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民行動》改編自美國的一個真實環境訴訟案件。影片中主人公在追求司法正義和公正的道路上阻礙重重。這也暴露出環境訴訟中的許多問題,舉證難、鑒定費用高、案件復雜,使得在環境訴訟中原本就處于弱勢地位的原告更難以得到公正的判決結果。本文在評析該電影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一些對環境司法制度的思考。
關鍵詞:《公民行動》;司法公正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09-0-04
電影《公民行動》改編自小說《漫長的訴訟》,其源于美國的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發生在1979年美國馬薩諸塞州的一座小鎮——沃本鎮。主人公簡施利特曼是當地有名的一位擅長辦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律師,一天他偶然接到了一個有關環境侵權的案件。沃本鎮上的小孩接連因為白血病去世,當地的居民懷疑與附近的皮革加工廠排污造成水質污染有關,于是當地多家居民聯合起來希望尋找其他法律上的幫助。然而,由于環境侵權案件一直都是比較棘手的,涉及環境污染證據的采集和證明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沃本鎮并不是一個富裕的小鎮,對于起訴這樣的案件需要花費的高昂費用難以負擔,因此這個案件也被當地的很多律所拒收。簡律師對沃本小鎮的環境污染問題同樣不感興趣,因為他認為投身于這個案件中并不能給他帶來多少好處,案件都是需要成本的。但一次偶然的經歷,當他發現造成環境污染的是美國的兩大巨頭公司,有可能獲得天價賠償時,讓簡對這個案件提起了興趣,決定接收此案。在調查取證的過程中,簡逐漸被那些失去孩子的家庭打動,他的心態也悄然發生了改變。他意識到了這場對抗一旦進入訴訟程序,將會是一場漫長的訴訟,但他還是堅持訴訟,為了實現最后的訴訟目的,為了真正的正義。電影中簡的改變可能帶有一些戲劇化的色彩,但不論是事件中的人物,還是作為觀眾或者讀者的我們,其實內心都希望這個案件能夠勝訴并有一個好的結局,而這場訴訟正如其書名一樣,是漫長的,是考驗人心的,同樣考驗著整個司法制度以及環境法律制度。
1 主人公對司法公正的追求
簡律師態度的轉變是影響整部影片發展最關鍵的部分。影片一開始,簡是一個非常擅用技巧的律師,在他代理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他往往利用陪審團對受害者的同情使被告迫于敗訴的壓力而主動提出和解。他似乎對解決此類案件得心應手,但他的口碑并不好,他的對手曾評價他是個貪得無厭、拼命拉官司的人。他似乎打破了我們對法律人的想象,為我們呈現出美國現實司法實踐中的一面,律師不一定是正義的捍衛者,他們也只是一群普通人,他們服務于當事人,站在不同的立場,為當事人爭取最大的利益。律師是一個職業,與其他職業一樣,主要目的是為了賺錢和生存需要,在美國,司法訴訟進行得很頻繁,律師顯得很重要,但口碑卻不一定好。律師簡在影片一開始對沃本小鎮的環境污染問題并不感興趣,因為他認為投身于這個案件中并不能給他帶來多少好處,案件都是需要成本的。但當他發現造成環境污染的是美國的兩大巨頭公司,有可能獲得天價賠償時,他接受了這個案件。顯然追求正義并不是他的目標,他似乎很沒有同情心,他很理智、很清醒地認為訴訟就是一場戰爭,就是那么簡單,而它們的開始也一樣,先宣戰,提交起訴狀。如果代理律師很容易被當事人影響,同情心泛濫,很有可能影響他們的判斷,就像病人有個暈血的醫生那么可怕。故事一開始的簡,完全呈現出的是一個非常精明但又似乎沒有多少正義感的律師,所以為了追求最大的利益而避免敗訴的風險,他們更傾向于和解。但對于此類環境案件而言,受害方屬于弱勢群體,與造成污染的企業之間往往實力懸殊較大。很大程度上,企業以自己的利益為優先,和解意味著只能獲得一定的賠償金,而真正地處理污染物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所以,企業更愿意以一定數量的賠償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當然這并不是受害者們最希望得到的結果,他們的追求是真相和公道,誰污染,誰負責。
