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麗玲 程 露 王 錦
1 首都體育學院武術與表演學院,北京 100191;2 首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北京 100191
舞龍舞獅運動是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新年節慶的活動項目。在幼兒中開展龍獅特色活動可以增強身體健康,培養團隊意識,最重要的是可以在孩子們的心中種下親近文化、喜愛文化的種子,打好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色,增強民族認同。但是目前舞龍舞獅運動趨向競技化,練習動作難度過高,造成被動觀望的現狀。本研究結合3-6周歲幼兒的認知和生理特點,將龍獅運動高難度的動作簡化,以視、聽、觸等多感官項目體驗的方式,通過幼兒主體參與制作龍獅道具、描繪龍獅形象、展示龍獅表演、聆聽龍獅鼓樂、欣賞龍獅表演等多種具有娛樂性和教育性的特色活動,探索增強幼兒的認知感和認同感以及培育民族精神的相關效果。
在字面的意思理解,“特色”一詞包括“獨特”和“出色”兩層含義。按照《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是指事物表現具有的獨特的色彩、風格等。古人曰:“事物之獨特勝處曰特色”。“活動”一詞在辭海中的定義是:為達到某種目的而采取的行動。“特色活動”的首要特征就是獨特性,其本質在于“獨特”。“優質”指事物的某些方面優于其他方面,且優于其他同類事物同一方面的品質,重在體現與其他活動的不同之處吸引人有著獨特的好處。也就是某事物呈現與眾不同而且特別優異之處可稱之為具有特色。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推進體育活動”[1],從而將體育的外延由運動擴大為活動的范疇。以十九大精神加快推進強國建設使得體育不僅僅是一種身體運動,還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教育手段、一種精神載體,體育活動是培養健康體魄、塑造健全人格、促進人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
袁晗(2014)在《幼兒園特色活動環境創設的策略》中提到,幼兒園的特色活動是指以幼兒園為凸顯優勢,表現出獨特的色彩、風格,在結合本園的優勢資源、家長需求、幼兒經驗等基礎上,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某個方案的過程,可以以一次活動完成,也可以以一系列活動完成。它是幼兒園展現自己“優勢”“獨特”的重要渠道,也是幼兒園日常活動的補充和豐富。[2]相對于幼兒園的常規性活動而言,特色活動在內容、環境創設、開展方式等方面都是顯著不同的,大多是在某一地域風俗、傳統或者周邊社區文化的影響下形成并開展起來的。
“幼兒教育指導綱要”的理念是體現“以幼兒發展為本”,提出可以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達到一定的要求,增加一定的能力,學會一定的技能,促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都能得到發展。《綱要》指出:“體育游戲活動最符合幼兒的身心特點,是促使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根本。”[3]
鑒于以上理念,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將活動游戲化。從傳統舞龍舞獅運動的特點入手,以體驗式、游戲化的形式組織舞龍舞獅體育游戲活動,并將此作為幼兒的特色活動,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幼兒舞龍舞獅特色活動是指為達到促進3-6周歲幼兒身心健康、傳承中華龍獅文化的目的,而采取的以凸顯舞龍舞獅運動形式與內涵特征的一系列行動。幼兒舞龍舞獅特色活動以舞龍舞獅特色活動為載體,以3-6周歲幼兒為活動主體,努力營造有利于幼兒健康成長的豐富的舞龍舞獅相關生活環境,引導幼兒在實踐中健康成長。可相繼開展制作龍獅道具、描繪龍獅形象、展示龍獅表演、聆聽龍獅鼓樂、欣賞龍獅表演等主題活動,通過特色活動的開展,培養了幼兒的民族精神、集體主義和團結協作的思想品質,并進一步傳播舞龍舞獅運動,發揚舞龍舞獅文化。

