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宏奕
(山西陽泉市第一人民醫院,山西 陽泉 045000)
食管癌是陽泉地區極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疾病于早期缺乏特異性癥狀表現,多數患者在就診時病情已發展為中晚期,錯失根治性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機。放療為目前臨床中治療胸中下段食管癌的一項重要手段,臨床相關統計指出[1],患者接受放療治療以后其五年生存率在20%左右,且多數患者接受放療以后因腫瘤遠處轉移以及局部復發未受控制而死亡。為此目前臨床為了將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局部控制率以及生存率提升,逐步加深對放療技術優化方面的探討。本文主要分析三種放療技術應用于胸中下段食管癌治療中的劑量學參數情況,特選取我院接收的部分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進行比較分析,詳細研究內容整理如下。
1.1 一般資料。在本院接受放化療治療的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中擇取30例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上述患者均為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入院,其中包括男16例。女14例;年齡47-78歲,平均(72.43±0.52)歲;依據卡氏評分(KPS評分),≥80分患者占27例,占比為90.00%,<80分患者占3例,占比為10.00%;依據T分期,T2患者占12例,占比為40.00%,T3患者占10例,占比為33.33%,T4患者占8例,占比為26.67%;依據治療方式,放療患者占16例,占比為53.33%,放化療患者占14例,占比為46.67%;依據TNM分期,Ⅱ期患者占16例,占比為53.33%,Ⅲ期患者占14例,占比為46.67%。納入標準:經過病理組織學檢查、細胞學檢查被確診為胸中下段食管癌的患者;KPS評分在70分及以上的患者;經放療模擬機X線檢查,結果提示病灶長度在7.5 cm以下的患者。排除標準:存在遠處轉移或者鎖骨轉移情況的患者;中途退出治療的患者;有精神障礙、重要臟器功能異常情況存在的患者。
1.2 方法。所有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均于模擬機下定位,隨后實施CT掃描工作,將胸廓入口至腰2椎體水平作為掃描的范圍,控制層厚為0.4 cm;借助網絡傳送CT掃描圖像至三維治療計劃系統當中。于CT虛擬圖像中將腫瘤區(CT圖像中可以辨認的食管腫瘤區域)勾畫出,于腫瘤區上端、下端外擴3 cm以及軸向臨床靶區外擴1厘米取臨床靶區,計劃靶區(PTV)即為臨床靶區前與臨床靶區后外擴0.6 cm,臨床靶區左右外擴0.8 cm,臨床靶區上下外擴1.1 cm區域。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規二野照射(2D-RT)、強調適形放療(IMRT)以及三維適形放療(3D-CRT),上述放療計劃的PTV體積一致,上述放療計劃的PTV-G處方劑量均為60 Gy,其PTV-C處方劑量均為50 Gy。控制脊髓劑量在45 Gy及以下,心臟劑量平均值在40 Gy及以下,心臟V40在40%及以下,肺V5在70%及以下,肺V20在25%及以下。
1.3 觀察指標。觀察并統計三種放療技術計劃靶區(PTV)劑量學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本次研究中的相關觀察指標數據在分析和匯總以后均錄入至SPSS 22.0版中處理,所有計數資料均采用卡方檢驗,所有計量資料均以t檢驗。數據間比較差異具統計學意義以P<0.05表示。
分析表1數據,IMRT的CI明顯高于3D-CRT與2DRT,IMRT100%等劑量曲線包繞的PTV體積百分比高于3D-CRT與2D-RT,HI則明顯較3D-CRT與2D-RT低,P<0.05。
食管癌通常呈現不規則、偏心性浸潤生長,為目前臨床中發病率與死亡率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多數患者于中晚期就診,相關統計表明[2],臨床中僅25%左右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可通過放化療的方式控制病情,為此放療為目前臨床治療食管癌的一種重要手段。食管癌患者接受放療治療的五年生存率在20%左右,放療以后患者通常因局部復發未控制或者發生遠處轉移而死亡,其中局部復發未控制為一項重要因素[3]。放療技術優化對于患者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的提升而言具有重要意義。除此之外,伴隨著患者生存時間的延長,減少放療治療對患者健康臟器產生損害的重要性逐漸體現出[4]。
表1 對比三種放療技術的PTV劑量學情況(±s)

表1 對比三種放療技術的PTV劑量學情況(±s)
?
2D-RT為常規模擬定位,將二維圖像作為基礎,將食管管腔作為中心,以大小基本相同的照射野以及入射角度對不同大小以及不同形狀腫瘤展開照射,該項治療方案存在盲目性大、無法滿足靶區劑量均勻性要求等缺陷,且無法將靶區當中的劑量分布量化,醫務人員無法明確腫瘤周圍正常組織照射的劑量[5]。IMRT以及3D-CRT均為將計劃系統當中三維重建CT虛擬圖像作為基礎,其可以確保照射野的照射方向同腫瘤靶區保持一致。IMRT不僅具備上述優勢,且可以維持靶區內以及表面劑量相等[6]。
目前臨床尚未統一治療計劃的評價指標,不同的放療中心與放療醫生在制定治療方案的過程中有不同的側重點,因此所選擇的指標亦不相同。CI與HI均為目前臨床中較為常用的評價指標,其中CI取值為0-1,其取值與1越接近,則表明靶區劑量的適形度越高,而HI數值越遠離1,則表明靶區劑量的均勻性越差[7]。研究中,IMRT的CI顯著高于3D-CRT與2D-RT,表明IMRT具有理想的靶區適形度,且具有劑量分布均勻的優勢。該研究結果表明,IMRT計劃在胸中下段食管癌臨床治療中應用,其靶區適形度、劑量均勻性指數等均較為理想。
總而言之,在胸中下段食管癌治療中應用IMRT的效果以及靶區劑量分布均較為理想,但本次研究仍存在樣本量小、未明確劑量學上的優勢是否有利于臨床治療等缺陷,仍需要在今后臨床中展開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