事情的轉變在調查取證的過程中,簡的一位當事人——一位失去孩子的父親,在陳述他失去孩子的故事時,深深地打動了簡。這個受害者家庭的兒子得了白血病,并在周一當天父母送他去診所的路上,在車上去世了。當天下著雨,他們的兒子突然在車上沒有了氣息,妻子在一旁痛苦地尖叫,卡車和汽車呼嘯而過,而他們的孩子就這樣死了。或許是此刻讓簡感受到了這些受害家庭深深的絕望和對找回公正的決心,簡逐漸改變了他一心只求和解的想法,他想嘗試著為這些受害家庭找回公道。可他的對手是兩個美國的巨頭公司和一群狡猾的律師,在開庭的過程中,他們不斷地通過抗議和發起動議打亂簡的腳步,并成功阻止了那些受害家庭出庭的機會,這原本是簡的最大籌碼。審理此案的法官與其中一個公司的律師是熟識,也使得這個法官對待此案時存在一些不公正的傾向。最后在法官的動議下,陪審團回答了幾個問題,并最終只確定了其中一個公司可能對此污染事件負責,繼續參與接下來的審理。庭審的情況已經越來越不利于原告方了,這條追求正義、公正的路已經阻礙重重,簡所在的律師事務所也已經負債累累。案件到了最后不由得讓人惋惜,在原告方不堪重負的情況下,只能請求和解,但由于簡方處于被動的地位,最終以800萬美元和解告終,原告受害家庭沒有得到最后的道歉,簡所在的律所也入不敷出。雖然簡沒有堅持這場訴訟到最后,但其實他內心并沒有放棄,他在一次偶然機會中發現了自己之前認識的盲區,找到了此案的關鍵證據,并把這些證據寄送給美國環保署。環保署起訴了兩個公司,最終沃本小鎮的皮革廠被停辦,并由兩個公司同意共同分擔6940萬的清理費,啟動這個耗資巨大的清理工程。
影片中簡律師對沃本案的執著追求,是他為尋找真相和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做出的不懈努力,其實也是對司法正義和公正的追求。最后他失去金錢、地位、朋友,他孤身作戰,但卻鍥而不舍。他在寄給環保署的信中寫道,希望環保署接手這個案件,并在他跌倒的地方爬起來。金錢不能衡量人的痛苦,他說,即使我已經知道這一切,知道一旦和這些人有所牽連,會有這樣的后果,知道了所有的數據,所有的概率,所有的角度,如果我回到過去,我還是會這么做。正是因為簡律師的執著追求,沃本案從一個沒有人愿意接手的案件,到一個得到了關注的案件,最后由環保署成功接手,并在最后實現了真正的正義。這是讓人欣慰的結局。毫無疑問,是簡的偉大帶來了這一切,但他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這不禁讓人反思,如果在實踐中,沒有一個這么執著追求的人物,也沒有一個愿意在漫長的訴訟中耗費掉自己所有金錢、時間的人物,難道環境訴訟中的公平正義就無法實現了嗎?這部影片其實也為我們呈現出了環境訴訟制度的一些弊端。司法重視證據,當然也需要技巧,司法其實不是萬能的,雖然司法應當是實現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但所謂的司法,是法的適用,是實施法律的一種方式,是具體運用法律處理糾紛的專門活動。無論是英美法系的陪審團審理,還是大陸法系的法官判案,都需要基于原被告雙方提出的事實證據和法律依據作判斷。司法是被動的,所以司法其實是在很有限的范圍內做出的最適當的決定。因此,筆者認為,實現司法公正,特別是在此類環境訴訟案件當中,最重要的還需要有完整科學的司法制度和法律保障體系。實現司法正義,需要找到制度設計的漏洞,減少影響訴訟案件順利進行的阻礙,完善相關的司法制度。只有建立科學有效的司法制度,才能使司法正義常態化。
2 影片中體現的環境司法制度難題
在沃本案中,最重要階段是開始進行調查取證和進入訴訟階段整個過程,此時原被告雙方已經真正進入了較量階段,但等待原告的困難險阻卻遠大于被告。雖然影視作品帶有一些戲劇化的色彩,但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環境訴訟中的困難,這也是簡律師在追求司法正義道路上最大的阻礙。
首先,調查取證難度大,費用高。環境訴訟不同于一般的民事訴訟,它的證據的搜集更加困難,具有周期性和隱蔽性。且環境訴訟一般會涉及水污染、土地污染、大氣污染等化學污染領域的問題,需要專業性檢測,因此需要支出雇傭專業機構、專業人員以及各種設施設備的費用。在影片中我們發現,簡所在的律師事務所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用于水污染的調查取證,除了專業人員鑒定費用外,還需承擔租賃各種大型的專業設備的費用,工程浩大,花銷遠大于一般人身損害賠償中的醫學鑒定。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此類案件的復雜性,使他們只能專注于一個案件,導致律所的入不敷出,只能依靠貸款繼續維持,到最后即使辭退清潔服務人員,不斷壓縮各項開支,仍然難以承受巨大的資金壓力。
其次,案件復雜程度高,環境訴訟一般持續的時間漫長。不僅因為調查取證困難,過分倚重鑒定結論,加大了環境訴訟的經濟成本支出,也造成了非常長的審理期限。[1]還因為牽涉人員廣泛,特別是原告,一起環境污染事件往往影響的受害群體范圍廣泛,并且產生污染的企業牽涉的利益廣泛。而這種對抗往往是不平等的,相對于污染企業或者受地方保護的高污染企業而言,受害方屬于弱勢群體,一方面受害方的能力弱,另一方面受到各種干預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僅僅依靠受害方肯定是難以對抗的。這也是影片一開始說沃本案是一個沒有人愿意接手的案件的原因。
