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娜

【摘 ?要】目的:體會對肺癌患者實施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和開放肺葉切除術治療的價值。方法:遵從術后差異原則分組,擇我院胸外科2018年2月-2020年4月內的59例肺癌患者分為對照組(28例,開放肺葉切除術)和觀察組(31例,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觀察術后心肺功能康復情況。結果:治療后4周,患者心肺功能較第1周相比,P<0.05;觀察組心肺功能各指標明顯較對照組高,P<0.05。結論:對肺癌患者開展手術治療,建議進行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可有效改善術后心肺功能,提升生活質量。
【關鍵詞】胸腔鏡肺葉切除術;開放肺葉切除術;肺癌;心肺功能;康復價值
【中圖分類號】R6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0027-02
以往臨床治療肺癌,多借助常規開放肺葉切除術進行,但肺癌患者年齡大、機體免疫力低下,極易在術后出現并發癥,從而影響后期康復。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和完善,胸腔鏡手術逐漸被臨床廣泛用于胸內疾病的治療中[1];為進一步體會對肺癌患者實施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和開放肺葉切除術治療的價值,特擇我院胸外科2018.2-2020.4內的59例肺癌患者展開研究,具體分析見下文: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宜昌市中心人民醫院
遵從術后差異原則分組,擇我院胸外科2018年2月-2020年4月內的59例肺癌患者分為對照組(28例):男性20例,女性8例,年齡62-83歲,平均(72.50±8.56)歲;腫瘤直徑1.42-4.25cm,平均(2.83±1.05)cm。觀察組(31例):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齡62-82歲,平均(72.11±8.18)歲;腫瘤直徑1.42-4.33cm,平均(2.78±1.14)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用統計學軟件分析,P>0.05。
1.2方法
指導兩組患者取健側臥位,常規消毒、鋪單,氣管插管;對照組給予開放肺葉切除術:全身麻醉,于上葉或中葉,第四肋間以及下葉第五肋間作10-15cm切口進胸,肋間肌切開,剪斷豎脊肌外側肋骨,牽開器牽開兩側肋骨,肺葉切除,后清掃縱隔淋巴結等組織。術中用切割縫合器縫合血管及支氣管。
觀察組給予胸腔鏡肺葉切除術:靜脈復合麻醉,腋前線至中線第四肋間,作3cm 切口,切斷肋間肌中部后進胸,置軟質切口保護套,置入腹腔鏡及器械,胸腔鏡直視下開展手術操作,切除病變肺葉,清掃淋巴結,術畢置引流管,止血、縫合。
1.3統計學
SPSS22.0版本軟件進行此研究,采用方差同質性檢驗方法,各組數據服從方差相同的正態分布,P<0.05,顯著差異。
2. 結果
2.1術后不同時段兩組肺功能相較
2.2術后不同時段兩組心功能相較
3. 討論
以往臨床對肺癌患者實施手術治療,多以傳統開放肺葉切除術為主,術中需要大面積的對胸壁肌肉切開,而切口較長且深,因此絕大多數患者在術后出現切口疼痛等癥狀,影響呼吸功能康復的用時誘發肺部感染;且針對年齡偏大、免疫力低下等此類患者,術后極易導致患者出現心肺并發癥,延長恢復時間、增加患者痛苦,從而影響其康復[2]。隨著臨床微創醫療技術的開展和完善,胸腔鏡手術逐漸被大眾熟知;經臨床研究證實,借助胸腔鏡手術,可有效開胸手術切口大、恢復慢彌補等缺陷;且胸腔鏡手術切口小且切口美觀,不會對患者心理產生影響。
此研究結果示:治療后4周,患者心肺功能較第1周相比,P<0.05;觀察組心肺功能各指標明顯較對照組高,P<0.05。證實了治療肺癌,進行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優勢。
綜上所述,治療肺癌患者,建議采納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優勢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郭曉康.基于傾向性評分匹配的胸腔鏡與開放全肺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近期及遠期療效比較[J].中華外科雜志,2020,58(2):131-136.
[2] 朱曉明.胸腔鏡和開放性肺葉切除對高齡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術后應激反應和呼吸功能的影響[J].現代腫瘤醫學,2019,27(2):237-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