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蓮,李行珍
(廣西梧州市中醫醫院,廣西 梧州 543000)
面癱是一種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疾病[1]。俗稱“歪嘴巴”、“吊線風”等,它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不受年齡限制[2]。以口眼歪斜為臨床常見癥狀,嚴重者連最基本的抬眉、閉眼、鼓嘴等動作都無法完成,嚴重影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給臨床護理帶來了極大的困擾。臨床報道大約80%的面癱患者在1-2個月內基本恢復正常。1/3的者為部分麻痹,2/3為完全麻痹,后者約有16%不能恢復[3]。臨床目前治療種類繁多,中醫辨證施治理論對于面癱治療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可快速恢復面癱患者口角歪斜等癥狀,減少后遺癥。其中中醫艾灸療法操作簡單方便、副作用小,對面癱的治療臨床療效優勢顯著[4],受到廣大醫護人員及患者的肯定。我院利用艾條灸治療面癱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58例面癱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簡單隨機法,將納入病例按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兩組:即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9例。其中對照組年齡25-61歲,平均(41±2.2)歲,男15例,女14例,病程1-7 d,平均(1.2±4.5)d;觀察組年齡26-60歲,平均(41±3.5)歲,男16例,女13例,病程1-6 d,平均(1.3±5.2)d。所有患者均為初次發病,經過臨床確診,排除神志不清、中風后遺癥等。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入院后予完善相關檢查,按面癱疾病常規治療及護理。常規治療:①非手術治療原則:促進局部炎癥、水腫及早消退,并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②對于面神經炎引起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如為病毒感染可用抗病毒、營養神經、糖皮質激素、B族維生素等藥物。③保護暴露的角膜及預防結膜炎,可用眼罩,滴眼藥水、眼藥膏等;④按摩,患者自己對鏡子用手按摩面癱面肌,每日數次,每次5-10 min。⑤物理療法,常用的有超短波、低中頻電療、激光、藥物導入等。⑥針灸治療。
1.2.2 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艾條灸法等中醫特色治療及護理。艾條灸操作方法:艾灸療法是治療面癱病最常用的中醫特色治療方法。將一根清艾條灸(江蘇康美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32020253)點燃后,手工在患側對應的腧穴上進行艾灸,沿著面神經走向的穴位(太陽穴、絲竹空、攢竹、陽白、四白、晴明、聽宮、聽會、頰車、下關、地倉、角侖、人中等穴)每個穴位采用回旋灸法灸10-20 s,大概過程需要20-30分鐘,前10-15分鐘用瀉法灸,后10-15分鐘用補法灸,1次/d,連續7天為1療程。艾灸護理:醫護人員在操作在灸之前,讓患者取舒適體位,需詢問患者的病史以及患者是否對艾絨味和煙霧過敏。操作時艾灸至患側面部皮膚暈紅為度,動作輕柔,注意防止燃燒的艾條灰跌落燙傷皮膚。操作后協助患者整理衣物,詢問操作感受,觀察局部皮膚情況,囑咐患者艾灸后30 min內,不可外出,防止受寒而使病情加重,并做好記錄。
1.3 觀察指標。治療2個療程后通過對觀察組(艾條灸組)與對照組(常規治療組)面癱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的改善程度及護理等進行觀察對比,對其療效等進行客觀評價。
1.4 評判標準。采用目前國際公認的House Brackman(H-B)面神經分組評價標準[5],痊愈:面部所有區域正常,HB 分級Ⅰ級;顯效:仔細觀察可看出輕微功能障礙,面部靜止時對稱,張力正常,眼睛可完全閉合,口輕度不對稱,H-B 分級Ⅱ級;有效:有明顯的功能減弱,無嚴重外形損壞,靜止時基本對稱,運動時不對稱和(或)輕度病理性聯合運動(面肌痙攣,面肌抽動),H-B分級Ⅲ級;無效: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外形不對稱,H-B分級Ⅳ-Ⅵ級。

表1 兩組患者在治療后面癱的改善程度療效比較[n(%)]
1.5 統計學處理。采用IBM SPSS 19.0軟件對所統計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采用t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后面癱的改善程度(H-B評分)比較。對照組總有效率對比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面癱屬于祖國醫學“口眼歪斜”“口辟”范疇。《諸病源候論》曰:“體虛感受風邪,風入夾口之筋”,認為面癱發病多與正氣不足,脈絡空虛等有關[6]。面癱多由內因和外因合而發病,內因為素體正氣不足為根本,加之六淫之氣侵襲絡脈等外因,致使經氣閉塞,寒主收引,故而出現面肌麻痹等癥脈絡不通而發病[7]。
目前臨床上西醫對面癱的治療一般予抗病毒、營養神經、激素、甚至手術治療等,該方法療效一般,而且副作用較大[8]。相對于西醫,中醫對面癱的治療具有明顯的優勢,而且方法較多,如:中藥、針刺、艾灸、拔罐、貼敷、耳穴按壓等[9]。《醫學入門》指出: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說明了灸法在治療上有獨到之處。《名醫別錄》介紹艾灸有溫陽散寒,扶陽固脫等作用[10]。大量研究發現,艾灸具有調和氣血、溫通經絡以及驅風散寒等作用,艾灸燃燒時產生的溫熱作用可以使血管擴張,從而改善局部血供,降低感覺神經的興奮性,緩解肌肉痙攣,改善面癱癥狀[11]。本研究中觀察組(艾條灸組對)的總有效率為為93.1%,療效優于對照組(常規治療組)的75.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了艾條灸等中醫特色治療方法,配合護理手段來治療面癱所取得的效果明顯優于只用常規方法和護理進行治療。
中醫護理是一種將中醫技術融入護理工作當中的一種特色護理模式,艾條灸治療面癱操作簡便,護理人員在治療的過程中通過與患者交流,仔細觀察患者的精神狀態,安撫患者的情緒,提高依從性,獲得適宜的認同感,掌握患者的最真實的動態,為醫生的下一步治療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據,凸顯了護理人員的地位和護理工作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艾條灸治療面癱操作簡便,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