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雅
(甘肅省民勤縣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站,甘肅民勤733399)
生產基地環境應符合NY/T 391 的規定;選擇連續3年未種植過茄果類作物、土壤疏松肥沃、排灌便利的地塊;基地應相對集中連片,距離公路主干線100 m 以上,交通方便。
根據目標市場要求,選用保銀系列朝天椒品種。
朝天椒露地栽培,一般定植45000 株/hm2,種子量為150 g/hm2左右。
選擇排水良好、通風透光的塑料大棚做育苗棚。采用72 孔穴盤或直播分苗等方法,播種前將育苗基質澆透水,播種后用1.0cm 厚的基質覆蓋。
3.3.1 種子質量 種子質量應符合GB/T 16715.3 中一級良種以上的標準。
3.3.2 種子處理 播種前將種子晾曬1 d,用55℃溫水浸種30 min,不斷攪拌,轉入常溫下浸種4~6 h,然后再轉移到藥水中浸泡;1%的硫酸銅溶液浸種5~6 min,防治炭疽病和瘡痂病;10%的磷酸三鈉溶液浸種20~30 min,防治病毒病。取出種子,用清水反復沖洗,瀝去多余的水分,立即催芽播種。
3.3.3 催芽 浸種和消毒后,將種子放入28~30℃的恒溫箱中催芽,每隔12 小時翻動種子1 次,一般3~5 d 出芽,75%的種子出芽(露白)即可播種。
3.4.1 育苗時間 2月下旬育苗。
3.4.2 苗期管理 發芽期苗床溫度白天30℃左右,夜間18~20℃,齊苗后白天22~25℃,夜間l5~18℃。苗期注意控制澆水,防止夜溫過高,避免幼苗徒長。
株高18~20cm,6~7 片真葉,葉色濃綠、肥厚、無病斑、無蟲害;生長健壯,根坨成型,根系粗壯發達。
4.1.1 茬口選擇 選擇排灌方便,地下水位較低,前茬種植非茄果類作物的土層深厚疏松沙壤土或壤土。符合NY/T 391 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具有一定規模,集中成片,便于管理和銷售運輸。
4.1.2 土壤處理 秋季將土壤深翻25~30cm,改良土壤物理結構,殺滅土中病原菌及害蟲。
4.1.3 整地施肥 定植前,結合耕翻施腐熟有機肥60000 kg/hm2、佳上微生物菌劑600 kg/hm2,后耙地、做畦,使土壤具備結構疏松、通透性好、水分充足、營養充足的條件。整地作畦完畢后及時覆膜,以保持土壤水分。覆膜應盡可能緊貼地面,并保持平整。
4.1.4 覆膜 用規格為1.45 m 的黑色或白色膜,膜面保持1.2 m,膜間距40cm,在4月初完成覆膜。
5月上旬移栽。
5月上旬進行定苗,辣椒株行距40cm×50cm,每膜3行。
當幼苗2~4 片真葉時,開始定苗,4 片真葉期結束定苗,每穴留苗3 株左右。
間苗時除盡穴邊雜草和膜側雜草,初花期進行培土,防止倒伏,并除盡膜間雜草。
定植初期需水量不多,在澆足定植水的基礎上,緩苗期間不澆水。定植后30 d 澆第一水,6月底澆第二水,施腐殖酸洋豐復合肥225 kg/hm2,7月底澆第四水,施腐殖酸型洋豐高鉀復合肥225 kg/hm2。
出苗前墑情不好時澆1 次水,以后視墑情及時澆水,但在晴天中午不能澆水,應選陰天或早晚澆水,澆完水及時排積水(一般以3 h 后田間無水為宜),以防死苗。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原則。
白粉病、疫病、蚜蟲等。
6.3.1 農業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實行2~3年輪作,深耕曬垡,培育壯苗,創造適宜的生育環境條件,增施經無害化處理的有機肥,適量使用化肥,清潔田園,病株殘枝及時帶出田園,集中處理。
6.3.2 物理防治 田間懸掛黃色粘蟲板(25cm×40cm)450~600 塊/hm2,誘殺蚜蟲等害蟲。
6.3.3 生物防治 保護和利用瓢蟲、草蛉、蜘蛛、赤眼蜂等害蟲天敵,防治蚜蟲、潛葉蛾等;利用苦棟素、苦參堿等植物源農藥防治蚜蟲、白粉虱等害蟲。
6.3.4 化學防治 農藥使用應符合NY/T 393 的規定。嚴格按照農藥安全使用間隔期用藥,具體病蟲害化學用藥情況參照表1。
9月下旬砍棵晾曬,九成干后人工采摘收獲。入場后統一利用機械設備進行除塵、取雜、剪把、色選、分級。
生產過程中農藥、投入品等包裝袋應集中收集掩埋。生產后期的辣椒秸稈一般集中粉碎作為飼料進行再利用,以免造成環境污染。
將晾干后的辣椒分級包裝,按客戶要求,使用專車分級運輸。
生產者應建立生產檔案,記錄品種、施肥、病蟲草害防治、采收以及田間操作管理措施;所有記錄應真實、準確、規范,并具有可追溯性;生產檔案應有專人專柜保管,至少保存3年。

表1 朝天椒生產主要病蟲害化學防治一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