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權麗

【摘 ?要】目的:探討分析產科臨床中針對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展開治療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018年2月-2019年11月,將我院產科124例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隨機等分為兩組,每組各62例,為參照組行單純性硫酸鎂藥物治療,針對研究組實施硫酸鎂聯合硝苯地平藥物治療,對比兩組的治療有效率、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以及接受治療前后的收縮壓指標和舒張壓指標。結果:研究組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參照組(P<0.05)。研究組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低于參照組(P<0.05)。治療前,研究組的收縮壓指標,以及舒張壓指標均與參照組大致相當(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收縮壓指標,以及舒張壓指標均低于參照組(P<0.05)。結論:為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開展硫酸鎂聯合硝苯地平藥物治療,能獲取較好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產科;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治療方法;臨床效果;測算分析
【中圖分類號】R259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0112-01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是產科臨床中的常見疾病,患者大多在機體基本生理功能異常條件下,發生血壓上升癥狀、血小板含量下降癥狀、組織水腫癥狀,以及蛋白尿癥狀[1]。對于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而言,在其未能獲得及時有效治療干預條件下,通常會誘導患者出現種類多樣的不良妊娠結局事件,給母嬰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不良影響[2]。文章以我院部分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為調查對象,為其開展了硫酸鎂聯合硝苯地平藥物治療,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8年2月-2019年11月,將我院產科124例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隨機等分為兩組,每組各62例。參照組年齡介于23-38歲,平均(31.4±3.8)歲,孕周介于26-39周,平均(33.4±2.6)周。研究組年齡介于24-37歲,平均(31.2±3.6)歲,孕周介于28-37周,平均(33.2±2.4)周。研究組與參照組在年齡,以及孕周等基礎資料方面無差異(P>0.05)。
1.2臨床治療方法
為參照組行單純性硫酸鎂藥物治療,其中硫酸鎂藥物制劑的生產廠家為河北天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其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H20033861,要先將2.50-4.00g的質量分數為25.00%的硫酸鎂藥物制劑溶解在體積為100.00ml的質量分數為5.00%的葡萄糖溶液中為患者開展靜脈滴注給藥(給藥過程需要在30.00min之內結束,且單次給藥過程的最大劑量為4.00g);要將50.00ml硫酸鎂藥物制劑溶解在1000.00ml的葡萄糖溶液中為患者開展靜脈滴注給藥(給藥過程需要在8.00-9.00h之內結束,且給藥速度應當控制在2.00g/h),患者的每日給藥次數為1次。
針對研究組實施硫酸鎂聯合硝苯地平藥物治療,其中硝苯地平藥物制劑的生產廠家為山東方明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其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H37022634,其給藥方式為口服,每次給藥劑量為10.00mg,每天給藥次數為3次。
1.3臨床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的治療有效率、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以及接受治療前后的收縮壓指標和舒張壓指標。
1.4統計學方法
擇取統計學軟件包——SPSS19.0,對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對計量資料行t檢驗,在P<0.05條件下,判定組間數據存在差異。
2.結果
2.1兩組的治療有效率比較
研究組的治療有效率96.77%(60/62)高于參照組82.26%(51/62),組間有差異(卡方=6.961,P<0.05)。
2.2兩組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低于參照組(P<0.05)。詳情參見表1:
2.3兩組接受治療前后的收縮壓指標和舒張壓指標比較
治療前,研究組的收縮壓指標,以及舒張壓指標均與參照組大致相當(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收縮壓指標,以及舒張壓指標均低于參照組(P<0.05)。詳情參見表2:
3.討論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是產科臨床常見疾病,在患者確診后,擇取適當方法為其開展治療干預,對于控制患者的血壓生理指標,優化患者的臨床妊娠結局,發揮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3-4]。
本項調查中獲取的結果顯示,為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實施硫酸鎂聯合硝苯地平藥物治療,能獲取較好效果,值得引起廣泛關注并加以推廣運用。
結語:
在產科臨床中,針對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開展硫酸鎂聯合硝苯地平藥物治療,相較為其開展單純性硫酸鎂藥物治療,能有效改善提升患者的治療有效性,改善患者的血壓生理指標,控制降低患者發生不良妊娠結局事件的可能性,適宜普及運用。
參考文獻
[1] 楊秀清.探究硝苯地平聯合硫酸鎂在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治療中的應用及對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與C-反應蛋白的影響[J].吉林醫學,2020,41(03):638-639.
[2] 阮慧慧.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及β2微球蛋白聯合檢測在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早期腎損傷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臨床研究,2020,28(02):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