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生枝
(湖北省恩施市中心醫院 放射科,湖北 恩施 445000)
膝關節受損是臨床上十分常見的一種疾病,根據受損位置和癥狀表現的不同,可以將膝關節受損細分為韌帶受損、半月板受損以及關節腔積液等類型[1]。如果膝關節受損能夠得到及時的診斷與治療,則患者的康復效果會大大提升,對患者正常生活的影響也能降到最低。目前,診斷膝關節受損的方法主要有兩種:MRI和CT。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對比了兩種方法診斷膝關節受損的準確率,現將實驗結果進行詳細報告。
1.1 一般資料。將2018年8月14日至2019年8月14日前往我院就醫的92例膝關節損傷患者作為實驗對象,使用電腦程序將92例患者進行區分,最終確定為人數相等的兩組:CT檢查組與MRI檢查組。在CT檢查組中,膝關節受損男25人,女21人,平均(43.2±4.7)歲;在MRI檢查組中,膝關節受損男27人,女19人,平均年齡為(44.5±5.2)歲。經檢驗,上述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實驗方法。CT檢查組患者僅使用CT掃描進行診斷。本次實驗的參數設置情況如下:CT機的電壓設定為120 kV,矩陣大小為512×512,掃描厚度為5 nm,掃描間距為5 nm。檢查流程如下:先讓患者保持仰臥姿態,雙腿位于掃描架的中心,患者的股脛骨與掃描臺的中心位于同一個水平面,本次實驗主要進行橫掃,對膝關節的橫斷面進行掃面操作。之后使用關節鏡對患者的受損部位進行檢查,統計正確的診斷次數。MRI檢查組使用MRI技術進行診斷。本次實驗的參數設置情況如下:掃描間距為5 nm,厚度也同樣為5 nm,掃描工具為特定的膝關節線圈。檢查流程如下:根據患者的實際受損部位選擇合理的掃描方法。一般可分為以下兩種:一,平掃加側面冠狀面掃描;二,橫掃加側面配合掃描[2]。之后使用關節鏡對患者的受損部位進行檢查,統計正確的診斷次數。
1.3 觀察指標。本次實驗的觀察指標為診斷準確率,診斷準確率=診斷準確次數/總次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本次實驗所用的統計軟件為SPSS 22.0。計數資料的表達形式為平均數±標準差,組間比較使用t檢驗;計量資料的表達形式為百分數,組間比較使用c2檢驗。P<0.05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MRI檢查組的檢查結果與關節鏡診斷結果對比分析。MRI檢查出有13例患者屬于韌帶受損,有7例患者屬于半月板受損,有10例患者存在關節腔積液現象,有15例患者發生骨質變化,使用關節鏡對該組患者進行檢查,發現有13例患者屬于韌帶受損,有7例患者屬于半月板受損,有10例患者存在關節腔積液現象,有16例患者發生骨質變化。經核算,MRI檢查的膝關節受損診斷準確率為97.83%,具體診斷結果如表1所示。
2.2 CT檢查組的檢查結果與關節鏡診斷結果對比分析。CT檢查出有10例患者屬于韌帶受損,有5例患者屬于半月板受損,有3例患者存在關節腔積液現象,有17例患者發生骨質變化,使用關節鏡對該組患者進行檢查,發現有15例患者屬于韌帶受損,有9例患者屬于半月板受損,有5例患者存在關節腔積液現象,有17例患者發生骨質變化。經核算,CT檢查組的膝關節受損診斷準確率為76.09%,具體診斷結果見表2所示。
膝關節受損在臨床上十分常見,不僅僅是韌帶受損,患者還可能發生肌腱撕裂、半月板受損或者是髕骨脫位等現象。上述現象在很多時候下并不是單獨存在的,例如韌帶受損通常會和半月板受損一起發生,同屬于系列性的損傷疾病,該疾病多發于體育鍛煉或者是因外傷導致的接觸性與非接觸性損傷[3]。在發生膝關節受損后,患者的膝關節會快速腫脹,不僅會讓患者體驗到強烈的疼痛感,而且還會嚴重限制患者的膝關節活動。在臨床上,如果能夠進一步提高膝關節受損的診斷準確率,不僅能夠加速患者的康復進程,而且還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使其不再被疾病與疼痛所困擾。目前,膝關節受損診斷可靠性最高的方法是關節鏡檢查,該檢查雖然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創口,但是創口較小。此外,該檢查需要緊密的檢查儀器和專業的檢查手段,因此需要有資質的醫務工作者進行實踐或指導。而現在臨床使用更加廣泛的診斷技術為CT檢查,該技術可以利用超聲波、X射線等技術對人體的受損部位進行掃描,不僅掃描時間短,操作不復雜而且不會形成任何創口[4]。

表1 MRI檢查組的檢查結果與關節鏡診斷結果對比分析(n,%)

表2 CT檢查組的檢查結果與關節鏡診斷結果對比分析(n,%)
在診斷膝關節受損時,由于膝關節的結構比較特殊,因此即便是進行了CT檢查也時常存在漏診現象,繼而影響到診斷結果的準確率。如果始終難以提供準確的診斷報告,則醫生也束手無策。因此,為了促進患者的身心健康發展,以較低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利潤收益,在使用CT檢查診斷膝關節受損時一定要謹慎。
MRI檢查的核心是核磁共振成像。該技術可以獲取人體釋放的電磁信號,并據此來構建患者的人體信息,該技術不需要使用帶有放射性質的同位素,因而診斷的安全性能增加可靠[5]。相比于CT檢查,MRI檢查的診斷準確率明顯有所上升,而且MRI檢查能夠更加精確地判斷出患者的膝關節受損補位和對應的受損程度,不會使患者受到輻射的影響,在臨床上具有更加優良的應用價值。但是MRI檢查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即空間分辨率的效果遠不如CT檢查,如果患者的檢查部位存在金屬材質的異物或者是安裝了心臟起搏器,都不能進行MRI檢查。此外,MRI檢查的費用十分高昂。因此,在診斷膝關節受損時,如果著重考慮安全性和結果的準確性,應該使用MRI檢查。
本次實驗挑選了2018年8月14日至2019年8月14日前往我院就醫的92例膝關節損傷患者作為實驗對象,經過分組以后對比了MRI檢查和CT檢查診斷膝關節受損的實際應用效果,實驗結果顯示:MRI檢查的膝關節受損診斷準確率為97.83%,CT檢查的膝關節受損診斷準確率為76.09%,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相比于進行CT檢查診斷膝關節損傷,MRI檢查的診斷準確率更高,能夠更加可靠地診斷出患者的受損部位和受損程度,因而具有良好的臨床診斷價值,可以在合適的情況下優先考慮MRI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