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潔 冉莉
【摘 ?要】目的:探究職業防護教育在護生職業傷害中的影響,明確職業防護教育開展價值與改進方向。方法:利用回顧性問卷調查方法對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學院2018年5月實習返校學生進行職業損傷情況調查。結果:190名實習護士發生職業損傷的發生率為80%,職業傷害的類型包括生物傷害、化學傷害、身體傷害、運動功能傷害、暴力攻擊傷害、心理社會傷害等。結論:校內職業防護安全教育改進,多門專業課程均有相關內容的學習,學生職業傷害發生率下降,但銳器傷發生率依然較高,相關課程職業防護教育還需加強。
【關鍵詞】實習護生;職業損傷;職業防護教育
【中圖分類號】R47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0239-01
隨著現代醫療護理業的快速發展和實習護生管理的日趨成熟,實習護生的職業暴露與防護越來越受到廣大研究者的重視。作為收治各類患者的特殊場所,醫院中存在著許多威脅醫務人員健康的危險因素,醫務人員成為感染的高危人群[1]。實習期是護理專業學生學習和接觸臨床實踐的重要階段。然而,由于他們剛走出大學,進入社會,對陌生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方法認識不足,尤其是在臨床急救和防護方面,往往會導致職業暴露[2]。此前本校針對護生職業防護現狀進行了調查,并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加強了相關知識教育,此次調查旨在與上次調查進行對比,以評價職業防護教育的效果及改進方向。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護理學院2018年5月實習返校的三年制中職、高職和五年制高職實習生共190人,其中三年制高職學生110人,五年制高職80人。
1.2調查方法
采用回顧性問卷調查與訪談法。問卷是在查閱文獻資料的基礎上自行設計,網絡發布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填寫,問卷內容包括職業傷害發生情況調查、職業防護意識調查、接受職業防護教育方法等三部分,共收到問卷190份,有效率100%。
1.3 資料統計分析
應用SPSS13.0進行統計分析,計算有關率、構成比及卡方檢驗。
2 結果
2.1 職業傷害發生類型
本次調查結果發現190名實習護士發生職業損傷的有152人 發生率為80%,相較上次調查的87%(316名實習護士發生職業損傷的有275人)有所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38.4%發生1次,24.7%發生2次,10%發生3次,1.1%發生4次,5.8%發生5次以上。
2.2 職業傷害發生情況
2.2.1職業傷害類別構成
職業傷害類型眾多,包括生物性損傷(如細菌、病毒等感染)、化學性損傷(如消毒劑、化療藥物、麻醉廢氣等)、物理性損傷(如銳器傷、輻射、溫度性損傷、噪聲等)、運動功能性損傷(如腕、頸、腰部損傷疼痛、下肢靜脈曲張等)、暴力攻擊性損傷(如患者或家屬傷害)、心理社會性損傷(如情緒疲潰、無成就感、負性刺激等)等[3]。
在職業傷害中,物理性損傷所占比重最高,為84.74%,主要表現為銳器傷,所占比重達到77.4%,銳器傷中安瓿(62.6%)與一次性注射器(49.5%)為主要危險因素。心理社會性損傷位居第二,占15.79%,主要表現為負性刺激33.2%。生物性損傷與運動功能性損傷所占比重相同,為13.68%。生物性損傷以被污染的針頭刺傷感染為主(44.7%);運動功能性損傷以腰背痛(36.3%)為主。化學性損傷與暴力攻擊性損傷占比較少,分別為13.16%、4.21%。在化學性損傷中占比最多的是常用消毒劑刺激35.8%;在暴力攻擊性損傷中,占比最多的是患者或家屬的語言攻擊32.6%。
2.2.2職業傷害時機
職業傷害無時不在,例如:掰安瓿(62.63%),重套針帽(無血液污染30.53%、有血液污染15.79%),廢棄一次性醫療用品處理(24.21%),取下注射器或輸液器上的針頭(21.05%),吸取藥液或配藥加藥(15.79%),拔針(15.26%),各種注射、抽血操作(9.47%),手術器械傳遞、縫針(5.79%),手術器械處理(4.21%)以及其他(13.16%)。
2.3職業防護行為
隨著職業防護意識的不斷提升,職業防護行為發生巨大改變,關于“進行危險操作時是否戴手套”、“接觸診斷未明病人是否戴口罩”、“接觸可能濺到患者體液、血液的操作時是否戴眼罩、面罩、穿隔離衣”等調查顯示,2018年學生職業防護行為發生率明顯高于2009年,“經常性”行為由3.79%、1.58%、0.00%提升至16.32%、83.16%、42.11%,“從未性”行為由75.95%、69.30%、97.80%降至41.57%、2.63%、37.36%。
2.4職業防護安全教育
在素質教育深化改革驅動下,職業防護安全教育取得一定發展成就。在上次研究中學生上崗前接受過系統職業傷害預防及安全教育的占比為0%,在本次研究中學生上崗前接受過系統職業傷害預防及安全教育的占比為100%。學生除在基礎護理學、內外婦兒科護理學、傳染病護理學等多門學科中獲取職業防護知識與技能外,多數學生也會從臨床老師帶教指導、實習醫院培訓、已有經驗積累、自我學習、同學交流等多種路徑中獲取。其中實習醫院培訓、臨床老師帶教指導、學校教育是職業防護知識獲取主要來源,分別占總來源的78.42%、76.84%、66.32%。
3.討論
本次調查發現:在職業防護安全教育方面,我校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專業課程中涉及眾多相關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和訓練。這表明醫院、學校對實習護士職業傷害教育的重視程度提高,以及學生職業防護意識增強,醫院、學校、學生能夠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從多途徑進行職業防護知識的教育與學習。
但實習護士在臨床實習過程中由于職業暴露造成的職業傷害發生率還是較高,其中物理性損傷比重最大。而物理性損傷中又以銳器傷為主。因此,校內教學過程中,《基礎護理學》實踐操作中帶教老師的職業防護安全教育還需加強,除此以外《外科護理學》的操作課也應加強職業防護安全教育。
參考文獻
[1] 冉莉,熊潔.實習護士職業暴露損傷調查及預防措施探討[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14):3505-3507.
[2] 苗泓麗,李月梅,湯杜娟,徐濤,張邁.高職護理專業學生艾滋病職業防護干預效果及影響因素分析[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19,35(12):1406-1409+1415.
[3] 閆浚瑋,孫丹丹,蔣燕,張一莉.對本科實習護生實施職業防護教育的效果研究[J].科技視界,2020(03):126-128.
作者簡介:
熊潔(1977-),女,苗族,貴州省銅仁市,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預防醫學,營養學。
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2018zc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