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步國
(灌云縣水產漁業技術指導站,江蘇 灌云 222200)
我國的糧食穩產增產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大量化肥和農藥的使用。然而,這種基于化肥、農藥獲得穩產高產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在保障糧食高產的同時,也造成了一些生態環境問題,如:農業污染源增加、土壤侵蝕退化、病蟲害天敵減少、農業生物多樣性降低、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嚴重。農業發展的目標是不僅要提高產量,還需提高產品質量,確保食物安全;不僅要提高土地產出率、獲得經濟效益,還應發揮農業的生態服務功能。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機大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而有機稻蝦綜合種養實質上是傳統的稻田養魚的一種演變和發展,是指在有機水稻栽種的同時,通過田間工程技術的應用,在稻田里養殖小龍蝦,這種生產方式能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提高物質轉化和能量利用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大幅度增加經濟效益,具有“高效、優質、生態、健康、安全”的特點。
為了研究出高效、生態的有機稻蝦綜合種養技術,灌云縣水產漁業技術指導站同灌云縣明達苗木發展有限公司一起對有機水稻和小龍蝦進行了為期3年的技術試驗,現將試驗情況總結如下。
試驗基地選擇了生態環境安靜,交通便利,靠近叮當河的灌云縣南崗鎮潘洼村稻田;稻田為長方形東西向,面積共230×667 m2,分為6塊(1號地塊38×667 m2,2 號地塊 36×667 m2,3 號地塊 39×667 m2,4號地塊 39×667 m2,5 號地塊 40×667 m2,6 號地塊38×667 m2);同時農田水利工程設施齊全,排灌方便。
根據試驗基地中6塊稻田的位置和大小,在有機稻田中靠近水源的一面和多面開挖“口”字形蝦溝;在有機稻田埂內側大約1 m處開挖,蝦溝寬約3 m,深約1 m,坡比約1∶1;開挖的水面總面積不超過基地總面積的10%。
蝦溝開挖出來的泥土用于加固和加寬稻田埂;加固后的稻田埂大約比稻田面高1 m,坡比1.00∶1.25~1.00∶1.50,頂部寬約3 m;為把蝦溝和水稻田分隔開,在蝦溝和稻田之間壘高約0.3 m,寬約0.4 m的內埂。
在稻田田埂和進、排水口鋪設了20目的聚乙烯網的防逃設施;其中10~20 cm的網片埋入土中,接頭處不留縫隙,在網片的四角構建成弧形。
在6塊試驗田的兩端設置進、排水口;其中進水口設在水稻田一端的田埂上,同時為了防止敵害生物通過水流流入蝦溝內,用80目左右的長條形網袋過濾;而排水口設在試驗田另一端的最低處,用60目左右的長條形網袋包好,同時定期對進、排水管道進行修整。
對稻田蝦溝進行清理,除去溝內浮土,并對坍塌的溝壁進行修整。同時在蝦溝中潑灑1 800 kg/hm2生石灰進行消毒,殺滅野生雜魚、有害生物和致病菌類。
種植的水草選取長勢速度比較快的伊樂藻,種植的方法為“分批次,先深后淺”,分兩次移栽,先在蝦溝里栽種,栽種株距為3 m,等蝦溝中的伊樂藻全部長成后再栽種水稻;主通道及四周通道栽種伊樂藻,輔通道用來作為操作通道不栽種伊樂藻;在四周通道和水稻梗交界的一側栽種伊樂藻,保持與主通道內伊樂藻的整齊度;在主通道和水稻梗交界的兩側栽種伊樂藻,行距為8 m。
有機稻選擇南京農業大學的南粳9108號水稻品種,此品種非常適宜在蘇北和蘇中地區種植,同時具有產量高、白米品質優、口感好及抗稻瘟病等特性。栽插方法采取了“寬行窄株”的方式進行有機稻栽種,一邊進行密植,一邊發揮邊際效應,能夠保證田間的通風透氣,手工插秧行株距選用30 cm×16 cm,每667 m2栽1.6萬穴左右,確保小龍蝦生活環境通風透氣性能好;插秧時候水位保持在3 cm,插秧后立即注水來保證返青,這時候水位保持在4 cm,水稻秧苗返青后讓水稻田內的水位自然落干至3 cm用來促分蘗;當總蘗數達到預期穗數的80%時候就斷水擱田。擱田結束后至孕穗期灌水5 cm,抽穗揚花期應保持田中水位在15 cm左右。水稻收割前7 d將田中積水徹底排盡,以機械高留茬收割,留茬50 cm,將秸稈粉碎全部還田。
親蝦和蝦苗選擇來源于沭陽縣龍蝦育苗場,選擇體質健壯,生命力強,體表光潔亮麗,肢體完整健全的;7月每667 m2蝦溝放養規格35 g以上的親蝦20 kg,雌雄比為 2∶1;9 月投放蝦苗,無病無傷,既不能有外傷,更不能有內傷,頭胸甲深紅色,每667 m2投放量為3~5 cm的蝦苗6 000~8 000尾。
小龍蝦的飼料投喂以龍蝦配合飼料,日投喂量為存塘小龍蝦量的3%;小龍蝦的具體投喂量應該根據天氣情況和小龍蝦的攝食情況來做出相應調整。投喂頻率為一d兩次:第一次為8:00左右,投餌量為日投喂量的30%;第二次為17:00左右,投餌量為日投喂量的70%。每天早晚巡塘各1次,同時觀察小龍蝦的死亡、攝食等情況。發現異常情況及時來調整水位,使得水體環境能夠始終適宜小龍蝦的生存和生長。
第一季捕撈的時間為4月初—6月上中旬,第二季捕撈的時間為8月上旬—10月,同時留足下一年可以繁殖的親蝦,親蝦留存量為300 kg/hm2。適時捕撈是養殖成敗的關鍵,要早捕,不能因價低惜捕或囤養。
從表1中綜合2017—2019年3年的試驗情況得出稻蝦綜合種養結果如下:有機稻平均每667 m2產299 kg;小龍蝦平均每667 m2產112 kg,與傳統種植水稻相比平均每667 m2增效益1 717元,同時試驗全程無農藥、化肥使用。該試驗是屬于高效、綠色、生態農業范疇,由于試驗過程中沒有使用有機農藥和化肥,不僅節約了水稻種植成本,而且生產出了優質綠色的有機水稻,消除了傳統水稻種植中的化肥和有機農藥污染,大大改善了生態環境;同時水中的動物還可以消滅存在稻田里傳播疾病的蚊蟲幼體,同時實現了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的目標。而對于小龍蝦養殖而言,小龍蝦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氮、磷排泄物可以作為水稻生長的營養來源,而小龍蝦養殖水體又得到了水稻根系及其附著微生物的凈化;同時為減少養殖水體中氮、磷排放及改善水質提供了保障,不僅如此,由于養殖水體環境的改善,能夠降低小龍蝦病害的發生,而間接減少乃至避免漁藥的使用,從而保障了水產品質量安全。因此,有機稻蝦綜合種養技術能夠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環境效益,是一種高效生態養殖模式,值得大力推廣。

表1 項目效益分析一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