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莉
(廣西柳州市融安縣中醫醫院 兒科,廣西 柳州 545400)
小兒腹瀉在兒童中是較為多見的一種疾病,也是對兒童的身體影響較大的一種疾病,據相關數據記載,我國每年都有320萬左右的5歲以下孩子是因為換患上此類疾病導致死亡的,所以,應當重視此類疾病[1]。由于患病兒童年齡普遍較小,無法明確的訴說身體的不適,所以,也為治療帶來了難度。如果沒有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導致患病兒童反復出現腹瀉現象,病情便會加重,逐漸演變成慢性腹瀉,甚至會導致患病兒童出現營養不良的現象,從而影響患病兒童的身體發育[2]。現階段,通過怎樣的護理措施才能提升患兒童的治療效果,是醫學界主要研究的問題。有研究表明,推拿與中藥穴位貼敷可以有效的改善患病兒童的腹瀉癥狀,并且此類護理方式具有較大的安全性,降低兒童打針吃藥的現象,提升治療配合度,并且沒有副作用[3]。因此,本文選取本院接收的80例小兒腹瀉患病兒童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探索通過小兒推拿配合穴位貼敷護理小兒腹瀉的臨床護理效果,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在2019年4月至2019年10月接收的80例小兒腹瀉患病兒童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將以上所有患者分成兩組進行試驗。對照組(n=40),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1-5歲,平均(3.2±1.3)歲;實驗組(n=40),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1-5歲,平均(2.9±1.3)歲。以上所有患兒家屬均知曉本次試驗,都是自愿加入到本次實驗當中。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梢赃M行比較。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結合患病兒童的發病癥狀與患病程度,對患者采取常規的藥物干預治療,并結合常規的護理。
1.2.2 實驗組:予以患者小兒推拿配合穴位貼敷的方式治療小兒腹瀉癥狀。小兒推拿主要包括以下起七點。第一點,清大腸。大腸經主要位于食指橈側緣,從手指尖一直到手指根部成一條直線,其中一只手的虎口放在患病兒童的食指與中指之間,另一只手的拇指或食指、中指,從患病兒童的指跟向指尖推,按摩大約1-2分鐘。第二點,摩腹。以患病兒童的肚臍為圓心,逆時針按摩5分鐘,按摩力度不宜過大,每分鐘按摩40-60圈即可。完成之后,在對患病兒童進行全腹按摩,一直腹部發熱為止。第三點,揉臍。將拇指或中指放在患病兒童的肚臍眼處,輕輕按摩3分鐘,之后在小人魚線處橫向摩擦直到發熱為止。第四點,揉龜尾。這個部位是在尾椎骨的末端位置,推拿醫生應當用中指的從龜尾的尾骨進入,一直到尾骨前方,按摩時間約為1分鐘即可。第五點,下推七節骨。七節骨是在第4腰椎到尾骨尖的位置,用拇指或者食指,由上向下推,持續按摩1分鐘即可。第六點,抱肚法。推拿著將雙手重疊放在患病兒童胸前,雙手向后方按壓,為患病兒童的胸腹部提供一個外界壓力,從胸廓開始,然后逐漸向下移動,一直移動到盆腔位置,重復操作3-5遍即可。第七點,揉板門。板門的位置是在手掌的大魚際中央,醫生用拇指或者中指按摩此穴位,半分鐘即可。小兒腹瀉分為很多種,其中感染性腹瀉1-2個推拿流程即可,其中還可加清小腸、退六腑;傷食腹瀉1-3個推拿流程即可,可加捏擠板門、掐揉四橫紋、中脘、天樞;過敏性腹瀉1-3推拿流程即可,可加清脾經、補脾經。所以應當結合患病兒童的實際狀況,為其選用合理的小兒推拿治療。推拿治療之后,在對患病兒童進行穴位貼敷。在神闕穴位處清潔處理,之后將研磨好藥材,用白醋進行調試,敷在患病兒童的肚臍處,6個小時換藥一次。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對護理方法的滿意度。
