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
(青海省藏醫院 骨科,青海 西寧 810007)
老年人股骨粗隆間骨折是在老年人的骨折中是十分常見的,占髖關節部位的骨折的40%。根據相關的調查表明,是老年人股骨粗隆骨折的主要原因是骨質疏松。并且發生骨折的老年人的骨質丟失會非常快,這就導致老人發生骨折概率比較高,給患者的病情恢復以及日常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但是,現在有很多學者對于抗骨質疏松的治療對骨折的再發影響仍然有很大的質疑。所以本文對老年患者接受股骨粗隆間骨折術之采取抗骨質疏松的治療對側粗隆間骨折的發生影響進行探究,之后對其預防骨折再發的效果進行分析,現具體的報道如下所示。
1.1 一般資料。選取從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260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老年患者作為本次試驗的對象,對所有的患者采用想同的治療方法,在接受手術治療之后均恢復出院,根據患者在手術之后是否接受了抗骨質疏松的治療對患者進行分組,其中第一組患者為不接受抗骨質疏松治療的患者,共160名,對其采取常規的治療方法,第二組患者100例。第一組的患者有160例,男70例,女90例;年齡在61-84歲,平均(72.35±2.45)歲;對其骨折進行分類:30名患者為Ⅰ型,40例患者為Ⅱ型,75例患者為Ⅲ型,15例患者為Ⅳ型;其中60例患者為小學與小學以下的學歷,65例患者為中學學歷,35列患者為大專與更高學歷。在第二組患者中,有男40例,女60例;年齡在64-81歲,平均(72.3±1.64)歲;對其骨折進行分類,其中有20例患者為Ⅰ型,30例患者為Ⅱ型,37例患者為Ⅲ型,13例患者為Ⅳ型;其中38例患者為小學與小學以下的學歷,47例患者為中學學歷,15例患者為大專與更高學歷。對患者進行排除,若患者在試驗前6個月之內服用影響骨質的藥物、曾經患有骨折、患有關節炎等疾病或者自身的器官功能有障礙,均不能參與本次研究。兩組的患者在年齡、性別、學歷等資料上并不具有統計學的意義,但是具有比較意義[2]。
1.2 治療方法。對第一組的患者在手術治療之后根據患者自身的身體情況制定恢復方案,幫助患者多進行適當的訓練,在需要下床活動的時期進行相應的幫助,這樣可以防止患者的靜脈發生血栓并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概率。對第二組的患者在手術治療之后根據患者自身的身體情況制定恢復方案,并且在手術之后對患者進行抗骨質疏松的治療,對第二組的所有患者每天提供一篇碳酸鈣的鈣片,每板藥有10片,碳酸鈣的含量為680 mg,還有骨化三醇0.5 mg,該藥物是由國內某藥廠生產的。之后再分析患者骨質疏松的病情以及患者對藥物的承受力對患者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療。其中對25名患者采用鮭魚降鈣素噴鼻劑進行治療,每次使用噴一次,一天兩次,一個月之后一天一次;50名患者使用強骨膠囊進行治療,每片為0.25 g,每次服用一片,一天三次,方法為口服;對25名患者使用阿法骨化醇片進行治療,每片含量0.25 ug,方法為口服,一天一次,一次兩片,一個月之后藥量降低至一天一片。使用藥物治療一年的時間,在此時間段內應連續服藥。
1.3 觀察指標。①在一年的治療期間內對患者進行隨訪,對兩組患者的對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發生概率進行記錄并比較;②在對患者進行治療之前與治療之后一年對患者的股骨大粗隆以及股骨頸的骨密度進行檢測并記錄,分析其變化[3]。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0.0軟件對本次試驗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計數采取百分比的方法,并使用卡方進行檢驗。若P<0.05,則數據對比具有統計學的意義。
2.1 兩組患者對側粗隆間發生骨折的概率比較。第二組患者的骨折發生概率為0.0%,第一組患者的骨折發生概率為5%,第二組患者的骨折發生率明顯低于第一組患者的骨折發生率,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再發對側粗隆間骨折發生率比較(n,%)
2.2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與治療后骨密度的變化。第二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的骨密度有了顯著的提升,第一組患者在進行治療之后骨密度的變化并不明顯;第二組患者在接受治療之后股骨大粗隆和股骨頸的骨密度顯著高于第二組患者的的骨密度,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骨密度的變化表(±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骨密度的變化表(±s)
?
3.1 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特點。股骨近端的骨結構是獨特的。該部分中的骨頭必須承受人體垂直向下的壓力,并且必須能夠承受主動的向內剪切力。老年患者股骨近端的海綿狀骨可能引起嚴重的吸收,導致海綿狀骨的骨板變薄、穿孔,骨柱損壞,骨量減少以及骨質的損失,這大大降低了負荷能力。如果受到較小的直接或外部旋轉力,則容易發生股骨粗隆間骨折。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多為低能量損傷,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骨折。大多數情況下與手術相關。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類型大都是EvansI型或II型,骨折后很容易再次發生骨折。大型和復發性骨折中有20%的幾率再度發生在手術后1年內,復發性骨折中有55%的幾率再度發生在手術后3年內。嚴格說來,手術引起的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是病理性骨折。
3.2 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再發原因。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再發原因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第一是老年人身體自身原因:老年人患者在經歷過嚴重手術之后身體恢復的較為緩慢,在初次骨折后骨量迅速下降,使得老年人的側髖部骨質疏松情況加劇。再加上老年人初次骨折之后自身側肢體活動頻率急劇下降,從而出現廢用性骨萎縮等癥狀,老年患者的骨的脆性也顯著增加。第二是外部原因。老年人在初次骨折術后由于肌肉萎縮,活動能力下降,集體平衡能力變差,行走時很容易出現摔倒等情況。老年患者在骨折固定后行走容易感到疼痛,增加了對側肢的負荷。同時,老年患者會因為要保護患肢的心理因素增加了另一側肢的重量,走路不穩定,多倒向健側,導致側粗隆間骨折。
3.3 骨折術后進行綜合治療對預防再骨折發生的效果體現。骨折的風險與骨結構和骨密度密切相關。有效的抗手術治療和聯合治療(例如骨折后的個體康復)可以顯著減少骨折的發生率,但是如何降低骨折的風險鈣補充劑的原理尚不清楚。近年來,許多關于鈣補充劑對增加骨密度、減少骨質、從各種來源吸收鈣以及服用和計劃鈣補充劑的影響的研究不斷增加,這些研究都認為補充鈣劑可以在體內維持生理鈣濃度,抑制并減少鈣在骨骼中的溶解,并在抵抗骨骼吸收和穩定骨骼中骨質方面發揮作用。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一種較為常見骨折,其中老年人的發病率較高,原因為老年人的骨骼成分變化很大,骨脆性增加,更容易發生骨折。目前治療該病的主要方式為手術,但是患者容易再次骨折,研究發現,骨折的老年人骨質大多更加疏松,所以抗疏松治療十分必要[4-5]。
老年人粗隆間骨折再次發生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①老年人隨著自身年齡的增長,有很多都有著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本實驗的8名再次骨折的患者均具有骨質疏松的癥狀。②患者骨折之后的骨量會產生大量的減少,并且患者臥床休養,很少活動,會使骨的脆性增加,從而更加容易骨折;目前有越來越多的學者認可骨質疏松是老年的骨折患者再次發生骨折的重要影響因素,提倡在骨折的手術之后進行抗骨質疏松的治療,這樣可以降低骨折的發生概率。分析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之后二次發生骨折的影響因素,臨床上要對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實際分析,采取不同的治療方式,努力減少老年人再次發生骨折的概率,以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