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添
(吉林市化工醫院,吉林 吉林 132001)
急性結石性膽囊炎在臨床上主要指因結石阻塞膽囊管,導致的膽囊內膽汁滯留,繼發細菌感染而引起的急性炎癥,常見癥狀表現為右上腹疼痛、惡心、嘔吐、發熱等癥狀[1]。該疾病多發于中老年群體,且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臨床多采用手術方式治療該疾病,但是由于老年患者多項機體功能衰退,手術存在較高風險性[2]。經皮經肝膽囊穿刺置管引流術作為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手術術式,具有創口小,并發癥少等優勢;超聲技術在臨床上多用于輔助診斷、臨床輔助操作等,可獲得清晰的病灶圖像信息。因此,本次研究結合實際病例,合理分析,超聲引導下經皮經肝膽囊穿刺置管引流術在該疾病中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78例老年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進行研究。按照拋硬幣法分組:對照組共39例,男12例,女27例,年齡50-73歲,平均(61.43±3.75)歲;觀察組共39例,男10例,女29例,年齡50-74歲,平均(61.88±3.84)歲。納入標準:①符合《2016年世界急診外科學會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指南》[3]中相關診斷指標;②發病48 h內入院;③認知功能正常,無精神類疾病障礙;④造血、淋巴等系統功能正常。排除標準:①手術禁忌證;②麻醉禁忌證;③合并惡性腫瘤;④免疫系統功能障礙。本次研究屬于自愿參與,參與者及家屬知情同意。組間基線資料保持同質性(P>0.05)。
1.2 方法。兩組入院后,接受禁食禁水、抗感染、止痛、補液等常規對癥治療。對照組采用膽囊造瘺術治療:行局麻或硬膜外麻醉后,患者取仰臥位;在機體腹部正中旁線行10 cm切口;在膽囊內防止引流管后,固定,縫合切口。觀察組采用超聲引導下經皮經肝膽囊穿刺置管引流術治療:患者行標準平臥位或者是左側傾斜臥位。采用超聲定位后,在距離膽囊底部最近處皮膚做標記,用碘伏對鋪巾進行消毒后,用5 mL濃度為1%的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進行局部侵潤麻醉;待麻醉成功后,用尖刀切開標記處皮膚,長度為0.3 cm,用8-F豬尾型帶針芯穿刺套管針(日本Create Medic株式會社產),于B超監視下,經皮膚直接刺入膽囊腔,然后將針芯拔出,用注射器對膽汁進行抽吸,并送細菌培養。經超聲診斷儀(綿陽先鋒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XF300)檢查其膽囊位置、大小、周圍組織情況等;在超聲引導下,經肝臟在膽囊體部置入穿刺針;穿刺成功后,抽取膽汁,將導絲置入膽囊,退出穿刺針;置入導絲,沿導絲送入7-8.5F豬尾樣導管,按照導絲路徑刺入膽囊,釋放外套管,經體表縫合固定。兩組術后均給予低脂半流食、抗感染等治療。
1.3 觀察指標。統計兩組手術成功率,并對比其手術前后的炎癥因子水平變化。①手術成功標準:術后24 h,患者腹痛明顯緩解,膽囊炎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體溫、血常規等指標恢復正常值范圍,引流液逐漸轉為清亮膽汁;手術成功率=手術成功例數/39×100%。②炎癥因子水平:經實驗室檢測手術前及手術后1周時,白細胞介素(IL)-6、IL-4、IL-2等炎癥因子水平。
1.4 統計學處理。將本次研究數據輸入至SSPS 20.0統計學軟件中進行分析處理,定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s)表示,定性資料采用χ2檢驗,以(%、n)表示,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時P<0.05。
2.1 兩組手術成功率的比較。對照組手術成功33例,占比率84.62%(33/39),死亡6例,占比率15.38%(6/39);觀察組手術成功38例,占比率97.44%(38/39),死亡1例,占比率2.56%(1/39)。觀察組手術成功率高于對照組,死亡率低于對照組(χ2=3.923,χ2=3.923,P<0.05)。
2.2 兩組手術前后炎癥因子水平的比較。手術前,兩組炎癥因子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觀察組IL-4水平高于對照組,IL-6、IL-2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手術前后炎癥因子水平對比(±s,pg/mL)

表1 手術前后炎癥因子水平對比(±s,pg/mL)
?
伴隨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以及人口老齡化的日漸加劇,我國老年人患膽囊疾病的患病人數呈現出逐年且快速增多趨勢。老年群體出現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癥狀后,初期表現不明顯,但該疾病存在發病急、進展快、病情重等特點,如患者未得到及時準確的診斷及治療,可出現膽囊壞疽、穿孔等嚴重癥狀,威脅至生命。有報道[4]指出,老年患者大多合并有一種或多種內科疾病,并且多器官功能呈現出持續衰退狀態,特別是肝臟,其在解毒功能上日漸減退,且有著比較差的機體代償能力,因此,如果采用常規的膽囊造瘺術,或者是膽囊切除術來進行治療,往往會有專業比較大的手術風險。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術式盡管能將患者痛苦給解除掉,但術后仍有著比較高的并發癥發生率及病死率,因而會對其應用范圍在成影響。而針對超聲引導下經皮經肝膽囊穿刺置管引流術而奧運,其能夠將患者癥狀快速緩解掉,且不受病情、年齡等因素影響,當膽囊炎癥消退之后,在實施膽囊切除術,操作簡單,微創且安全;因而不僅有助于救治成功率的提升,而且還能減少手術、麻醉等操作所帶來的各種風險。
本次研究中,對照組采用的膽囊造瘺術,屬于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的常用術式,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但是考慮到老年患者自身的機體狀況,在采用該類手術創傷較大的手術時,其風險性也隨之增加。超聲引導下經皮經肝膽囊穿刺置管引流術是臨床治療老年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的新術式,該手術合理運用了影像學技術,具有微創優勢[5]。本次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在采用超聲引導下經皮經肝膽囊穿刺置管引流術治療后,手術成功率顯著提升。考慮原因在于,該手術方法可快速幫助患者緩解病情,可以在炎癥癥狀消退后,擇期行膽囊切除術,手術安全性較高,且在臨床應用中,不受患者年齡及病情的影響。
作為現階段治療老年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的常見急救手術,膽囊造瘺術與超聲引導下經皮經肝膽囊穿刺置管引流術在搶救完成后,均會引起患者機體免疫系統的應激反應,誘導免疫細胞分泌大量炎癥因子。
有研究[6]以60例老年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為研究對象,A組采用超聲引導下經皮經肝膽囊穿刺置管引流術進行治療,B組行膽囊造瘺術治療,結果顯示,A組手術成功率明顯高于B組,炎癥因子水平改善效果明顯偏優。從本次研究數據顯示,手術后,觀察組IL-4水平高于對照組,IL-6、IL-2水平低于對照組。此結果與上述研究結論相一致。其中,IL-4屬于抗炎因子,IL-6、IL-2屬于促炎因子,表明超聲引導下經皮經肝膽囊穿刺置管引流術對患者機體造成的干擾較小,因此術后應激反應程度較低。
綜上所述,將超聲引導下經皮經肝膽囊穿刺置管引流術應用于老年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具有較高的手術成功率,且術后患者的機體炎癥水平較低,臨床治療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