總體而言,環境訴訟案件存在復雜性、長期性、隱蔽性。而司法公正是講究效率的,遲來的正義非正義,環境污染事件持續的時間越長,可能帶來的不可逆轉的影響更大,同時也很少有組織或者個人能夠承受這種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3 實現環境訴訟中的司法正義的思考
正如上文所述,由于沒有良好的司法制度保障,傳統的環境訴訟暴露出很多的問題。如果任由這種情形的發展,環境訴訟中的司法正義將難以實現。美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并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法律制度。這使得美國的環境公益訴訟發揮出了其效用。正如這部影片的結尾,通過簡律師取得的關鍵性證據,由美國的環境保護局起訴了造成污染的美國兩大公司,才得到了令人欣慰的結果。這其實就體現的是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重要性。環境公益訴訟,是指公民、社會組織、國家機關為維護環境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據法律規定向法院提起環境訴訟的制度。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不一定是利害關系人,只要符合法律的規定,就可以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提起訴訟。在我國實踐中,能夠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包括人民檢察院、環境與資源保護部門、社會公益組織以及公民個人。通過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相對公民個人以及受害群體而言,更具有一定的優勢,公民個人可以通過舉報的方式,向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傳遞有效的環境污染信息。當然,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只是這一制度的一部分,環境訴訟公益制度同樣需要解決如何合理配置舉證責任、訴訟費用,完善激勵規則、減少行政權對環境公益訴訟的影響等。盡管現在國家對環境保護高度重視,包括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中多方合力持續推動,我國的環境保護已經朝著積極向好的態勢發展,但環境訴訟的壓力仍然很明顯。如一些地方仍然有經濟發展至上的慣性思維,在一些地方明里暗里仍然有重經濟輕環保的現象。一些行政部門不履行監管職責,行政不作為、懶政的情況時有發生,一些企業打擦邊球的現象時隱時現,根據檢查情況的松緊來調整行為的策略。環境公益訴訟制度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環境公益訴訟的涵蓋范圍要繼續加大,在實體、程序上需要保護弱者,使其運行程序規范、便捷,才能進一步使其在司法層面發揮作用,使原被告雙方能夠真正公平公正地參與訴訟。總結環境公益訴訟中歸納出的生態修復、賠償的經驗,使其進一步制度化、法治化。在完善的環境公益司法制度保障下,才能用司法審判懲罰環境污染行為,用司法公正堵住制度漏洞,通過追責機制整治政府懶政、運動執法的現象。相關部門應當建立正確的行政引導制度,尤其是環境公益訴訟獎懲制度,完善環境公益訴訟舉證責任制度,完善環境損害責任的承擔方式,建立公平的環境公益訴訟費用負擔制度,建立系統的資金保障制度,如專門的訴訟公益資金。[2]總而言之,由于環境訴訟的特殊性,需要在司法制度設計上合理配置原被告的責任,使得勢力懸殊的雙方能夠較為平等地、公平地進行對抗,這是實現環境訴訟中司法公正的重點以及困難所在。
參考文獻:
[1] 王燦發,馮嘉.我國環境訴訟的困境與出路[J].環境保護,2016(15):11-14.
[2] 馬騰.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完善研究——對常州毒地案一審判決的法理思考[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7(4):49-67.
作者簡介:吳佳憶(1996—),女,貴州安順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憲法與行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