圖1 幼兒欣賞舞龍舞獅
龍獅運動在兩千多年的嬗變、發展過程中,由一般的民間自發表演活動,演繹成為一種集喜慶、娛樂、競技、健身、教育等多功能一體的文化體育活動。通過首都體育學院舞龍舞獅代表隊高水平的舞獅與舞龍展演,通過觀察發現孩子們一看到舞龍和舞獅形象,馬上就表現出了很大的熱情,顯得躍躍欲試。每當驚險的難度動作出現時,孩子們頓時歡呼雀躍起來,發出“哇”的聲音。當進行舞獅互動時,許多孩子會積極主動地打招呼,主動上前撫摸。小班幼兒中也有個別往后躲閃的現象出現,能感覺到有些許害怕。通過現場觀察,明顯感覺到幼兒更加偏愛舞龍表演,在整個過程中孩子們目不轉睛并流露出笑容。
舞龍舞獅活動中音樂的運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了音樂的帶動幼兒就能跟著音樂的變化自如地進行舞龍、抖龍、組圖造型等活動,避免枯燥、單調和失去活力、趣味的現象。一般情況下,舞龍舞獅多采用傳統的鑼鼓镲等打擊樂,也有民俗特色配樂如《中國龍》《金蛇狂舞》《喜洋洋》《鳳舞龍飛》和《醒獅》等典型龍獅音樂。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俗音樂,與舞龍舞獅出現的節慶場景和喜慶氛圍比較貼切,樂曲容易感染聽眾,使大家感受并沉浸在快樂的氣氛中,以增強幼兒進行活動的愿望,同時更能從聽覺中感受舞龍舞獅活動。

圖2 幼兒剪貼畫展示

圖3 幼兒舞龍繪畫圖
繪畫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同時也可以鍛煉孩子們的想象力與操作能力,使兒童身心全面發展,是培養兒童創造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鼓勵孩子們繪畫,促進創造能力的發展,可讓幼兒在多種形式的合作中進行互補、互相促進。通過繪畫作品的呈現可以反映出幼兒對舞龍舞獅的認知情況。如在繪畫舞龍舞獅時,有的幼兒畫的多個人持龍的形象,有的幼兒畫的是單人持龍的形象。這是他們對于舞龍中合作的不同認知反映。有的幼兒能清晰地畫出一條完整的龍以表現龍的整體性,也有的幼兒呈現的是每一節龍身分離的斷身龍的形象。這樣的區別表明在進行舞龍展演的時候器材道具的不同對幼兒畫作的影響。可見,繪制舞龍舞獅繪畫作品的活動可以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也可以提升幼兒對舞龍舞獅的認知,同時反作用于對舞龍舞獅操作技能的提升,從而促進幼兒腦、眼、手的協調發展,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道具制作是幼兒園教學中經常采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它是教師有效地傳遞信息、促使幼兒與教師相互作用,以及發揮幼兒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重要因素。道具制作是幼兒非常喜歡的一項活動,同時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培養幼兒動手、動腦的能力和啟發幼兒創造型思維。[4]舞龍舞獅道具制作首先要選擇和利用一定的工具和材料。其中,工具使用方面,增強幼兒對剪刀、毛筆、刷子、雙面膠等工具的使用能力,使幼兒掌握各種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在材料選擇方面,幼兒經過觀察、發現、匹配和選擇等環節,采用奶盒子、綢布、鐵絲、貼紙和畫筆等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材料做出簡易的、符合他們審美,并符合龍獅基本形象的龍具與獅具。在創造性的改造中,不僅生成了適合幼兒身心特點的形象輕便的器材,鍛煉了學生操作技能和審美能力,還節省了制作舞龍道具的成本和支出,一舉多得。

圖4 幼兒自制龍頭道具
幼兒舞龍舞獅特色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引入舞龍操的展演,使幼兒通過親身參與提高對龍獅活動的喜愛程度。為更好地將舞龍舞獅活動適合于幼兒年齡層,首先需要結合幼兒身心特點創編舞龍舞獅操。主要做法是把復雜的舞龍舞獅動作改造成四個八拍的節奏律動操舞動作。通過舞龍舞獅基本的獅行步、游龍、單側起伏等一些具有專業性的動作進行簡化,抽取繞場跑、原地跳、蹲起等基本動作,更加適合幼兒練習。通過舞龍舞獅操將舞龍舞獅運動進行動作簡化,配合上孩子們自制的道具,展示出幼兒特點和舞龍舞獅活動的基本特點。在表演過程中,幼兒的身體表達和語言表達都得到鍛煉,通過體驗舞龍舞獅項目,建立起龍獅運動的具身認知,建立了項目和文化的天然親近感,并且直接體會到舞龍運動團隊協作的內在含義,學會交流,學會合作。這樣的表演使每一個幼兒都親身主動參與,不再是被動地觀看或者聆聽,因此更能激發幼兒們的練習興趣,提高了對龍獅項目的認知與認同。

