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雨萱
摘 要:《手術兩百年》作為一部全景展現人與疾病抗爭歷史的科學紀錄片,突破了以往醫療紀錄片專業醫療學科內容呈現不足、敘事手法單一的局限性,同時實現了科普價值、傳播價值、生活價值等作為紀錄片的創作價值,為緩和現今緊張的醫患關系作出了貢獻,是中國醫學紀錄片的一次成功探索。
關鍵詞:醫學紀錄片;價值;醫患關系;醫學科普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09-00-04
2019年6月,由陳子雋導演的醫療紀錄片《手術兩百年》在CCTV-9播出,該片除了在醫學專業領域引起了熱議之外,在豆瓣也獲得了9.4分的高分,微博話題閱讀量突破了1.4億。學習強國APP對此開設了專題進行首頁推薦,這也是其首次推薦的科學紀錄片。作為一部題材不算大眾的科學紀錄片,這些成績實屬不易。
1 局限突破
近年來,我國醫患、醫媒的關系空前緊張,“醫鬧”事件層出不窮,部分媒體的惡意曲解或者片面報道使得我國醫生形象受損,[1]醫生得不到患者的信任。在此背景下,為了重塑醫生形象,搭建患者和醫生之間的橋梁,我國開始涌現出一批優秀的醫療紀錄片,如《生門》《人間世》等,都引起了廣泛的關注。[2]然而我國的醫療紀錄片在內容創作上存在局限性,彭宇婷在《中國醫療題材紀錄片創作策略研究》中提出,“我國現有醫療題材紀錄片中具有社會人文意義的作品創作較多,反之對具有前瞻性的醫療科學科普較少,專業醫療學科內容呈現不足。同時敘事模式比較保守,敘事技巧與視聽修辭單一化也降低了紀錄片的可看性”。[3]而《手術兩百年》突破了以往紀錄片的局限性,實現了醫療紀錄片的成功探索。[4]
1.1 聚焦于外科發展史,專業度高
縱觀我國以往的醫療題材的紀錄片,更多是集中體現疾病背后的人文故事,對醫學本身的專業知識的科普處于淺嘗輒止的階段。而《手術兩百年》則突破了這一局限性,全景式地展現了人類與疾病的抗爭,并追溯了疾病背后的形成原因,全面講解了復雜的人體結構與機能。它毫不避諱地把人體“剖開”展現給觀眾,展現了醫學的艱難前行和不斷求索,具有專業性和前瞻性。
作為一部科學紀錄片,其目的是完成科學傳播,因此內容的科學性與權威性應該放在首要位置。《手術兩百年》的制作歷時5年,聯絡、采訪了美國李拉海博物館等27家國內外博物館和北京協和醫院、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院等37家國內外知名醫院,在12個國家拍攝,采訪了顯微神經外科之父馬哈茂德·加奇·亞薩基爾、諾貝爾獲得者邁克爾·畢曉普等50余位全球頂級專家,邀請了3位中國院士作為學術顧問指導和出鏡,[5]保證了醫學內容的科學性與權威性。在內容上,總導演陳子雋邀請了長期致力于醫學科普的李清晨醫生撰寫文字底稿,在縱向上建立了一個完整的邏輯。[6]
為了將科學部分清晰、準確地表達出來,拉近觀眾與科學的距離,《手術兩百年》盡量做到近距離拍攝實景手術,在為觀眾展現真實的人體內部的同時運用三維動畫技術,突破了影像表達的現實時空局限,使得內容變得更加生動直觀。在《生死“器”約》中,制作組就運用了三維動畫模擬免疫系統反抗和殺死外來細胞的過程,更加直觀地展現了移植手術排異過程的艱難。
1.2 采用非線性敘事——現實和歷史的回環結構,敘事技巧多元化[7]
我國以往的醫療題材紀錄片的敘事模式大多比較保守,幾乎都采用平行敘事結構,每一集都是單獨的故事,集與集之間的內容講述沒有交叉,大多都以時間順序講述患者在救治過程中的故事。雖然通過情節沖突和矛盾化解增加了可看性,[8]但是敘事手法單一,很有可能使觀眾產生麻木感。而《手術兩百年》則采用了非線性敘事,使得集與集之間層層深入、相互聯系。
紀錄片既要進行醫學科普,又要講述外科手術兩百年的發展歷史,為了不使內容顯得松散,制作組采用了歷史和現實回環呼應的結構。首先由國內一臺手術案例為出發點,然后追溯其歷史,并在其發展史上的每一個重要節點,找到當時的親歷者、受益者、后代或相關的醫學院和博物館進行現實拍攝,并與國內相對應的現代手術案例相呼應。導演陳子雋在手記中說,這種結構可以在歷史故事豐富的時候適當壓縮顯示故事,在歷史故事線索單薄的時候用現實故事填補,保證整體的故事節奏,使得畫面始終呈現出一種相對飽滿和豐富的狀態。
