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涵悅
摘要:歌劇《白毛女》是我國歌劇發展史上的經典代表作之一,其創作背景與當時生活密切相關。通過寫楊白勞和喜兒的痛苦遭受,揭露了當時農民與地主之間的沖突與矛盾,反映了時代背景。
關鍵詞:《白毛女》;創作背景;政治;經濟;文化
歌劇《白毛女》的創作題材是根據1938年左右開始傳播的《白毛仙姑》民間故事改編而來的。1945年歌劇《白毛女》首次公演在延安,是由魯迅藝術學院老師與學生集體創作的大型民族歌劇,60多年來,這部中國的新歌劇已經成為了紅色經典。
一、政治層面
在政治上,1942年5月2日,在陜西延安毛澤東曾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了文藝并不是超階級的,文藝是要和工農兵群眾結合在一起的。同時,延安的共產黨同志們還發起了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使延安的文藝工作者們認識到要在生產勞動中創作出一個嶄新的,并且反映中國共產黨思想念的新型藝術作品。1945年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即將召開,那時蘇聯紅軍已經從歐洲返兵打日本,日本敗退,很明顯我們的抗戰就要勝利了,勝利曙光已經慢慢來臨。在院長周揚的領導下,決定實行毛澤東在延安發表的文藝座談會精神,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的藝術家們根據1938年開始流傳的民間傳說《白毛仙姑》,加工并改編出了民族歌劇《白毛女》,同時這部新歌劇作為對即將召開的中共七大獻禮的節目。民族歌劇《白毛女》由魯迅藝術學院的戲劇音樂系主任呂驥和副主任張庚負責,編劇是文學系的邵子南,導演是王濱、王濱、舒強、王大化,作曲部分由張魯、馬可、瞿維、李煥之、向隅、陳紫等人完成。邵子南在《白毛仙姑》傳說的根基上,不久就創作出了一個全新的腳本。在排練了幾場戲之后,院長周揚和其他領導們覺得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在修改期間發生了些爭執,邵子南主動退出了創作隊伍,張庚同志立即將編劇換成了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的丁毅、賀敬之。接到《白毛女》的創作后,賀敬之等人執筆的創作修改中,很快有了新的劇本,將中國共產黨的階級斗爭理論思想和強烈的新生活新面貌的感情相結合在一起,反映新的局面來臨,迎接戰爭勝利,體現出人民群眾對新生活的向往與憧憬。
二、經濟層面
在經濟上,當時處于抗戰時期,由于對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封閉和軍事包圍,再加上根據地連續幾年遭受到嚴重的自然災害,因此革命根據地出現了嚴峻的經濟困難情況。在陜西邊區的中共中央所在地,經歷了沒有衣服穿、沒有鞋襪穿、冬天沒有棉被蓋、沒有油吃、沒有紙用、沒有菜吃的艱苦生活。于是中共中央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為了克服經濟困難,開展了以自給自足為目標的大規模生產自救運動,即大生產運動。這次運動接濟根據地走出了困境,為抗戰的成功建立了良好的基礎。農業、產業和貿易也得到了快速發長,大大減輕了人民群眾的包袱,軍民生計也得到了改進。在民族矛盾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調整了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承認了地主對農民的債權和租佃關系以及地主所有權。為了改善農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對地主階級的封建剝削再次進行了一些限制。這措施更好地強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解放農民問題相結合起來,既激發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又有利于團結地主階級一起抗日,加強了抗日統一戰線。可以看出那個時期抗日戰爭還沒完全勝利,農民群眾還是受到地主階級的壓榨、任意欺辱和殘酷的經濟剝削。因此,抗戰勝利后,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給勞動群眾、解決土地問題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首要要求。歌劇《白毛女》創作在這個時期,劇本的字里行間體現了群眾百姓渴望翻身,渴望解放和新社會,側面襯托出地主階級的殘忍,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對新社會和共產黨走向繁榮富強的熱切期望。
三、文化層面
在文化上,提出了“民眾娛樂改進”的觀念,大力開展文化娛樂活動引導民眾的情緒向健康愉悅的方向發展,提出文化對人們生活意義提高以及娛樂對于民眾身心改造的作用,更加關注于農民對新生活的設想和看法。舊時群眾與文化娛樂的聯系,多在于農事較少的時候。在延安春節的鬧秧歌受到關注,新秧歌除去了以往的低級趣味,現在向健康愉悅的方向發展,反應出了人與人之間的新型關系,”平等”和“集體”的觀念慢慢的深入農民群眾的意識中,通過娛樂生活一點一滴的變化去體驗社會細微的轉變。除春節鬧秧歌之外,群眾還有些日常的娛樂活動,如舊戲班、吹手班、皮影子戲、瞎子說書、自樂班、剪紙、猜字謎識字、俱樂部等等。新秧歌的發展為《白毛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對于“歌劇”幾乎是陌生的,《白毛女》的幾位作曲家也不例外,寫了一大堆譜子,可是試唱后都沒能采納,這讓他們絞盡了腦汁。一番推敲后,總負責張庚突然想到大家都是對西方的歌劇很陌生,然而我們這個歌劇《白毛女》是要演繹給中國老百姓看,只要他們喜歡、愛聽愛看就行了,要扎根民族沃土,體現出我們自己的民族特色,這就是我們的優勢。于是經過一遍又一遍的否定加修改后,終于把歌劇《白毛女》的曲子給完成了。
結語
歌劇《白毛女》是在我國歌劇史上的第一部里程牌式的作品,它是中國民族歌劇發展的奠基石和成熟的標志,對我國歌劇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給我們后人在歌劇上的創作提供了很大的啟發,開辟了一個新的階段。此文章我從三個(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淺析了歌劇《白毛女》的創作背景。通過政治方面,反應了當時生活的不易,階級斗爭激烈,老百姓人們渴望得到翻身,渴望期盼勝利的曙光。通過經濟方面,對地主階級剝削有一定的限制,老百姓人民的生活有了好轉,期盼祖國富強繁榮昌盛。通過文化方面,當時也有鬧秧歌、皮影戲等民眾普遍的文化活動,歌劇《白毛女》也是新秧歌基礎上的升華和創作,從百姓的生活普遍音樂中創作和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