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李森,沈欽一
(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北京 100176)
近年來,隨著水產集約化、高密度養殖,帶來了嚴重的水體環境污染問題。生物浮床技術是一種比較新的水體原位修復和控制技術,利用植物生長過程中對營養物質的吸收特點,起到改良水質、提高生物多樣性、美化景觀、保護水環境生態的目的。錦鯉被譽為水中的活寶石,是極具市場前景的一種大型觀賞魚,在中國已有幾十年的養殖歷史,景觀效果和經濟效益突出。由于北京是嚴重缺水的地區,水資源也逐漸成為了錦鯉養殖發展的瓶頸。為了研究生物浮床在錦鯉養殖中節水的效果,一直致力于節水方面研究的北京市觀賞魚創新團隊于2019年開展了生物浮床在錦鯉養殖中的節水應用試驗。該試驗以紅白錦鯉為對象,比較魚植共生養殖模式和傳統養殖模式下錦鯉池塘水質變化以及節水情況,以期為生態浮床的深入研究與應用以及水產養殖新模式的發展提供參考。
試驗用錦鯉為二選后的紅白錦鯉,來自北京市通州鑫淼水產總公司繁育的水花,在北京市通州區西永和屯觀賞魚養殖合作社養殖至二選,平均體長為14 cm。
錦鯉魚種期飼料為商品配合飼料。浮床植物為千屈菜和鳶尾。千屈菜喜強光,耐寒性強,喜水濕,喜陽光充足,亦耐半陰環境。浮島采用新型泡沫材質,試驗池塘布設100片面積均為1 m2的泡沫浮島,浮島間相互連接,每片浮島種植水生植物16株。6月25日將試驗魚與水生花卉備好,暫養10 d后,開始試驗。試驗于9月4日結束,全程無換水,水車式增氧,定時進行補水。
試驗選取大小規格相近的兩口土池塘,面積為2.5×667 m2,初始水深為1 m。于7月3日將生物浮床正式安裝在試驗池塘,呈4 m×25 m長方形安裝,并固定。
養殖過程中,按照魚體生長、天氣、攝食等情況確定投喂量,每天 8:00,16:00喂魚。
養殖周期從2019年7月3日—9月4日,養殖天數共62 d。
每隔固定時間在9點取池塘水樣,(每次采水時間、地點固定)并分別測定各項水質指標。實驗過程中,使用底層取樣器取水樣,其中溶解氧水樣使用硫酸錳和堿性碘化鉀當場固定,再測定水樣的亞硝酸鹽(鹽酸ɑ-萘胺比色法)、氨氮(奈氏試劑比色法)、溶解氧(碘量法)、酸堿度(pH計)、化學耗氧量(酸性高錳酸鉀容量法)、生物耗氧量(生物培養與酸性高錳酸鉀容量法)指標并記錄。
試驗期錦鯉池塘水質的變化情況見表1。
試驗結束時,對照池補水57.6 h,補水量為2 304 m3;試驗池補水 51.8 h,補水量為 2 064 m3,試驗池比對照池少補水量10.4%。
水生植物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氮、磷等營養元素,當其從水生生態系統移出時,被吸收的營養物質隨著被帶走,從而降低了水體的氮、磷含量,減輕了水體富營養化程度。試驗過程中,與對照池相比,試驗池能夠降低水體中的氨氮含量,提高溶氧量,凈化水質。戈賢平[1]研究認為,當生物浮床在養殖池塘水面覆蓋率為7.5%時,可使水體透明度增高,氨氮和亞硝酸鹽氮含量降低,養殖產量可提高20%,并能提高魚肉品質。該次試驗生物浮床 100 m2,試驗池塘面積為 2.5×667 m2,覆蓋率為5.9%,也對試驗池塘水質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牛英豪等[2]研究證明,空心菜+水芹菜浮床對中華鱉養殖的總氮去除率為76.53%,對氨氮的去除率為87.40%,對亞硝酸氮的去除率為37.29%。該次試驗中由于未開展浮床生物量的統計,也未進行浮床生物的移除,對氨氮及亞硝酸氮的去除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表1 錦鯉池塘水質的變化

表2 各池塘初始水量及補水量
生物浮床的投放,在富營養水域種植植物,吸附、吸收利用水體的營養物質,進行原位處理,不另外占用土地,改善水面景觀。同時浮床本身具有適當的遮蔽、渦流等效果,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小環境,構成了魚類生息的良好條件,提高生物多樣性。尤其是在觀賞魚養殖池塘中,凈化水體與美化環境完美的結合,實施后具有良好的景觀效果,還可為水生動植物的生存營造一個良好的水體環境條件,可以創造適宜多種生物生息繁衍的水生態系統。
該研究僅選取2個池塘開展生物浮床試驗,缺平行試驗,故評價結果存在一定局限性,更精準的生物浮床調控錦鯉及金魚等觀賞魚養殖水體水質的集成技術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驗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