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德森 ,史先陽 ,王林 ,許乃兵
(1.南京市浦口區水產技術推廣站,江蘇 南京 211899;2.南京福聯種植專業合作社,江蘇 南京 211801)
為了進一步探索“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在江蘇省青蝦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指導下,2019年6月—2020年1月,南京浦口區福聯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展了“水稻+青蝦”模式的試驗?,F將該種養模式主要過程和存在問題介紹如下,供水產同仁參考。
稻田面積37×667 m2,位于浦口區永寧街道萬畝標準化田塊區域內。水源充沛且清新無污染、地勢平坦、陽光充足、土質肥沃;電力設施配齊全,有集中供水渠道和泵站。試驗田進水口直徑為30 cm左右的PVC管,高于田平面水位20~30 cm,管口套60目長條形密網布袋。
在稻田四周開挖“回”型環溝,開挖土方四周筑埂。溝寬3 m、深1.0 m,坡比1∶1,開溝面積占整個稻田面積的8.3%。取溝中的土圍田一周筑埂,埂寬度2 m,埂面高出田面 0.6 m,坡比 1∶1,埂底腳離溝邊0.2 m,挖溝多余的土方,平放在田中間。環溝開挖過程中在方便通行的田拐角留機耕路并下埋管道,保持溝中水流通暢,確保進排水過程水體能夠充分交換。
2019年5月26日進水泡田;6月8日用1 500 kg/hm2生物發酵糞肥、225 kg/hm2復合肥以及尿素150 kg/hm2作為基肥,用撒肥機均勻拋灑,用旋耕機整田將基肥翻壓在田泥中。
試驗田栽插水稻品種為南粳5055,5月20日育苗,6月12日采用毯苗機插方式插秧,水稻株間距為30×14 cm,每公頃栽插穴數23.85萬穴,每穴3苗左右,栽插深度為2 cm左右。移栽后2~3 d,露田通氣增氧,促進返青活棵、生根分蘗,循環往復2~3次,加快前期植株生長發育。
6月23日,田面水深保持2~3 cm。使用武漢興旺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清凈(100 mL/瓶)3瓶和清螺先(250 g/袋)5袋,在環溝一圈潑灑,殺滅田中野雜魚、黃鱔、泥鰍、螺螄等;潑灑敵百蟲300 g,殺滅田中存在的蝦類、底棲動物及枝角類。
7月16日清晨,采用水箱疊放蝦格子增氧運輸方式,在浦口區陸正芳家庭農場的青蝦苗種繁殖塘口,購買“太湖2號”二代青蝦苗種49 kg,規格0.8萬尾/kg,在環溝中放養,苗種運輸成活率99%以上。
病蟲害防治遵循“生態控害、綠色防控”原則,稻田兩頭安裝兩盞殺蟲燈使用性誘劑。水稻生產全程未使用化學農藥,使用生物技術實現水稻綠色種植,分別在7月10日、8月26日和9月8日,施用寧盾 7 500 mL/hm2、短穩桿菌 1 200 mL/hm2、苦參印楝素 1 500 mL/hm2、苦參堿 600 mL/hm2、除蟲菊素750 mL/hm2進行驅蟲抑菌、防病抗逆、廣譜殺蟲;田中的雜草主要以人工清除為主。
根據青蝦和水稻生長特點調控水位,非水稻栽培期完全根據青蝦生長需求調節水位。6月插秧后,前期做到薄水返青、淺水分蘗、水位控制在5 cm左右;夠苗曬田,將田面水排干,進行曬烤,輕烤2次,每次3~5 d。孕穗期水位控制在10 cm左右;抽穗以后采用干濕交替管理,高溫期間平田水位控制15~20 cm。
每天下午17:00—18:00之間投喂1次,順環溝一圈將飼料投喂到環溝的坡上。在環溝不定點放置用密網布做的6個蝦吊子,每天投餌之前提起蝦吊子檢查前一天吃食情況,根據前一天的吃食情況確定當天的投喂量。陰雨天停止或減少投餌量,吃食高峰在9月10日至9月25日之間,每天投餌量11 kg。
7—8月高溫季節,7~10 d加水1次,每次加水5~10 cm,加注新水保持稻田的水位,加水時間控制在每天的凌晨,高溫的下午禁止加水,防止外溝和田間、底層和表面的水溫差較大,上下對流造成青蝦應激死亡。9月環溝中水質偏瘦,每半個月拋灑俄羅斯復合肥5 kg,保持水色透明度20~30 cm。