圖5 幼兒進行舞龍展演
認知的前提是了解認識與之相關的事物。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逐步的形成認同感。對幼兒進行民族文化的認知教育,有助于發展幼兒的民族知識認知的萌芽。[5]在問卷的調查中可以發現:大部分孩子已經提前認識了龍的形象,從而,舞龍舞獅不陌生;但也有11%的孩子對龍獅形象了解很少,出現對其形象的認知空白。孩子們對舞龍舞獅的理解基本上是通過龍的神話傳說來實現的,超過6成的幼兒都指出不同程度地聽說過龍的傳說。在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有53%的幼兒非常認同自己是龍的傳人這一說法。調查數據顯示,95%的孩子對于舞龍舞獅的認知和認同感是十分強烈,也有5%的人不認同自己是龍的傳人。因此在進行舞龍舞獅特色活動中一方面是對這項運動相關知識的傳授,比如:舞龍的人數、舞龍舞獅的外在形狀、舞龍舞獅的運動方式等外部知識的認知,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通過舞龍舞獅特色活動建立舞龍舞獅運動的內在認知與認同。[6]綜上可知,通過進行舞龍舞獅特色活動是可以提高幼兒的認知和認同感。

圖6 幼兒對龍的傳說認知情況

圖7 幼兒對龍的傳人認同情況
通過數據表明:幼兒參與最多的三種舞龍舞獅特色活動形式分別為觀看舞龍表演、制作舞龍道具和參與舞龍游戲。以后依次為:繪畫舞龍繪畫作品,了解舞龍傳說和故事,閱讀舞龍繪畫和繪本以及欣賞舞龍音樂。因為舞龍舞獅繪本較少,而舞龍舞獅的音樂在表演之外也較少專門組織欣賞,所以,在參與舞龍舞獅活動中這兩項人數較少,而其他幾項活動較少受到外部條件限制,因此參與度都比較高。

圖9 舞龍特色活動參與示意圖

圖10 開展舞龍活動的收獲統計圖
在參與活動的基礎上,幼兒及其家長都表現出極大的獲得感。他們認為舞龍舞獅特色活動能使他們收獲到弘揚傳統文化、增強幼兒體質健康水平、增加活動趣味性,同時培養了幼兒動手能力、發散性思維與想象力。在參與舞龍舞獅特色活動的過程中,使幼兒作為教育的主體得到充分地、自由地發展。這種有益的反饋進一步鼓勵他們更加愉快地投入到活動中,如此往復形成相互促進的閉環。
舞龍舞獅運動可以增強幼兒與同伴、家人、老師的關系。舞龍舞獅運動本身是一種團隊合作的運動。在數據顯示中有100%的人都是認同舞龍舞獅運動可以增強孩子們的團隊協作能力的,這是其他運動所不能實現的。通過伙伴之間的相互配合,可以更好地展現龍和獅子的形態。而舞龍舞獅運動是揮灑個性與顧全大局的統一。無論是舞龍舞獅活動中的何種表演形式,各個人員位置和作用分工明確,龍頭、龍珠、龍身、龍尾、獅頭、獅尾都是各司其職,盡其所能地揮灑個性。與此同時他們又必須融合一起,首尾呼,各部位配合默契。各部位在揮灑個性的同時必須顧全大局,隨“龍頭”舞動和應變,唯有如此,才能組成完美的整體,才能舞出“龍騰獅躍”的神韻。[7]在活動過程中讓孩子們表演舞龍或舞獅都能增加團隊協作能力。
為了加深人們對舞龍舞獅運動的認識與了解,發揚龍獅作為國族形象的民族精神,需要讓更多人了解舞龍舞獅特色活動,從而推動舞龍舞獅運動的發展。通過在幼兒園組織開展舞龍舞獅特色活動,擴充了傳播手段,可以使幼兒本人之外的其整個家庭去關注這項運動。例如在訪談中許多幼兒說到,他們在家庭聚會中進行表演,這很好地促進舞龍舞獅特色活動開展。在活動結束后有將近85%的幼兒都和父母家人提及他們參加的舞龍舞獅活動。由幼兒自己一人了解該活動,演變成父母兩人甚至其他家庭成員的多人了解和參與。可見通過這項特色活動可以向更多人傳播舞龍舞獅運動,從而進行文化傳承。
通過舞龍舞獅特色活動的開設,依托學校教育實現對舞龍舞獅運動和舞龍舞獅文化的有效傳播與傳承。面對舞龍舞獅運動的獨特性,只有在真正了解其文化涵和文化特征的基礎上,在傳統中求發展,在發展中突出傳統,并充分利用各種活動方式和便利傳播條件,采用多樣化的傳播途徑,走上規范化的傳播道路,才能夠使其得到有效的傳播和更好的發展。[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