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


【摘 ?要】目的:分析急診院內轉運患者展開無縫隙護理干預的價值。 方法:選擇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114例急診患者,行常規轉運的57例為一般組,行無縫隙護理轉運的57例為實踐組,觀察兩組轉運質量及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結果:實踐組物品保管評分(16.62±1.43)分、轉運設備評分(16.47±1.19)分、交接時間評分(17.03±1.21)分、生命體征評分(15.72±1.39)分高于一般組,不良事件發生率(8.77%)低于一般組(33.33%),P<0.05。 結論:無縫隙護理干預可顯著提升急診院內轉運的質量,且不良事件較少,可廣泛使用。
【關鍵詞】院內轉運;急診;無縫隙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0220-02
急診室疾病種類較多,包括急性創傷、急性腦卒中、急性呼吸衰竭、急性顱腦損傷、急性中毒、急性心肌梗死等,為挽回患者生命,急診科常聯合其他科室共同治療,此期間會對患者進行院內轉運,但轉運時存在責任推諉、漏交接等不良事件,會惡化醫患關系[1]。作為新型護理模式,無縫隙護理能分析轉運時潛在及現存的風險,并提出解決措施,讓人力資源分配更為合理,保證急診院內轉運的順利性[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114例急診患者,其中急診Ⅰ級、Ⅱ級、Ⅲ級、Ⅳ級分別為0.22%、3.07%、18.50%、78.21%。對患者隨機分組,一般組:共57例,常規轉運,男性31例,女性26例,年齡19-68歲,平均年齡為(38.96±5.72)歲。實踐組:共57例,無縫隙護理轉運,男性32例,女性25例,年齡18-69歲,平均年齡為(39.75±5.38)歲。兩組無顯著差異(P>0.05)。所納入患者均存在危重癥,家屬知曉并同意本研究,且不存在慢性疾病,研究已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一般組:常規轉運,即評估患者病情后實施轉運,并與接受科室人員辦理交接。
實踐組:無縫隙護理轉運,內容如下:(1)成立轉運小組:選擇學習能力強、轉運經驗豐富的人員組成轉運小組,定期組織轉運培訓講座,增強小組人員的轉運能力。(2)轉運前準備:評估患者能否轉運及轉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由醫護人員共同制定轉運方案,并聯系患者家屬,讓其進行知情同意書的簽署。(3)實施轉運:將“先搶救、后轉運”作為轉運原則,轉運時依據患者情況調整體位,避免轉運二次損傷。在轉運時還應蓋上棉被,兼顧保暖和隱私保護,若患者存在嘔血、呼吸困難情況,需及時清理口腔及呼吸道,適當給予吸氧治療,避免窒息。此期間還應監測血壓、脈搏等指標,觀察管道扭曲、受壓情況,同時保持輕柔的轉運動作,提高患者的轉運舒適度。(4)轉運后交接:轉運完成后與科室內人員交接,確定患者病歷信息準確無錯誤,后在交接單上簽字。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轉運質量及不良事件發生情況。轉運質量:物品保管、轉運設備、交接時間、生命體征等,各項最高分為20分。不良事件:責任推諉、漏交接、電話咨詢等。
1.4統計學分析
實驗以SPSS20.0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數資料以(%)表示,使用X2進行統計學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使用t值進行統計學檢驗,P<0.05代表研究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觀察兩組轉運質量
2.2觀察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3.討論
急診室所接收的患者多存在病情危重的特點,在轉運及搶救過程中,小小的失誤都可能錯過患者搶救時間,導致死亡率的增加,需在轉運時輔以護理干預。無縫隙護理干預重視護理過程的有效性及科學性,在實施時會優化護理流程,形成可持續性的護理干預系統,從而提升護理安全性。部分護理人員由于缺乏轉運知識及經驗,在轉運途中會出現多次電話咨詢、責任推諉等情況的發生,要求轉運小組選擇學習能力強、轉運經驗豐富的人員,以規避轉運中存在的風險,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轉運服務[3]。在轉運開始前,由醫護人員共同分析患者可否轉運及可能出現的風險,并聯系患者家屬,讓其詳細了解轉運過程,簽署知情同意書,避免醫患糾紛的發生。在實施轉運時除調整患者體位外,還應蓋上棉被,達到保暖、保護隱私、避免二次損傷的效果,此外,及時清理患者呼吸道及口腔,給予吸氧治療,能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避免窒息的發生[4]。交接完成后由雙方科室確認簽字,可明確相關責任,避免推諉事件的發生。本研究患者在進行無縫隙轉運時,救護車均在3min內出診,且進行了120匯報,不僅實現了較高的搶救成功率(在80%及以上),還能降低醫院感染率。此外,無縫隙轉運護理的實施,縮短了急診高危患者在綠色通道停留的時間,能降低轉運途中死亡率,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對急診院內轉運患者實施無縫隙護理干預,其轉運質量有所提升,不良事件有所減少,護理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 申艷霞,姚明鳳.無縫隙護理在慢性腎疾病患者從病房到血液凈化中心轉運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7,11(11):253-254.
[2] 吳海燕.急危重癥心臟病患者轉運交接過程中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的有效性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8,8(23):156-158.
[3] 武東波.無縫隙護理模式在院內轉運急診重度顱腦損傷病人中的應用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養生保健指南,2019,(7):178.
[4] 翟小娟.無縫隙銜接綠色通道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時間和救治成功率的改善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8,3(16):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