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岳
【內容摘要】不同于傳統的應試教育,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旨在幫助同學們通過語文課程學習,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掌握語文學習必備的方法技巧,具備自主探究、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增強內心的文化認同感,堅定學生心中的文化自信。文言文教學作為初中語文課程體系的核心教學內容,在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將圍繞“探究初中語文文言文的優化思路”這一教學話題,分析了現階段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現狀,基于此,提出幾點優化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 文言文? 優化思路? 教學策略
文言文教學的范疇包括古文、古詩詞等古代文學體裁的篇目,涉及到的篇目類型較為繁多,且由于文言文在當今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并不多,因此,對于文言文中的字音字義、詞語、特殊句式、古今異義等都是語文文言文教學中的難點。筆者根據調查發現,當前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學生的文言文基礎薄弱、聽課興趣不高、課堂互動性差、教學目標定位不明確等問題。由此可見,結合當前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基本學情,及早制定出恰當可行的教學策略很有必要。
一、現階段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學目標定位不夠明確
一直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文言文教學時,更多的還是強調對中考常考必考篇目、名篇名句的認讀與背誦環節。而對于古人的作文意圖、思想情感,以及文中運用的巧妙的寫作手法涉及過少。從全面提升初中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來看,這實際上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應該從之前的以背誦記憶為主的知識教學,逐漸過渡為對學生的方法教學、思維教學、能力教學。要讓學生從中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特點,增強其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2.學生的學習興趣普遍較低
文言文教學一直以來都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難點。由于文言文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常見、常用,絕大多數學生都覺得文言文離自己還很遙遠,實用性不高,且內容過于晦澀古奧,因而對于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普遍不高,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啟發每一個初中語文教師要善于及時調整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以全面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內生動力,激發學生多元潛在智能。
3.教學內容過于晦澀,形式過于單一
語文文言文是古人對于生活的描寫與記述,其中還會摻雜著古人深刻的觀點與見解,復雜的情緒與個人思想情感,這就使得語文文言文的內容往往很難讀懂。當前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大都是沿襲“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地位得不到有效凸顯,教學形式過于單一化,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優化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有效策略
1.激發學生的內生動力
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和課堂參與度,活化語文文言文課堂教學氛圍,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文言文的內生動力,讓學生自發地去學,愿意學,并樂在其中。第一,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穿插古人逸聞趣事。穿插古人逸聞趣事能夠將古奧難懂的文言知識與古人的實際生活狀態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樣就能夠增強文言文文本內容的趣味性,使之更加生活化、現實化,這有助于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消化與吸收。第二,創設教學情境。教學情境的創設能夠將晦澀艱深的文言知識通過具體的情境呈現出來,顯得更加形象生動、真實可感。值得一提的是,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簡單的提問式互動,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播放教學視頻、教學圖片等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刺激。例如,在學習《論語》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從“百家講壇”上節選一部分視頻在課堂上播放。還可以讓幾個同學將其中的內容以情景劇的形式表演出來。這對于降低學生的理解門檻大有裨益。
2.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核心素養視域下,教學理念上一個最大的先進之處就是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教學地位過于被動,教師才是課堂的主要推動者、實施者和執行者。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師生角色互換。例如,教師可以嘗試使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上臺講解《醉翁亭記》《小石潭記》這類山水記述性文章,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古人的生活態度和人生哲學。當然,教師還要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展示情況,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及時補足其中的問題與漏洞。與學生多交流、多反饋。
3.因文施教
文言文題材眾多,不同的文本,教學方法和教學風格也大相徑庭。例如:在學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首先應該讓學生多朗誦,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感受詩歌中的情感,體會作者的那種“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寬大胸懷,并在朗誦感知的過程中感受杜甫的人格魅力。力求在獲取文學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掌握不同體裁的文言文的閱讀方式和方法。
總而言之,針對文言文這一教學難點,教師首先要準確掌握學生的基本學情,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要在核心素養這一目標為指導性原則,不斷革新教學理念,完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 盛常清. 大語文觀理念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思考[J]. 中學語文,2016(15).
[2] 李文英. 論在“大語文觀”中加強初中“大閱讀”教學[J]. 新課程(中學),2014(10).
[3] 薛樂樂. 解讀與超越:名師關注文本之啟示[J]. 語文天地,2019(09).
(作者單位:廣東省云浮市云安區云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