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立靜
(佛山市南海區人民醫院 心血管內科,廣東 佛山 528200)
高血壓指機體動脈壓增高的心血管疾病,此疾病也為誘發腎臟疾病、冠心病、心力衰竭、腦卒中等疾病的危險因素之一,因此早期控制其血壓相當重要[1]。目前為止,幾乎所有患者出院后則終止了在院所接受的護理服務,患者遵醫依從性有所降低。為此,近年來將延續性護理應用于高血壓患者中,取得了良好效果[2]。現納入58例高血壓患者分組討論此點。
1.1 一般資料。按護理方式分組58例高血壓患者。研究組:,男13例,女16例,年齡42.6-68.7歲,平均(56.2±0.65)歲,病程0.5-9年,平均(6.8±0.2)年;疾病分期:12例I期,11例II期,17例III期;對照組:男14例,女15例,年齡42.5-68.5歲,平均(56.8±0.66)歲,病程0.6-9年,平均(6.9±0.3)年,疾病分期:11例I期,12例II期,17例III期。患者基本資料差異小(P>0.05)。
1.2 方法。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告知其定量、定時服用降壓藥,指導其運動、飲食狀況,告知其遇緊急狀況到院接受診治。研究組接受延續性護理:①可由主管護師3名和主治醫生1名組成延續性護理小組,培訓小組成員,每周電話隨訪2次,了解患者身體情況和綜合執行狀況。②疾病認知干預:向患者與其家屬降解疾病知識,讓其掌握高血壓治療療程長,在長時間服藥的狀況下,還需配合情緒控制、睡眠休息、運動、飲食等,明確疾病可能會損害重要臟器,如腎、腦、心等,讓其引起重視。③用藥干預:指導其按醫囑服用藥物,即使自測血壓已控制到理想范圍,仍需服用相應劑量藥物維持血壓穩定。重點強調患者勿自行減藥或停藥,以及自行增減藥物、突然停藥、重復服藥的危害性。若發生心動過緩、血壓控制不理想等癥狀及時聯系醫院就診。④飲食:指導其食用低膽固醇、低脂、低鹽飲食,攝鹽量<5 g/d,適量補充蛋白質,勿過飽,少食多餐,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禁煙酒,多食用水果、蔬菜等,避免發生便秘。⑤運動干預:指導其適當運動,如練氣功、打太極、游泳、慢跑、慢舞、散步等,按照病情和年齡控制運動時間和運動量,以呼吸輕度加快、稍微出汗、次日晨起感到舒服則可。可根據身體狀況逐步加大運動量,增強體質。⑥建立微信群:群命名為健康咨詢微課堂,患者可在群內咨詢問題,并指定專業醫護人員負責解答,此外,還可在群內督促其按時服藥、運動等。
1.3 指標判定。護理前、護理后3 d時用血壓測試儀測定患者血壓。護理前、護理后3 d時用SF-36量表評估其生活質量,包含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社會功能、軀體疼痛、生理方面等,各項評分為0-100分,評分越高越良好。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3.0版本)進行數據分析,血壓、SF-36評分等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若P<0.05,則有統計學意義。
表2 比較SF-36評分(±s)

表2 比較SF-36評分(±s)
?
2.1 血壓。護理前組間血壓指標差異小(P>0.05),護理后,研究組血壓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比較血壓(±s,mmHg)

表1 比較血壓(±s,mmHg)
?
2.2 S F-3 6評分。護理前組間S F-3 6評分差異小(P>0.05),護理后,研究組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高血壓疾病早期階段無典型癥狀,且發病緩慢,大部分患者因體檢或偶然發現存在高血壓疾病[3]。此疾病需長時間接受對癥治療,暫無根治方式[4],長期治療中,患者易產生治療疲乏性,影響治療療效[5]。因此,近年來大部分學者[6-8]倡導將延續性護理干預應用于高血壓患者中,患者出院后,由家人、社區醫院醫護人員和醫院醫護人員聯合關注患者,控制其病情,包含運動、飲食、用藥等方面,其目的為讓患者堅持持續按醫囑治療,穩定控制血壓,提升生活質量[9]。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血壓、SF-36評分均優于對照組,提示延續性護理比常規護理更有應用價值,研究結果與以往報告相符[10]。其原因為,延續性護理中將健康教育、飲食運動、遵醫囑用藥等方面作為重點,首先讓患者有正確的認知,再培養其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利于疾病治療。
綜上所述,高血壓患者接受延續性護理干預,可更為明顯的控制血壓,改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