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林瑜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粵港地區的經濟得到了空前絕后的飛速發展。但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也滋生了一些區域協調的問題。其中,粵港跨境物流、粵港跨境人員、粵港跨境產業合作等問題尤為明顯?;浉鄣貐^對通關便利化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全面分析粵港通關流程中的現存問題,開拓新思路來促使粵港通關流程簡化便捷對促進粵港地區協調發展意義重大。論文重點探究了排隊論在粵港通關流程中的運用,從排隊論的重要內涵及應用、粵港通關流程現存問題和排隊論在粵港通關流程中運用的路徑三方面來進行論述。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economy of Guangdong and Hong Kong has been unprecedented rapid development. However,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of regional coordination. Among them, the cross border logistics, cross border personnel, cross border industrial cooperation between Guangdong and Hong Kong are particularly obvious. Guangdong and Hong Kong have increasingly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customs clearance facilitation.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stoms clearance process of Guangdong and Hong Kong and explore new ideas to make the customs clearance process of Guangdong and Hong Kong easier and more convenient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and Hong Kong.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queuing theory in the process of Guangdong-Hong Kong customs clearance, and discusses the important conno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queuing theory,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Guangdong-Hong Kong customs clearance process and the application path of queuing theory in the process of Guangdong-Hong Kong customs clearance.
【關鍵詞】排隊論;粵港通關;內涵應用;問題;路徑
【Keywords】 queuing theory; Guangdong-Hong Kong customs clearance; connot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blem; path
【中圖分類號】F727?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0)08-0139-02
1 排隊論的重要內涵及應用
1.1 排隊論的重要內涵
排隊論是數學運籌學的重要分支學科,主要是通過統計研究相關服務對象到達服務地點的時間和享受服務的時間,統計出包括服務對象所需等待時間、排隊長度和服務人員忙期的長短等數量指標的規律。
1.2 排隊論的多領域應用
排隊論可以應用于多個領域,包括通信領域、醫療領域、交通領域、銀行領域等,并且解決分配問題時,也時常應用排隊論。
2 粵港通關流程的現存問題
依據粵港通關近幾年的發展來看,其通關能力基本上可以應對粵港區的跨境物流、客流和車流,因為粵港口岸的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管理機制也比較健全,因此,貨物、人員和車輛跨境的流通都較為順暢。但隨著國家發展戰略對粵港口岸建設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粵港通關還是存在很多不可忽略的問題。
