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紹林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九〇醫院 神經外科,河南 駐馬店 463000)
神經外科重癥患者之所以有較高的致殘率和死亡率,主要是因重度顱腦損傷引起的,患者主要表現為腦組織缺氧、缺血,進一步加重腦水腫與代謝性酸中毒癥狀[1],并在惡性循環中導致病情惡化。患者的咳嗽反射往往較弱,甚至消失,同時持續性的昏迷,由于呼吸肌的力量不足,患者的分布很容易淤積大量分泌物,胃內容物誤吸的風險增加。臨床治療此類患者,通常采用氣管切開機械輔助通氣,盡量避免因腦組織嚴重缺氧、缺血而引發的傷害,為挽救患者生命創造更多有利的條件。然而,在中樞神經受到嚴重損傷、誤吸、排痰障礙、營養供應不足等因素的影響下,患者的機體始終處于高分解、高代謝的狀態[2],不可避免的會發生肺部感染。QCC是由工作性質相似的護理人員組織開展的,運用一系列手段持續推進現場工作質量的一種活動。我科自開展QCC活動以來,重度顱腦損傷患者行氣管切開術后的肺部感染率有了明顯降低,現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12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我科接收的36例重度顱腦損傷實施氣管切開術后肺部感染患者作為對照組,另選擇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我科實施QCC活動以來的36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對照組36例,男21例、女15例者;年齡19-64歲,平均(53.26±5.47)歲。觀察組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齡21-62歲,平均(54.94±4.32)歲。兩組患者的個人資料對比,沒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5)。本研究72例患者全部符合美國國家醫院感染監視系統手冊中提到的肺炎診斷標準[3]:胸片顯示新的或者進展性浸潤;叩診有濁音或者啰音;胸腔積液。入院時,患者陷入昏迷,GCS評分≤8分,呼吸不暢,無法維持正常的血氧飽和度。排除糖尿病、喉部腫瘤、嚴重肺部疾病史、營養不良、入院時已經肺部感染者。
1.2 方法。常規護理:每隔2h為患者翻身一次,按時清理患者的口腔和呼吸道內的分泌物,按時為患者拍背。QCC活動的實施方法如下:
1.2.1 明確活動主題:由神經外科10位護理人員組成QCC活動小組,通過不記名投票的方式選拔組長和副組長,輔導員2位。以“清痱圈”命名小組,“清”表示干凈整潔;“扉”是肺的諧音,代表心意、思想。小組成員共同引發頭腦風暴,將“減少重度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術后肺部感染”作為活動主題,制訂對策,QCC活動每隔2周開展一次,每次半小時至1小時。
1.2.2 擬定目標:分為1級、3級、5級3個評分標準,小組的活動能力為87%,依據QCC活動目標的設定公式計算出目標值=現狀值-改善值=現狀值-(現狀值×改善重點×圈能力)=86%-(86%×20%×87%)=70.38%。明確本次QCC活動的目標值是將患者肺部感染的發生率從86%降低到70%。
1.2.3 實施方法:①分類處理患者的垃圾,并做好標識。②每次接觸患者前、后都要清洗并消毒雙手,保證物品的專人專用,如果出現交叉使用或者污染的問題要立刻更換。③加強出院、更換床位、轉院患者的終末消毒。④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為其提供針對性的霧化液。⑤通過滅菌注射用水做好濕化處理,根據患者的痰液特點確定濕化次數。⑥在吸痰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⑦實施氣管切開術后,每天都要對患者采取振動排痰,進一步強化護理人員的無菌意識,做好雙手衛生。⑧按時查房,動態監測患者的病情變化,嚴格按要求執行各項護理操作,定期組織QCC活動小組參加培訓學習。
1.3 觀察評定標準。比較兩組患者的肺部感染發生率、抗生素的使用時間以及發熱持續時間。
1.4 統計學分析。本研究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比較(±s)
?
1962年,QCC活動首先在日本開展[4],隨后又引入中國臺灣,大陸地區最先開展QCC活動的是浙江省。這是一種質量持續改進工具,將唯領導、唯制度管理轉化稱上下級聯動的雙軌制管理[5],QCC活動的宗旨是讓旁觀者成為管理者,通過不斷的參與、檢查和自我完善提升工作質量。QCC活動在重度顱腦損傷行氣管切開術后發生肺部感染患者中的開展,提高了臨床護理質量,有助于盡快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