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燕玲
(貴港市中西醫結合骨科醫院 治未病科,廣西 貴港 537100)
跟痛癥是指足跟部跖側(足跟底部)以疼痛為主的一種病癥。傳統認為本病屬一種骨質退行性改變。由于附著在跟骨結節處的跖腱膜受到長期的牽拉、刺激而產生損傷變性、慢性無菌性炎癥,以及跟骨的骨質增生引起足跟痛。中醫認為本病是由肝腎不足而造成[1]。該病容易反復發作,給病人生活造成極大不便,我科針對該病運用中醫的方法進行治療,取得明顯療效,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5月我科收治的62例確診為跟痛癥患者,以《中醫傷科學》為診斷標準。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男19例,女12例,年齡40-66歲,平均49歲,病程6個月至3年。治療組男16例,女15例,年齡44-70歲,平均52歲,病程5個月至3年。臨床表現主要為:足跟部疼痛,承重后疼痛加重,休息后癥狀減輕,晨起后站立或行走時疼痛加重,行走片刻后減輕,但久行后又加重,足底內側(即跟骨結節內側)有明顯壓痛點,足跟部無明顯或輕度腫脹。排除急性外傷、感染、痛風、骨折畸形愈合、腫瘤等疾病。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差異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對照組:阿是穴進行封閉治療:用1 mL曲安奈德注射加2%利多卡因2 mL,在阿是穴進行封閉注射,每周一次。治療組:①刮痧:選穴:足跟阿是穴、涌泉、太溪、照海。方法:第一次治療先用刮痧板刮足跟部及阿是穴、涌泉、太溪、照海等穴位1次,微微發紅為宜,以后每灸3次雷火灸就刮痧1次。②雷火灸:選穴:足跟阿是穴、涌泉、承山、懸鐘、太溪、照海、陰陵泉。方法:患者取仰臥位。點燃一支雷火灸條,固定在灸具上距離皮膚2-3 cm將足跟部及周圍深部組織熏得發熱。時間不少于10分鐘,灸10次為1壯,每壯之間用手壓一下皮膚[2]。灸阿是穴、承山、懸鐘、陰陵泉、涌泉、太溪、照海等穴位時用快速雀啄法(每10秒啄1壯),距離皮膚1.5 cm,患者出現微熱時停留1-2 s,使患者灸處出現針刺感,雀啄灸每一個穴位之前,先將穴位周圍深部組織熏得微紅、發熱。每雀啄7次為一壯,每穴各雀啄7壯,每壯之間用手壓一下,急性期每天灸一次,連續灸3天,以后隔天灸1次,每7次為一療程,每次治療30分鐘。
1.2.2 預防措施:兩組患者均告知保護足跟及預防復發的方法①適當活動、慢跑、散步、騎車等, 保持足跟部關節、韌帶良好的彈性與韌性。②高跟鞋可增加足部的負擔,容易誘發或促使骨刺形成,因此應不穿或少穿高跟鞋。穿鞋要寬松,鞋底、鞋墊要有彈性,鞋底過薄容易損傷足部,提倡穿軟底鞋或者墊軟鞋墊。③常溫水或姜水泡腳,可促進血液循環 。④足部保健:盤腿而坐,以手掌推腳底板,從跟后向腳掌方向推按,次數一般在50次左右[3]⑤患者較肥胖,與患者解釋肥胖對跟痛癥發生的影響,超重者跟痛癥發病率明顯增加,鼓勵患者減肥并保持合理的體重。⑥適當補充鈣劑、磷劑、維生素A、D、賴氨酸等食物。
1.3 療效判斷標準。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制定。治愈:足跟痛消失,行走自如,足跟壓痛消失。好轉:足跟痛不甚明顯,行走自如,足跟壓痛基本消失。有效:足跟痛有所緩解,行走時略有疼痛,足跟仍有輕微壓痛。無效:足跟痛緩解不明顯,行走疼痛,足跟壓痛仍然存在。
1.4 統計學分析。卡方檢驗結果顯示:χ2=4.026,P=0.045<0.05,具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說明兩組有效率具有顯著差異,治療組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有效率。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總有效率80.65%,治療組總有效率96.77%,兩組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治療后隨訪6個月,對照組復發率為32.3%,治療組復發率為9.7%,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復發率比較(n,%)
跟痛癥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治療方法終多,但是效果不明顯,易復發,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煩惱,本文病例通過對兩組病人進行分析,曲安奈德穴位封閉,治愈率低于刮痧+雷火灸的治愈率,且曲安奈德對患者副作用大。對照組復發率高于治療組復發率。我科利用刮痧與雷火灸相結合,選用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阿是穴、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等經絡相應穴位進行治療,使足部筋脈溫煦,氣血貫通、充足, 骨得血而堅,骨刺因氣血疏通被吸收,對筋經及經脈的刺激及損傷減小,跟痛則治愈。此方法具有無創傷,無不良反應,安全且不易復發的優點,值得臨床推廣。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以及超重人群不斷上升,跟痛癥發病率也不斷上升。跟痛癥又稱足跟痛,患者的主要表現是步行困難、足跟部疼痛,對日常生活和工作嚴重不利。跟痛癥多發生于中年人和老年人群體,尤其是肥胖者及運動員,有一側發病的,也有兩側同時發病的。治療跟痛癥的方法有許多,治療效果不同。西醫口服藥物治療跟痛癥,有良好的止痛的效果,但是遠期效果不理想,容易反復發作。對于手術治療有嚴格的適應癥。中醫中跟痛癥屬于“骨痹”、“ 筋傷”的范疇,作為一種保守療法,中醫在治療跟痛癥中,有明顯的優勢。傳統醫學家們認為跟痛癥與經絡閉阻、氣血不足、肝腎虧虛密切相關。《諸病源候論》中認為,由于腎精不足、勞損過度,導致足跟痛。《醫宗金鑒》中認為,由于感受寒涼、經脈氣血閉阻,發生足跟痛。《素問·痹論》中認為與腎經的經絡循行路線有關。現代醫學認為,跟痛癥與外傷積累、足部脂肪墊彈性降低等有關。現代醫學中主要通過手術、局部封閉、非甾體類抗炎藥、鎮痛劑等進行治療。中醫中的刮痧是我國傳統療法之一,遵循經脈運行和病變機理,對治療疼痛性疾病有明顯的效果。現代雷火灸技術是古代雷火神針實按灸的發展和創新。雷火灸中的藥物組成主要成分是艾絨,同時有羌活、乳香、木香、沉香等等中藥。羌活有止痛、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的功效。艾絨是艾草的天然加工品,有散寒止痛、通經活絡等作用。乳香能夠消通經止痛、炎防腐、消腫生肌。木香和沉香都s有止痛、行氣的作用。中醫認為經過火煅燒的藥物,碳化后保留藥物的作用和性味,并且減少了毒性,使藥性更加緩和。雷火灸燃燒時,最高溫度可達240℃,具有很強的熱輻射力,比遠高于艾條的熱輻射能量。雷火灸的灸療面積大,滲透力強,在治療跟痛癥中,作用于穴位、病灶位和周圍,有溫通經絡、調節微循環、循環感傳的效果,在熱力作用下,使藥物滲透組織深處,從而扶正祛邪、活血散結、祛風除濕、溫經散寒。
綜上所述,刮痧配合雷火灸治療跟痛癥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效果,并且操作簡單,副作用小、患者易接受,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