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想,王世進
(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新鄉 453003)
宮頸上皮內瘤變(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 ia,CIN)屬于一種與子宮頸浸潤癌發生有密切關系的子宮頸病變。在中國每年宮頸癌新發現病例在13萬以上,且發病有年輕化趨勢,宮頸癌已嚴重威脅女性的健康。對于CIN早發現、早治療非常重要[1]。對于CIN治療的方法也很多,由于宮頸錐切術能夠使患者保留生育能力,又能夠進行病理檢查,所以成為目前CIN手術的常用方法。但研究顯示,不管用那種方法治療,均有術后復發情況。因此,探討CIN術后復發殘留發生的高危因素非常重要。因此本研究以進行錐切術的CIN患者為研究對象,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探討CIN術后復發殘留的危險因素。
1.1 一般資料。研究對象為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在本院收治的CIN患者203例。統計入選病例的年齡、產次、孕次、絕經、CIN3病變點數、術前病理分級、手術方式、宮頸糜爛樣改變的程度、切緣陽性、術前HPV感染、腺體累及、術后6個月HPV感染、腫瘤家族史、SCC、飲酒、吸煙等情況。并均經病理組織學檢查證實CIN患者。所有病例資料完整;患者術后均進行本院隨訪,且隨診時間最少為2年。排除合并其他類生殖系統腫瘤患者。
1.2 方法。所有病例均行宮頸錐切術。術后本院隨訪至少2年。隨訪方法:在本院門診進行HPV檢測及TCT檢測,如果陰道鏡下顯示陰道或宮頸異常、細胞學表現異常,則要進一步做病理活檢,通過病理檢查結果進行確診。
1.3 統計學分析。釆用SPSS 19.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危險因素分析參與單因素及多因素COX回歸分析的方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宮頸上皮內瘤變術后復發、殘留情況分析。行宮頸上皮內瘤變術患者共203例,隨訪2年,結果發現,復發28例,殘留6例,復發殘留率為16.75%(34/203)。
2.2 CIN術后復發、殘留單因素分析(術前因素)。經單因素分析,CIN術后復發、殘留與產次、絕經、CIN病變范圍(3-4象限)及病理分級(CIN2-3)有關,見表1。
2.3 CIN術后復發、殘留單因素分析(術中、術后因素)。經單因素分析,CIN術后復發、殘留與腺體累及、切緣陽性、術后HPV感染(陽性)有關,見表2。
2.3 CIN術后復發、殘留多因素COX分析。將單因素分析的CIN術后復發、殘留主要因素作為自變量,將相關因素進行賦值,將為CIN術后復發、殘留因變量,進行COX比例風險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產次、絕經、CIN病變3-4象限、病理分級CIN2-3、切緣陽性、術后HPV持續感染為CIN術后復發、殘留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3。
美國的陰道鏡、宮頸病理協會(ASCCP)在2013年頒布的宮頸癌篩查指南中建議,對于CIN患者建議行宮頸錐切術,進而保留生育功能。據資料統計[2],用宮頸錐切術2年內復發率為1%-25%。在本研究中,復發殘留率為16.75%,與上面的統計數據相似。
絕經導致CIN患者在術后殘留及復發,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可能老年人免疫功能相對降低、病變易于移入宮頸管內、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生殖系統的自我保護功能降低等有關。本研究結果證明,絕經后的CIN患者在術后殘留、復發率明顯高于非絕經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與張輝[3]的研究一致。有研究顯示,宮頸病變的級別越高,累及的象限越多,累及象限3-4個的CIN患者在術后殘留、復發率為象限1-2個的3倍。在本研究中,CIN病變范圍在3-4個象限的患者在術后殘留、復發率明顯高于1-2個象限的患者,由此說明,CIN病變范圍在3-4個象限為術后殘留、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一般認為,分娩次數越多,CIN術后病變殘留、復發的幾率越大,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分娩次數增加,導致宮頸損傷的幾率增加,進而增加了HPV感染的可能性,HPV現已證實與CIN發生關系密切。HPV感染(高危型)在CIN篩查及預后判斷中顯得越來越重要。有研究顯示,CIN患者HPV高負荷感染與術后的殘留復發呈正比,多數CIN患者在術后殘留復發與術后持續HPV感染有關。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持續HPV感染可以作為CIN術后殘留、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另外本研究結果還證明,切緣陽性是CIN術后病變殘留、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

表1 CIN術后復發、殘留單因素分析(術前因素)[n(%)]

表2 CIN術后復發、殘留單因素分析(術中、術后因素)[n(%)]

表3 CIN術后復發、殘留多因素COX分析
綜上所述,產次、絕經、CIN病變3-4象限、病理分級CIN2-3、切緣陽性、術后HPV持續感染為CIN術后復發、殘留的獨立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