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以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和分析患者采用中彝藥穴位貼敷與頸椎操聯合治療的效果。方法:將自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進行治療的頸椎病患者82例分成參考組(n=41)和研究組(n=41),參考組患者采用中彝藥穴位貼敷治療,研究組患者聯合應用頸椎操及中彝藥穴位貼敷。結果:研究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參考組,兩組臨床療效經對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頸椎病患者應用中彝藥穴位貼敷與頸椎操聯合治療的效果可保證臨床療效,有助于促進臨床癥狀緩解,改善肌力及關節功能。
【關鍵詞】中彝藥穴位貼敷;頸椎操;頸椎病
【中圖分類號】 R681. 5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0201-01
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習慣以及工作方式不斷發生變化,頸椎病發病率不斷升高且日益年輕化,該病主要引發原因為長期勞損、頸椎關節骨質增生等導致椎動脈、神經根等受損,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上肢麻木、肩部酸痛、頭痛等,頸部活動范圍受限,影響患者正常生活[1]。本次研究將82例頸椎病患者納入研究范圍,自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進行治療,通過系統隨機化法將所選患者分成兩組并分別提供不同的干預方式,觀察和分析中彝藥穴位貼敷聯合頸椎操的病情緩解效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以頸椎病患者82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X線、CT等影像學檢查并結合患者臨床表現、病史等確診;所選患者對本次研究均有知情權。排除標準: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者;嚴重高血壓患者;重度神經血管受損者[2]。將全部患者分成兩組,參考組(n=41)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齡19-79歲,平均年齡(45.35±5.06)歲,交感神經型頸椎病5例、椎動脈型頸椎病11例、脊髓型頸椎病1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8例、其他7例,研究組(n=41)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齡21-83歲,平均年齡(46.14±5.23)歲,交感神經型頸椎病6例、椎動脈型頸椎病12例、脊髓型頸椎病1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7例、其他6例。兩組患者疾病類型等臨床基本臨床資料經對比均存在可比性,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研究組患者聯合應用頸椎操及中彝藥穴位貼敷,頸椎操如下:指導患者交叉雙手并置于枕后部,盡量前屈頭部,雙手稍用力并緩慢將枕后部推向前方,待達到最大角度后保持10s,短暫放松,反復練習多次。患者雙手向前及頭部向后伸作用力進行對抗并保持10s,短暫放松,反復練習多次。雙手于枕后協助頸部前屈,頸前肌群盡量收縮,直至達到最大角度并保持10s,短暫放松后回復正中位。據此分別進行頸部旋右、旋左、右側屈、左側屈以及前屈肌群訓練。叮囑患者訓練過程中運動幅度不可過大,動作輕柔,眼球隨頭部運動方向轉動[3]。中彝藥貼敷藥物成分包括八角楓10g、山慈菇15g、延胡索10g,制甘遂10g,細辛5g,肉桂10g、沒藥12g、乳香12g、川烏10g等,將藥物研磨成細末并應用蜂蜜調成糊狀。將患者脊柱兩側皮膚及頸部皮膚清潔干凈后,取蠶豆大小均勻涂抹在固定貼上,取風府穴與大椎穴間沿督脈巡行路線上椎間隙、壓痛點及大杼穴進行貼敷治療。肩周疼痛者加肩井穴及肩髃穴,肩酸困無力者加外關穴及尺澤穴,頭痛者選風池穴及太陽穴。也可選用棉紙或紗布覆蓋治療并應用醫用膠布進行固定。治療頻率為1次/d,連續貼敷8h,7d為一個療程。參考組患者采用中彝藥穴位貼敷治療,方式及頻率同研究組。
1.3觀察指標 臨床治療效果,顯效:上肢麻木、肩部酸痛,頭痛等臨床體征消失,頸部及肢體肌力及功能基本恢復正常,生活及工作均不受病情影響;有效:臨床體征減輕,頸部及肢體肌力及功能獲得提升,生活及工作受病情影響較小;無效:病情無明顯變化或者明顯加重。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以率表示正態分布計數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正態分布計量資料,應用χ2檢驗計數資料,t檢驗計量資料及近似正態分布或者符合正態分布資料,應用秩和檢驗等級資料,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研究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參考組,兩組臨床療效經對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頸椎病防治關鍵為改善頸肌張力狀態、肌力并促進頸椎力學平衡重建,中藥、理療、針灸、推拿等均為臨床常用保守治療方法,對于改善肌力均可發揮一定的作用。頸椎操可通過持續、緩慢牽拉肌肉的方式對肌肉高爾基腱器官發揮刺激作用,可促進肌肉放松,對頸椎各肌群肌張力均能夠發揮調節作用,有助于使頸椎活動度得到增加,促進神經根癥狀以及肌肉緊張等癥狀緩解,能夠使肌肉耐力及關節協調性得到增加[4-5]。
中彝藥成分包括八角楓、山慈菇,八角楓具有活絡舒筋、除濕祛風及止痛散淤的療效,山慈菇散結消腫、解毒清熱,配合肉桂、沒藥、乳香、川烏等中藥成分可充分發揮藥物協同作用,加快病情緩解。此次研究中,研究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參考組,P<0.05。
綜上所述,為頸椎病患者提供中彝藥穴位貼敷與頸椎操聯合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薛明琴,李楊.頸椎病患者康復治療中頸椎牽引聯合頸部康復操訓練的應用[J].現代養生,2019,(11):123-124.
[2] 魏妍妍,董紅靜,高雅飛.中醫康復療法聯合頸椎操治療頸椎病的臨床分析[J].醫學食療與健康,2019,(2):229-230.
[3] 農李寧,黎英蘭,韋玲霞,等.中藥頸枕結合頸椎操對頸椎病患者的臨床應用研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28):102-103.
[4] 應勤麗,黃月碧.聯用頸椎操和中醫康復療法治療頸椎病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8,16(14):185-186.
[5] 閔奇.頸椎病患者行針灸加牽引配合頸椎康復操的效果觀察[J].醫藥前沿,2019,9(13):204-205.
作者簡介:
田曉芳(1982-)女,漢,云南楚雄,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主要從事康復針推護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