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 劉巍

【摘 ?要】目的:探討“知-信-行”干預對行DSA腦血管造影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顧性總結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在太和縣中醫院腦病二科行DSA腦血管造影的52名患者,對照組26例予以常規圍術期護理,觀察組26例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予以“知-信-行”干預,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術前焦慮評分、術后常見并發癥的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術前的焦慮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行DSA腦血管造影的患者術前予以“知-信-行”干預,可以減輕患者術前焦慮,提高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知-信-行”;DSA,腦血管造影;效果觀察
【中圖分類號】R816.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0280-01
1 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太和縣中醫院腦病二科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行DSA腦血管介入的患者52例,每組各26例,觀察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9例,平均年齡43歲-75歲,對照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1例,平均年齡473歲-7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均經過臨床、實驗室、影像診斷,符合腦血管造影術指征,排除了手術禁忌。
1.2方法
1.2.1 對照組
所有對照組患者在圍術期均給予術前充分(用物、皮膚)準備、飲食護理、情志護理、用藥護理以及日常生活起居指導為主的常規護理干預。
1.2.2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知信行干預,具體包括:①知識干預:認真評估患者及家屬對腦血管造影介入術的認知程度,根據患者自身情況,予以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教育,使其系統的正確認識手術的目的、方法、術前相關準備事宜、術中注意事項、術后配合及康復要點,介紹手術獲益遠遠高于手術風險,施術者的資歷,鼓勵患者表達內心感受,耐心解答患者疑問,使患者掌握相關知識。②信念干預:利用SAS焦慮評分量表,了解患者存在的問題,焦慮的原因,予以針對性的心理干預:針對焦慮原因為不了解介入過程的患者,讓其觀看相關視頻,直觀了解手術過程;針對擔心手術成功與否、懼怕疼痛的患者,向其介紹手術成功的病例,通過病友間的溝通交流,緩解其緊張、焦慮情緒。與患者溝通過程中,要學會“換位思考”,建立良好護患關系,使患者正確認識疾病與介入術,形成積極、樂觀向上的與疾病作斗爭的信念。③行為干預:在患者及家屬掌握一定的知識,樹立正確的信念基礎上,評估患者的行為是否規范,練習床上大小便、放松技巧的掌握情況等,不足時予以及時糾正。
1.3 觀察指標
(1)兩組患者在干預前后術前的心理狀態,進行SAS評分。(2)護理滿意度:自制滿意度問卷調查表,滿分:100分,≧90分為非常滿意,80-90分:基本滿意,滿意率=(非常滿意+基本滿意)的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將收集的數據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行X2檢驗,計量資料用` ±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焦慮(SAS)評分及滿意度對比
干預前SAS評分對比,P>0.05,無統計學差異,干預后,SAS評分均有改善,但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評分改善明顯,組間差異P<0.05,有統計學差異。患者的滿意度觀察組優于對照組(見表1)。
3 討論
DSA腦血管造影術具有良好的分辨率,可對患者的血管形態進行直接攝影,排除了軟組織、骨骼對血管形狀的影響,是診斷顱內血管病的“金標準”,為臨床醫生明確診斷及制定治療方案提供了參考依據,然而,由于此項檢查具有一定風險,且對于基層患者來講,價格相對其他檢查較高,使得患者極易產生緊張、焦慮情緒。知信行是知識、信念和行為的總稱,是一種較為成熟的健康行為轉變理論[1],“知-信-行”干預可促使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和相關檢查、樹立積極樂觀的信念和端正的態度,從而主動改掉不良的行為方式,主動參與自我的疾病管理和自我照護,最終實現控制疾病的目的,作為一名臨床護理工作者,應及時做好患者的心理評估,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予以耐心解釋,積極疏導,贏取患者及家人的理解、信任和配合[2]。本人將“知-信-行”干預應用于26名腦血管介入術的患者,通過觀察,患者術前的焦慮明顯改善,為造影術的成功進行奠定了基礎,降低了術后常見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了患者滿意度。
綜上所述,將“知-信-行”干預腦血管介入取得顯著的效果,利于提高患者對疾病、介入手術知識的認識,建立積極樂觀的治療信念,有效減輕術前焦慮心理,是造影術順利進行的關鍵,促進了醫患關系和諧,值得今后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高紅,鐘代曲.護理干預對經皮股動脈穿刺腦血管造影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現代醫藥衛生,2015,31(2):275-277.
[2] 張曉陽,周勝娟.經股動脈穿刺腦血管造影圍術期護理[J].全科護理,2015,13(18): 1754-1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