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慧娟 徐麗娜 周麗霞
【摘 ?要】近年來,胃癌已經成為臨床診斷中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研究表明,在對胃癌患者進行手術后聯合放射治療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局控率和生存期。因此,對胃癌患者術后進行合理的放療成為影響療效的關鍵因素,這也已經成為當前人們重點研究的課題。在實際的放療過程中,靶區形狀的不規則和放療后肝腎臟器的損傷是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一些研究學者發現,相比于常規的三維適形放療而言,調強放療在胃癌術后的應用具有明顯的優勢,這種技術能夠有效提升靶區劑量的均勻性,而且還能降低對正常組織的照射。所以,將調強放療應用在胃癌術后治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調強放療;胃癌術后;應用進展
【中圖分類號】R735.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0256-01
引言:
調強放射治療屬于三維適形放療中的一種,通過調整輻射野內劑量強度,使得照射射線劑量與靶區形狀保持一致,從而使得靶區體積內劑量更加的均勻,降低放療所產生的副作用,提高治療效果。研究表明,在胃癌術后治療中,調強放療比常規的三維適形放療更具可行性,對人體的機能和正常組織所產生的副作用也相對較小,值得臨床推廣。
一、調強放療的劑量學、物理學、生物學
1、調強放療的劑量學和物理學
調強放療與常規三維適形放療相比,其在胃癌治療中有著較為明顯的優勢,調強放療將射野分割成為了更多更小的小野,而且每個小野都可以獨自控制劑量強度,這就有效的提高了照射的精準度,多個子野照射能夠更好的避開危及器官,在保證靶區劑量的同時盡可能降低靶區周圍正常組織的劑量。
2、調強放療的放射性生物學
總劑量以及分割劑量、治療時間和靶區組織等特性決定了放療計劃的總效應。在應用調強放療時,可根據劑量分布梯度來不斷的增加靶區劑量,并且降低周圍正常組織的劑量。常規三維適形放療時出現急性毒性反應會嚴重的影響治療效果,導致治療出現中斷,延長胃癌患者的治療周期,最終降低了對靶區腫瘤細胞的控制力度,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對胃癌患者進行調強放療,能降低患者急性毒性反應,進而提高臨床治療的有效性。
同時,調強放療也存在一定的放射生物學缺點,其與常規三維適形放療相比,調強放療使得劑量的不均勻性得到增加,這就會導致正常組織出現并發癥以及腫瘤靶區冷點,而此種情況在常規三維適形放療中出現率較低。對此,在對胃癌患者制定治療計劃時,需要進行細致的評估,避免這些風險的產生,這是腫瘤醫師需要重點關注的。
二、胃癌術后的調強放療
1、胃癌術后放療指征
(1)胃癌患者手術未能切除或次全切除的放療。在對患者進行局部手術時,存在未完全切除或次全切除的情況時,要對患者聯合放射治療。上世紀便有研究學者對胃癌進行了相應的研究,發現胃癌對放射線的敏感性;同時,美國ECOG組織也進行了相關的報道,對一些術后有殘留病灶的患者進行相關研究,結果表明相比于單獨放療和化療,通過40Gy/4 周的放療聯合5-Fu 化療其效果更加顯著,患者生存期可達8月左右,其生存期明顯要高于單獨進行放化療的患者。而通過對兩種治療方法患者5年的生存率進行隨訪發現,聯合治療的換著生存率明顯高于單獨放化療患者。
(2)胃癌患者術后有復發高危因素的放療。根治術是臨床常用的一種治療方式,而患者在術后受高危因素的影響仍有較高的復發率。經臨床調查發現,術后吻合口、殘端、瘤床以及區域淋巴結引流區等出現復發幾率高達60%到70%,而且患者術后5年內生存率也僅有22%左右。近年來通過進行臨床研究發現,對胃癌術后患者進行放療能夠有效的殺死腫瘤病灶,并且能有效的提高局控率增加患者的生存期。因此,對患者術后進行放療能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不良反應。
2、胃癌術后調強放射治療靶區定位
臨床胃癌出現轉移的主要途徑分為以下幾種:血行轉移、腹膜種植和淋巴結轉移。一些研究學者認為,如果對患者手術時切除10枚以上淋巴結,切緣結果呈陰性,此時不需要進行放療;而如果淋巴結檢測結果呈陽性,則需要放療靶區覆蓋殘留、瘤床、淋巴引流區、切緣等。在對患者進行術后放療靶區確定時,需要專業醫師指導,準確找出術后放療的靶區。
3、胃癌術后調強放射治療的優劣
調強放射治療具有諸多的優勢,具體可表現為:其一,能夠對照射野內的各線束優化配置,使靶區劑量有很好的適形度和均勻性。其二,調強放療對照射野要求相對較低,其效率相對較高。其三,調強放療能夠追加大野照射和小野的劑量。雖然調強放療相比于傳統的放療方式而言,具有較大的臨床優勢,但目前相關文獻所顯示的病例數量仍相對較少,需要研究學者進一步的臨床試驗來進行證實。
綜上所述,在對胃癌患者進行放療治療時,傳統的方式主要是利用前后對穿野技術進行,而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常規三維適形放療技術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應用,傳統的前后對穿野技術已處于淘汰的邊緣,有學者的研究表明,三維適形放療相對于常規放療的劑量學更具明顯的優勢。目前胃癌術后行放射治療時,三維適形放療仍是主要采取的治療形式,在各種疾病中,調強放療技術經證實比常規三維適形放療更具明顯優勢,且已被廣泛運用于各種癌癥治療中;但調強放療在胃癌術后臨床治療中仍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如布野需8個左右,與常規三維適形放療相比,調強放療會將較多的正常組織暴露在射線下,這就使得肝腎等組織很容易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同時,由于子野數量相對較多,患者在進行治療時花費的時間也就越長,而且子野面積較小,這也無形中增加了劑量的不確定性,進而會產生誤差;此外,在進行計劃驗證時也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這就使得調強放療在胃癌術后的應用存在一些爭議,臨床需要進一步進行大宗試驗。
參考文獻
[1] 錢閱宬.調強放療治療胃癌術后的應用進展[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13):194+196.
[2] 張江洲,譚詩生.胃癌術后調強放療的應用進展[J].實用癌癥雜志,2010,25(04):433-434+440.
[3] 趙于天,許敏,魏賢頂,周嘉梁,楊波.胃癌術后調強放療的劑量學優勢及近期療效觀察[J].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31(06):984-986.
[4] 陳亞楠,左云,宋宇.進展期胃癌術后調強放療序貫5-Fu微泵聯合吡柔比星和奧沙利鉑化療[J].腫瘤學雜志,2012,18(05):336-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