《手術兩百年》在歷史內容的敘事上也呈現出多元化。在《打開心臟》和《生死“器”約》中,穿插了大量實證音像資料,配合解說詞,展現了真實的歷史內容。[9]對于一些沒有音像的內容,紀錄片中則采用了合理搬演,使得情景再現。如拍攝英國倫敦19世紀老博物館中的舞臺表演,真實再現了在無麻醉時代截肢手術的痛苦。在《打開心臟》中,由演員扮演的福斯曼醫生為了找到另一種心臟手術方式,他切開了自己的靜脈,在x射線的指引下將導尿管推入心臟的位置。畫面具有極強的視覺感染力,使觀眾為醫學先驅的勇敢開拓感到震撼。同時為了增強真實性,《手術兩百年》非常追求實景拍攝,攝制組下了很大的功夫盡量找到歷史親歷者,如《生死“器”約》中找到了歷史上第一個通過“體外循環機”進行心臟手術的受益者。為了證明人類最早的開顱手術和腹部縫合雛形,導演組在博物館拍攝了頭骨,并實地找來了一具1500年前的干尸。
2 價值實現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矛盾的凸顯,在多種因素的共同催化下,醫患關系愈發僵化,近年來惡性傷醫事件不斷增多。[10]暴力傷醫事件對我國醫學發展造成了嚴重的損失,據調查顯示,所有醫院都表示暴力傷醫事件對醫院有影響,因為其嚴重威脅了醫務人員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導致醫療執業環境惡化,干擾了醫院的正常診療秩序,對醫務人員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據調查顯示,28.4%的醫務人員會傾向于選擇自我保護性診療方式給病人診療,20.7%的醫務人員有過放棄從醫的念頭,19.1%的醫務人員表示計劃轉行,11.7%的醫務人員表示在診療時對患方會心存戒備,還有15.9%的醫生人員表示“堅決不同意子女從醫或學醫”。[11]這些影響必然會造成醫院秩序被破壞以及醫生人才流失。
格里爾遜曾對紀錄電影提出三大原則:“第一,作為一種大眾媒介,紀錄電影要肩負社會責任,實施公眾教育。第二,紀錄電影要處理現實題材。第三,紀錄電影應該是詩意的。”[12]其中第一點就是紀錄片的創作價值。紀錄片應該是改變社會的一種工具,甚至是一種武器。[13]《手術兩百年》作為一部醫療題材的紀錄片,充分承擔了社會責任,實現了科普價值、傳播價值和社會價值。
2.1 科普價值:拉近患者與醫生之間的距離
醫學知識具有高度的專業性,與大眾之間必然存在一定的距離,正是因為醫學知識的不對等,人們不了解自己的身體,也難以相信醫生,所以患者對醫生產生誤解,嚴重時便會激化醫患矛盾。《手術兩百年》通過對外科手術歷史的敘述,向大眾深入科普了醫學知識,在一定程度上為醫患搭建了理解的橋梁。正如制片人池建新所說,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看待疾病、醫學和生命。
學會接納疾病和死亡是醫生和患者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14]癌癥作為重病之王,至今醫生仍然對其力不從心,而人的一生不可避免要面對死亡,這或許會使人感到絕望,但是也可以學著接納。[15]正如解說詞中所說:“癌癥作為每個身體中都帶有的基因,雖然用盡方法想去消滅他,卻在一次次絕望中學會與生命和解。”郎景和院士在片中說:“所謂的終極關懷就是四個字,生與死,苦與痛,這并不意味著醫學不發展,醫生不努力,而是在衰老和死亡不可避免的時候,幫助患者減輕痛苦,有尊嚴地離開,平靜地接受生命的終結,這就是臨終關懷的價值。”但是很多時候患者因為醫療知識的欠缺以及對醫生的不信任,始終無法平靜地接受死亡。紀錄片中通過講述協和醫院對晚期癌癥患者駱紅進行舒緩醫療的故事,展現了醫學的終極關懷,使觀眾能夠靜下心來思考生命。
2.2 傳播價值:重塑醫者形象,使觀眾敬畏醫學
近年來,由于個別醫生的醫德缺失和部分媒體的惡意曲解或者片面報道,醫生形象受到抹黑,網絡的匿名性也使有心之人有了可乘之機,[16]這對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和醫學的發展都產生了不良的影響。[17]《手術兩百年》通過敘述外科科學發展史,展現了醫學先驅們勇敢開拓、以醫學守護生死之門的精神,引起觀眾共鳴,重塑了醫者形象,同時吸引更多的人才走上醫學之路。