2.1 粵港地區人員的通關存在的問題
第一,粵港口岸的通關能力不能滿足口岸人員日益上漲的通關需求。有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深圳口岸日均通關客流量為72.6萬余人次,遠遠超出了設計時的通關能力;羅湖、福田口岸日均通關客流量分別為23萬人次和13.2萬人次,則低于設計好的通關能力。
第二,粵港口岸的通關流程過于繁雜,通關效率低下。雖然自2018年起,粵港口岸采取了旅客出入境自助查驗等方式來提升口岸的通關能力,但就目前口岸的配套設施來看,這樣的通關模式可行性較低。與此同時,粵港地區并沒有實現出入境人員信息的聯網信息共享,兩地人員辦理出入境檢驗時費時費力,影響了通關效率。
2.2 粵港地區貨物和車輛的通關存在的問題
第一,粵港地區貨物和車輛在通關時,兩地海關共同協作機制不完善。目前,雖然在國家政策的倡導下,部分粵港口岸實現了查驗部門間信息透明、彼此承認監管政策、執法過程共同執法,但還是有大部分粵港口岸不能依據如上標準來進行通關查驗,口岸的相關檢驗部門的協作機制并不完善。
第二,粵港地區電子口岸的建設仍不完善,整體運營情況不容樂觀。雖然目前我國的電子口岸的建設速度不容小覷,但建設的效果和運營服務的能力還不能滿足企業貿易便利化的需求。電子口岸所提供的業務協同和數據共享功能仍然需要深入拓展,其綜合應用的功能還有待提升。例如,目前我國粵港區電子口岸還只是完成了企業從同一個入口進行登錄,部分海關可以實現數據統一申報,但檢驗檢疫工作和納稅管理還不能實現企業數據的統一申報,檢驗檢疫部門也不能在統一平臺上完成數據資源共享,仍然有很多業務單證無法實現無紙化申報,距離實現企業通關便利化還存在一定差距。
3 排隊論在粵港通關流程中運用的路徑探析
積極探索將排隊論應用于粵港通關流程的路徑,對于盡早實現粵港口岸人員、貨物等便利通關具有重要價值。
3.1 運用排隊論,全面提升人員通關的通關效率
建立粵港通關人員信息數據庫,運用排隊論安排人員通關。首先,通過建立粵港居民出入粵港地區的信息數據庫,進行信譽登記評定。提前將現場報關需要登記的內容列入后臺申請程序,并且實現粵港區海關出入粵港人員的信息資源共享,兩地海關協同審核。這樣既節省了兩地海關部門通關服務的時間成本,又減少了通關人員的等待時間,能夠在粵港口岸硬件不變的前提下有效提高通關效率。其次,通過建立粵港居民自助通關數據庫,統計人員通關信譽度,制定排隊規則為信譽等級越高的人員越能優先通關。按照評定的信譽等級,為通關人員發放相應的電子標簽。當出現通關客流高峰期時,為信譽等級高的人員開通綠色通道,使其自主通關。這樣可以緩解客流壓力,保障通關效率。最后,盡早實現粵港人員通關電子化。加大推廣粵港人員網絡簽申請簽證的力度,將排隊論應用于網絡信息工程,提倡通過網絡申請、網絡審核、網絡發證的流程來完成人員通關。
3.2 運用排隊論,優化粵港貨物車輛通關流程
粵港貨物和車輛的通關流程繁雜且環環相扣,任何一個檢驗部門的工作出現問題都無法繼續進行接下來的通關工作。因此,一定要對粵港通關的流程進行優化。
第一,運用排隊論選定通關流程中的核心節點,最大程度地處理報關單。在不改變粵港區現有海關系統部門運作的前提下,利用排隊論來對每個部門處理報關單的順序進行調整和設置,以期在最短的時間內處理掉所有報關單,從而提高整體通關效率。
第二,運用排隊論設定通關業務處理等級,優化粵港口岸貨物車輛通關流程。按照海關通關流程中的各項業務的特點、重要性以及企業權限、貨物種類、通關信譽等條件,來制定排隊規則。將通關業務分為最高級優先處理業務、高級優先處理業務和普通級優先處理業務。其中,最高級優先處理業務,其通關的貨物不需要專業審單和現場查驗,通過網絡自主審單和計算機計征稅費后,就可快速通關放行。高級優先處理業務,其通關過程中的每個檢查環節都不需要等待其他業務的完成,只要獨立完成一項業務就可以直接執行接下來的流程,并且在進行現場審單和查驗時無須排隊。普通級優先處理業務,在進行某一通關環節時,需要進行排隊等待才能接受服務,這是通關流程中管控最嚴格、處理延時最多的業務。按照排隊論來優化粵港貨物車輛的通關流程,既可以節約粵港兩地海關各個部門的時間、人力資本,又可以促使被服務的企業節省排隊時間,盡早完成通關。
4 結語
綜上所述,排隊論是運籌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它是處理運輸、庫存、工作設計等多種問題的基礎。認識到粵港通關流程的現存問題,并積極探索排隊論的重要內涵,找到排隊論在粵港通關流程中運用的關鍵點,對于有效提升粵港通關的通關效率、促進粵港地區的協調發展及其未來的建設,都會產生極其重要的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張玉閣.粵港澳大灣區要素自由流通的制約及改善——以粵港口岸通關為例[J].2017(4):49-53.
【2】邵春.海關通關工作流程優化方案[J].2017(11):24-25.
【3】胡蓉.基于排隊Petri網的海關通關流程性能分析和優化[J].2016(4):49-51.
【4】王福強.粵港澳大灣區跨境車輛往來現狀與問題分析[J].港澳研究,2020(1):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