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毅金
(欽州市靈山縣中醫醫院,廣西 欽州 535400)
髖關節置換術在骨科疾病的臨床治療中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包括骨折、股骨頭壞死、關節炎、骨關節退行性病患等等,該類疾病在老年患者群體中多發,因而髖關節置換術主要應用于老年患者群體之中[1]。老年患者和年輕患者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器官出現退化特征,許多器官功能明顯下降,并且因為身體原因,往往還會合并高危疾病,再加上髖關節置換術整體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相對較大,手術過程中還需要放置骨水泥等粘合劑,老年患者可能會出現并發癥的概率要遠高于其他的年齡群體,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麻醉的選擇難度。隨著醫療醫療行業的不斷發展,麻醉方案也呈現多元化的特點。為保證手術效果,術前對老年患者采取有效的麻醉方式至關重要,其中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麻是常用麻醉方式之一,但其效果卻并不能達到預期,因而開始引用硬膜外麻醉的方式來增強麻醉效果[2]。基于此,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人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作為對象,對硬膜外麻醉、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麻兩種方式的應用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20例老年人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取等距隨機抽樣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齡61-85歲,平均(72.26±3.37)歲。對照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齡62-84歲,平均(73.38±4.14)歲。納入標準:①患者年齡>60歲,屬高齡患者;②患者均行髖關節置換術治療;③對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排除伴有重癥疾病、無法配合的患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一般基線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接受行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術前采取不同手術方式。
對照組行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麻方式。選定患者左側上肢作為靜脈通道開放處,建立三通延長管連接后進行麻醉誘導,用藥如下:咪達唑倉0.02-0.04 mg/kg、舒芬太尼:2-4μg/kg、異丙酚1.5-2 mg/kg、以及阿曲庫銨0.8-1 mg/kg。隨后,做氣管插管,進行呼吸控制,將通氣參數調整為呼吸頻率12次/min、潮氣量10 mL/kg,呼吸比例為1:2,以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為標注,對上述指標進行調整,手術過程中,以瑞舒芬太尼、異丙酚靜脈滴注保持麻醉。
觀察組行硬膜外麻醉。患者硬膜外置管,深度為4 cm,利多卡因1%約5 mL注射,0.375羅哌卡因約10 mL,注入后觀察患者是否出現不適癥狀,如果阻滯平面不足,則繼續追加利多卡因2%,羅哌卡因0.75%;選擇在L2、L3位置間隙做持續硬膜外麻醉。
1.3 觀察指標
(1)記錄比較兩組患者麻醉見效時間、用藥劑量以及完全阻滯時間。
(2)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VAS疼痛評分對比。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為標準,分別在術后2 h、術后4 h、術后8 h三個不同時間點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測評,取值0-10之間,評分與疼痛程度正相關[3]。
1.4 統計學處理。本次研究當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以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用藥劑量、麻醉見效及完全阻滯時間對比。觀察組患者用藥劑量少于對照組、麻醉見效及完全阻滯時間晚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VAS疼痛評分對比。觀察組患者術后2 h、4 h、8 hVAS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用藥劑量、麻醉見效及完全阻滯時間對比(±s)

表1 兩組用藥劑量、麻醉見效及完全阻滯時間對比(±s)
?
表2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VAS疼痛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VAS疼痛評分對比(±s,分)
?
髖關節置換術指的是采用人工假體材料來替換發生病變或損傷的股骨頭、髖臼位置,將人工材料植入患者體內后,能夠使患者的關節功能恢復正常[4]。在行髖關節置換術之前,需要做好麻醉準備工作,其中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麻方式在老年人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群體中較為常見,該方式在臨床中的應用較為傳統,但是應用該麻醉方式后,患者所需要的清醒時間較長,且以氣管插管的方式對患者進行麻醉,勢必會對老年患者造成一定的刺激,對預后工作的開展添加了難度,甚至可能增加術后不良反應的風險,出現低血壓等癥狀[5]。并且在安全性方面,硬膜外麻醉也要明顯優于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麻方式。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麻方式患者術后出現心率異常的概率相對較高,主要原因在于阿片類藥物的主要功效是強化中樞迷走神經的興奮程度,同時還能刺激外周的阿片受體,對于老年人來說,自主神經功能減退,對自身神經控制能力相對減弱,無法在更短的時間內促使中樞迷走神經恢復正常,患者就極容易出現心率異常的情況。而本研究中使用的瑞舒芬太尼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心率異常的發生概率。老年人患者往往合并其他疾病,例如高血壓、心功能不全等等,一旦出現心率異常的情況,死亡風險性也相對較高。相比較而言,硬膜外麻醉的應用優勢較為顯著,患者處于清醒無痛的狀態下即可完成手術,降低了術后不良反應的風險,藥物見效快,用藥劑量小,穿刺性強,完全阻滯效果更好[6]。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硬膜外麻醉的操作難度相對較高。老年人因為脊椎鈣化以及骨質酥松等原因,導致自身的脊柱彎曲或者出現其他畸形情況,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穿刺難度,穿刺失敗的概率相對較高,因此要操作選擇臨床經驗豐富的麻醉師,并且麻醉師在操作時一定要注重操作的專業性,極大程度上提高穿刺成功率,安撫患者情緒的同時,從根本上保證麻醉效果。
針對本次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對照組患者用藥劑量(123.04±12.69)mg,觀察組(25.59±6.77)mg;對照組患者麻醉見效時間(77.15±16.54)s,觀察組(214.33±20.15)s;對照組患者完全阻滯時間(13.36±3.51)s,觀察組(24.48±5.01)s。這一結果表明,觀察組老年人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接受硬膜外麻醉后,用藥劑量較少,麻醉效果更好,相對而言,對照組老年人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接受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麻的藥物見效時間較快,但是用藥劑量相對較大。同時研究結果發現,術后2 h、4 h、8 h的VAS疼痛評分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兩組患者的VAS疼痛評分均呈現出下降的趨勢,表明患者的疼痛皆有所降低,但是兩組之間進行比較后可以發現,觀察組內患者術后2 h、4 h、8 h的VAS疼痛評分均要低于對照組,這表明觀察組患者行硬膜外麻醉后,疼痛情況較輕,對照組內行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麻后,患者的疼痛程度相對比較嚴重。因此,在老年人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手術前,行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更佳,具有臨床價值。但需要注意的是,行硬膜外麻醉仍然存在有一定的弊端,主要是用藥后患者有肌肉松弛不完全的可能性,而且患者處于清醒狀態之中,可能出現情緒過度緊張的現象,同時老年患者伴有椎管變型癥狀,這增加了穿刺的難度,需對此類情況予以重視。
綜上所述,對老年人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行硬膜外麻醉的效果優于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麻,能降低患者疼痛,增強麻醉效果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