(006):1403-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