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炳茁,姚士欣,屈美娜,李棟,王玉石
(正定縣人民醫院,河北 正定 050800)
射頻消融術是臨床近些年研發使用的微創介入治療法,優點繁多,如創傷小、療效佳、不易留瘢痕等。傳統射頻消融術中往往采用浸潤麻醉,治療時患者往往會因疼痛而對手術的順利實施造成影響[1]。隨著神經阻滯麻醉的推廣使用,其效果得到了臨床醫師與患者的認可。而文獻報道并不多,下文主要分析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在甲狀腺與甲狀腺病變射頻消融術中的臨床運用效果情況,為相關人士提供參考資料。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患有甲狀腺及甲狀旁腺良性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計100例,將其分為兩個研究小組,分別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小組均有50例患者,其中對照組男11例,女39例,年齡20-78歲,平均(47.48±9.22)歲,觀察組男12例,女38例,年齡21-76歲,平均(46.71±9.43)歲。有36例為甲狀腺病變,67例為甲狀旁腺病變,患者均無嚴重中樞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心血管疾病,且經病理證實為良性病灶。對比患者的臨床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有對比價值。
1.2 方法。所采用的儀器為Philips iU22超聲診斷儀,探頭為L12-5線陣探頭,設置探頭頻率為12 MHz,消融儀為ST Armed射頻消融儀。常規消毒,對照組患者給予局部浸潤麻醉,針對病灶個數與大小在超聲引導下對患側頸部軟組織以及病灶周圍軟組織注射利多卡因(1%),以消融區域達到廣泛浸潤最止。觀察組給予頸叢神經阻滯麻醉,在超聲引導下對患側胸鎖乳突肌后方融合的頸叢神經周圍注射利多卡因(1%),以頸叢神經被麻醉藥環形包繞為宜。手術過程中若患者呈現出嚴重疼痛情況可依照上述方式補充注射麻醉藥。
1.3 評定方法。評估患者的麻醉效果情況,術中麻醉效果運用國際通用NRS法(數字分級法)來評定,分為0-10級,其中無痛為0級、輕度疼痛為1-3級、中度疼痛為4-6級、重度疼痛為7-10級。
1.4 統計學分析。此研究分析的數據全部使用SPSS 18.0軟件進行處理、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來表示,數據檢驗為“χ2”。得出的結果為P<0.05時,差異對比顯著,有統計學對比意義P<0.05。
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麻藥用量情況,對照組平均用量為(9.94±1.76)mL,觀察組平均用量為(4.43±1.32)mL,研究組的用量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對比價值[2]。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術中疼痛情況,觀察組無痛與輕度疼痛例數均多于對照組,而中度疼痛與重度疼痛比對照組少,其中,觀察組中度疼痛例數為4例,比對照組少16例,觀察組無1例反應出重度疼痛,而對照組有5例,兩組數據差異對比明顯,統計學有對比意義P<0.05,如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術中疼痛對比表[n(%)]
對比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觀察組僅有2例并發癥情況出現,即2例放射性疼痛,對照組有23例并發癥情況出現,分別為1例聲音沙啞癥狀與22例放射性疼痛癥狀,觀察組并發癥產生率為4.00%,對照組為46.00%,差異顯著,統計學有對比價值P<0.05,如見表2。
超聲引導下射頻消融治療甲狀腺結節以及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可精確定位病灶,治療副反應小,為此,在臨床得到廣泛使用。傳統射頻消融術的麻醉以浸潤麻醉為主,然而,因其效果等因素為患者帶來了一些不適體驗,使手術的順利開展受到影響。近些年來,頸叢神經阻滯在臨床治療得到了大范圍的使用,由于其優點多,具體包含安全性高、高圖像分辨力、實時性以及便捷性佳的特點,因此受到了臨床醫師的一致認可[3]。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并發癥對比表[n(%)]
本研究中,對照組給予局部浸潤麻醉,觀察組給予頸叢神經阻滯麻醉,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麻藥用量情況,研究組的用量明顯小于對照組,與此同時,觀察組患者麻醉后的不良反應也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對比價值。
由上可見,超聲指導下頸叢神經阻滯麻醉實施于甲狀腺及甲狀旁腺良性病變射頻消融術中可以控制麻醉用量,防止并發癥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