養殖的全過程中消毒防病3次,分別在7月30日、8月20日、9月10日順環溝潑灑有效含量10%的二氧化氯進行消毒,每次使用量3袋。控制環溝中的枝角類爆發增長,8月5日潑灑鎮江益生堂生產的有效含量1%的伊維菌素3瓶。
11月5日將水稻田的水位逐漸降低,11月12日降至田面以下20~30 cm,田干后控水2~3 d,11月15日采用收割機對水稻進行收割。
田塊水降至稻田平面以下后,在環溝中放置密地籠網,每隔10 m放置一條。地籠一頭用短竹竿固定在溝邊,另一頭固定在竹竿上,讓網袋露出水面,防止地籠中進蝦過多,堆積過多,缺氧造成死亡。地籠捕捉7~10 d,直至取不到,開始將環溝抽干捕捉。
水稻收割后經稱重總產量19 240 kg,平均單產7 800 kg/hm2;收獲青蝦 374 kg,單產 151.5 kg/hm2,規格360尾/kg的大蝦209 kg,小蝦165 kg,大蝦占比55.9%。
從表1和表2可見,水稻秧苗、肥料、農藥、人工等成本合計為40 798元,產值50 024元,水稻效益9 226元,每667 m2效益249.3元;青蝦飼料、苗種、魚藥等成本合計為10 490元,總產值25 850元,青蝦效益15 360元,每667 m2效益415.1元。綜上所述,在“水稻+青蝦”綜合種養模式中,稻蝦合計總成本為51 288元,總產值75 874元,總效益24 586元,每667 m2效益664.4元。
青蝦在養殖的過程中以田中的浮游動植物為餌料除草除蟲,產生的廢棄物排入水中,轉化為氮、磷。水稻在生長的過程中能夠吸收水體中富余的氮、磷等營養物質,起到一定的凈化水質作用。綜合種養青蝦與水稻之間能夠利用各自特點,充分延長生物鏈,利用對方不能利用的資源或吸收對方產生的廢物,達到和諧共生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

表1 水稻、青蝦成本

表2 經濟效益分析
青蝦養殖過程中,共投喂顆粒飼料915 kg,實際收獲大小青蝦374 kg,放苗49 kg,餌料系數為2.82。池塘主養青蝦的餌料系數一般在2.0左右。餌料系數偏高的主要原因是綜合種養過程中青蝦的損耗比較大。青蝦的游泳和爬行能力比較弱,田面降水后小坑洼積水處,有青蝦躲避在里面,長時間干涸青蝦缺氧死亡,造成損失。
浦口地區生態環境優越白鷺比較多,防止天敵的偷捕也是綜合種養成功的關鍵。在插秧操作前,田塊的整理必須要做到平整,避免出現坑洼。田塊降水必須要緩慢,給青蝦留有下溝的時間。降水時間控制在夜間,青蝦活動比較活躍,環溝可以布設微孔增氧管,降水時保持環溝區域溶氧比較高等多種舉措,在降水時引誘青蝦集聚在環溝內。
綜合種養過程中,臨近田塊的用藥,由于風的作用力,將藥物吹到試驗田塊,造成青蝦中毒浮頭。建議整合田塊集中進行綜合種養,統一管理,適度規模經營。方便采取科學整地、生態控制大田草害;以物理、生物方法控制害蟲,每20×667 m2左右及田埂邊種植香根草防治螟蟲等;推行種苗處理,減少大田用藥,遷飛性害蟲暴發或穗期病害流行時;集中采用對稻田中水產品種安全的藥劑開展病害防控;保護蟲害天敵有益生物,充分利用水產品種攝食習性控草防蟲等等措施。
常規大田種植水稻農藥的成本約1 050元/hm2,使用的生物農藥的成本約在3 000元/hm2,每667 m2增加支出130元左右。該次綜合種養試驗田中使用的生物農藥的支出沒有計入成本內,捷恒(北京)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在浦口區開展示范推廣。
綜合種養水稻種植過程中減少了化肥使用,稻田底肥一次施足,農藥使用量大幅度減少。為了避免對池中的青蝦造成傷害,嚴禁使用氨水和碳酸氫銨等速效氮肥。減肥減藥水稻的產量降低,稻谷的品質大幅度提升,但在水稻的銷售過程中價格2.6元/kg,沒有在價格上得到體現,跟普通大田種植的水稻銷售價格沒有差異。創建稻米品牌提高稻米售價、優質優價是綜合種養效益提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