郎景和院士在紀錄片中說:“醫學實際是人類善良情感的一種表達。”追溯到人類早期的荒蠻時代,人們出于本能,救助被野獸襲擊或者遭受自然災害的同伴,這是最原始的醫學救助。[18]從古至今的醫學先驅們都是以一種悲憫的情懷,勇敢開拓,不斷求索,在過程中也許還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從解剖人體到心臟外科之父的活體交叉循環技術,再到外科手術史上的每個重要節點,“醫生要與陳舊的觀念對抗,也要與匱乏的想象力作戰,在無數的障礙、挫折與失敗面前,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堅持”。正是因為一代代醫學人不畏艱難險阻的不懈斗爭,才有了我們如今的醫學成就。
比起《人世間》等醫療題材紀錄片,《手術兩百年》的情感表達要冷靜、克制得多。它將每一臺標準手術真實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在無影燈下,醫生高度專注地進行手術,冰冷的手術臺上承載的是鮮活的生命,柳葉刀的刀鋒是醫者的良善。
2.3 社會價值:傳承醫學精神和奉獻精神
在外科醫學發展史上,除了醫學先驅的不斷求索,也有普通人的無私奉獻。[19]現代解剖學的誕生與發展離不開自愿捐獻遺體的普通人。在《理性之光》中,拍攝了一段意大利帕多瓦大學解剖劇院的畫面,一圈一圈的圓形臺階螺旋而上圍繞著正中的解剖臺,早期的醫學生在臺階上手持燭臺,排著隊走到解剖臺觀察尸體,現場會有樂隊演奏安魂曲,表達對逝者亡靈的撫慰。時光流轉,在今天的協和醫院,每年的第一節大學基礎解剖課上,在拿起手術刀之前,全體師生都要向遺體鞠躬致敬,把遺體稱為“大體老師”,表達對生命的尊重以及對他們把自己的身體作為醫學進步的階梯的感激之情。人體器官移植對接受捐獻、成功移植器官的人來說是重獲新生,對不幸離世的器官捐獻者來說,是生命在陌生人身上的另一種延續,器官移植是一種向死而生的手術。
然而器官捐獻和遺體捐獻一直都是比較敏感的話題,在固有傳統觀念、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社會主流價值觀和相關知識缺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20]愿意捐獻的人還在少數,世界的器官捐獻都處于嚴重供不應求的狀態。《手術兩百年》通過對移植過程的展現,使觀眾見證了一個個生命重新變得鮮活,繼而對器官移植產生新的認識。雖然紀錄片沒有任何鼓動或宣教,但是會讓人自發地想投入移植或捐獻事業。正如國際移植協會前任主席弗朗西斯·德爾默尼科所說:“我們知善惡,我們懂得行善舉幫助他人,這是人性隱藏在心中的天性。移植手術挖掘了人們隱藏的天性,使得這份善意得以展現。”
3 結語
在醫學這片仍有黑洞深淵的未知領域,醫者正手持提燈,不斷帶來光明。醫療題材紀錄片強大的科普功能和社會人文價值使其在醫患矛盾激化的今天發揮著強大的價值導向作用。[21]如今除了需要更多實現自身內容突破與創新的優質紀錄片外,還需要大眾媒體的有效傳播,真正在醫患之間架構起相互理解的橋梁。
參考文獻:
[1] 徐俊青.后真相時代下高校學生對反轉新聞態度和行為的研究[J].戲劇之家,2018(31):135-136.
[2] 尤旖蕓.傳播學視角下的我國禁毒類公益廣告[J].新聞知識,2019(03):69-71.
[3] 彭宇婷.中國醫療題材紀錄片創作策略研究[D].吉林大學,2019.
[4] 熊瑛,黃同予,劉倩,王倩,陳澤郡.受眾視角下的經典影視作品翻拍現象[J].藝術評鑒,2019(17):163-164.
[5] 鄂璠.《手術兩百年》:手拿提燈,認識自己[J].小康,2019(21):46-50.
[6] 朱可璇.真人秀電視節目公益元素運用分析——以《白鐘元的小巷餐廳》為例[J].戲劇之家,2019(30):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