1.4 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當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以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通過以下數據我們可以了解到,采用實驗組的護理方法總有效率為95%,采用對照組的護理方法總有效率為75%,由此可見,實驗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請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滿意度評價比較。通過以下數據我們可以了解到,采用實驗組的護理方法,患者總滿意度為97.5%,采用對照組的護理方法,患者總滿意度為80%,實驗組的總滿意度要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請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滿意度評價比較[n(%)]
小兒腹瀉的發病非常多,并且受季節的影響,在春秋的時候發病率比較高。此類疾病主要分為兩種,感染性與非感染性[4]。不同原因導致小兒腹瀉其病情的發展速度也是不同的,腹瀉所出現的癥狀也是不同的[5]。此類疾病的病患人們基本都是在5歲以下,由于年紀較小,不能明確的說明身體的不適癥狀,所以也進一步增加的治療難度,正因如此,此類疾病也是導致兒童死亡的主要疾病,已經引起了國家的重視。小兒腹瀉從中醫的角度來講,被列為“泄瀉”,中醫學認為,腹瀉是主要是由脾胃引起的,5歲以下的兒童正處于身體快速增長的時候,便需要脾胃提供更多的水谷精微來供身體發育成長,所以小兒的脾胃的負擔較大[6]。但還是由于孩子年齡較小,脾胃功能較為薄弱,一旦受到外界干擾,脾胃功能便會失調,導致腹瀉現象發生。
小兒推拿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出現,清代是小兒推拿發展的鼎盛時期,它結合了中醫的理論根據患病兒童的實際情況,在確定相關推拿穴位進行推拿,通過穴位刺激,幫助患病兒童調解機體循環,恢復脾胃功能,平衡體內的陰陽,從根本上改善患病兒童的腹瀉情況[7]。并且采用小兒推拿來護理小兒腹瀉患兒,可以有效的降低小兒服藥困難,以及服藥的副作用,提升了治療安全度。中藥貼敷穴位,是將藥材研磨好,用生姜汁進行調試,之后敷在患病兒童的肚臍部位,通過中藥貼敷的方式幫助患病兒童,提升脾胃功能,對于脾胃功能障礙有非常好的療效。
因此,通過小兒推拿與中藥貼敷聯合在一起,護理小兒腹瀉患病兒童,效果十分顯著,并且在治療期間,告知患兒家屬治療注意事項,以及中藥貼敷的方法與帖用時間,并且向他們介紹小兒推拿與中藥貼敷的具體流程與作用,使患病兒童的家長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指導患兒家屬正確的為孩子進行合理的飲食,根據患病兒童病癥的恢復狀況,適當的增減推拿、中藥貼敷的劑量[8]。中醫學者表明,中藥穴位貼敷與推拿屬于中醫范疇,能夠發揮中醫藥理作用,通過推拿可以有效的調理小兒身體,并且通過貼敷,可以提高患病兒童的免疫力,從而起到改善癥狀的作用,并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治療過程中沒有疼痛感,可以提升孩子的配合度,所以,此種護理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治療效果,還能提高患病兒童家屬的對治療的認可。因此應當將小兒推拿與中藥貼敷廣泛的應用在小兒腹瀉疾病中,使得患病兒童早日恢復健康。
通過實驗可知,采用實驗組的護理方法總有效率為95%,采用對照組的護理方法總有效率為75%,由此可見,實驗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采用實驗組的護理方法,患者總滿意度為97.5%,采用對照組的護理方法,患者總滿意度為80%,實驗組的總滿意度要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以看出,采用小兒推拿配合穴位貼敷的護理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治療效果,并且還能提高患者家屬對此項護理的認可與滿意度。
綜上所述,通過小兒推拿配合穴位貼敷來護理小兒腹瀉,效果十分顯著,并且此通過此種護理方式,可以提升治療效果,無副作用,治療費用合理。所以值得在臨床護理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