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張沁蓮通訊作者,葉冬婷
(1.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省人民醫院,山西 太原 030012)
關于醫院工作場所暴力,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定義為:衛生人員在工作場所所受到的一切威脅、辱罵、攻擊,從而會嚴重影響工作的心身安全、降低幸福指數,還會威脅到其身體健康,醫院工作場所暴力通常有兩種,即心理暴力、身體暴力。急診科作為開展醫療工作的重要“窗口”,是處理急危重癥患者的主要場所,也是發生工作場所暴力的主要部門。根據國外調查研究發現,急診護士在工作場所中所遭受的暴力傷害率為60-90%[1]。本文現選取200名急診護士為研究對象,通過開展心理調查旨在急性護士在遭受工作場所暴力之后的心身健康狀態,為其開展心理輔導,致力于護士心理健康狀況的有效改善,詳情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采用群體抽樣的方法,對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山西太原市內5所三級甲等醫院急診科護士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215份問卷,回收率100%。最終篩選200份符合條件的急診護士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其中男4名、女196名;平均年齡(32.6±12.2)歲;學歷:中專36名、大專88名、本科及其以上76名。
1.2 方法
1.2.1 調查問卷:本次調查所采用的調查問卷主要包括三個部分。①護士個人資料,如性別、年齡、學歷、工作時間等。②工作場所暴力頻度量表[2]:測量近12個月內急診護士遭受軀體攻擊、情感慮待、威脅恐嚇、言語的性騷擾、驅體的性騷擾的暴力發生情況。③心理調查量表:針對遭受工作場所暴力的急診護理,在調查其心理健康狀況時采用SCL-90,該量表與心理、精神方面問題相關的內容共計90項,總共包括基本癥狀因子9個,如強迫、軀體化、抑郁、敵對、恐懼、精神病性、焦慮、人際關系敏感等,每項癥狀評分可按照1-5級,總分與心理健康狀況呈反比,即分數越低,健康狀況越好[3]。
1.2.2 調查方法:采用問卷法進行調查,安排專人負責,在調查之前做好相關培訓工作;在實際調查過程中使用統一指導語,在答卷時根據問卷指導語;護士在開展自我評定時需根據心理自評量表的要求,結合實際情況、個人主觀感覺,采用不記名的方式,要求他們在20分鐘之內獨立完成,然后當場收回問卷[4]。
1.3 觀察指標。分析遭受暴組、未遭受暴組的心理量表測試結果;分析施暴者與患者之間的關系。
1.4 統計學分析。關于數據的分析可采用SPSS 22.0軟件,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分別用(%)、平均值±標準差(±s)來表述,取χ2檢驗(或t檢驗)對比組間率,P<0.05說明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心理量表測試結果。遭受暴力組的各項癥狀因子的陽性項目數明顯大于未遭受暴力組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護士心理量表測試結果的對比(±s)

表1 兩組護士心理量表測試結果的對比(±s)
?
2.2 施暴者與患者之間的關系。經過研究發現,施暴者主要是患者家屬、其次為患者本人,其他人較少。
2.3 遭受暴力后的常見心理癥狀。急診護士在遭受工作場所暴力后會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癥狀,其中最為常見的包括哭泣、感覺到自身精力降低與活動緩慢、任何事情都感到困難、容易緊張、恐懼、感到害怕、情感容易受傷害、自己的脾氣不能進行有效控制、心跳快、頭腦中時常出現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盤旋等。
急診科作為搶救急危重癥患者的重要場所,病情復雜、病種繁多、病情發展變化快,工作人員在時間緊急情況下往往需要承擔較大的責任,工作壓力通常比較大,如搶救急危重癥患者、院前急救等,再加上近年來急診患者的就診數量逐漸增加,就診場所比較擁擠,在面對大量就診患者時會出現人滿為患的情況。根據調查研究發現,在醫院遭受工作場所暴力的高危人群主要是急診護士,究其原因急診科所接觸的急危重癥與突發事件患者居多,患者就診時間缺乏規律性,且親屬、陪護人員與患者求醫心切,而急診科通常面臨較大的護理工作量,導致急診護士時常處于被動狀態,由此導致護理糾紛與工作場所暴力時常出現[5]。
調查研究發現,在醫院工作場所遭受暴力的群體以急診護士為主,在6個月內的發生率超過40%,尤其是年齡小、工作時間短的護士,暴力性質主要是言語上的侮辱、辱罵、騷擾與折磨。再次是威脅與軀體攻擊行為。在工作場所暴力事件中患者及其家屬為主要肇事者,這基本符合研究結果,暴力的出現通常與多種因素有關,如不滿足肇事者要求、患者病情無好轉或自認為無好轉、診療時間長。關于遭受工作場所暴力的威脅程度與職稱、年齡、工作時間的不同有關,容易遭受工作暴力的護理人員為年齡不足30歲或工作時間不足5年的初級職稱人員,工齡不足1年的發生率為92.9%,工齡在1-4年的為70.5%,這可能與他們自身因素有關,如薄弱的服務意識、工作閱歷淺、溝通和協調處理能力較低等。
在遭受工作場所暴力后會嚴重影響到急診護士的心身健康,為此管理者需要科學的處理各種工作場所中的暴力事件,強化觀察其心理變化并積極的開展心理干預,在事件發生后需將同事間支持系統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及時開展心理疏導,致力于心理壓力的不斷減輕。與此同時,致力于護患關系的改善與職業壓力的有效緩解;安排新入職護士實行導師制,以此可促進其快速成長[6]。
經研究發現,遭受工作場所暴力的急診護士,各項癥狀因子陽性項目數明顯大于未遭受暴力的護士,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施暴者主要是患者家屬、患者。
綜上所述,在臨床急診科護士極易遭受工作場所暴力,嚴重影響其心身健康,為此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保護急診護士在工作中免受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