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樂
山西工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所謂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強調了體育課程中的運動密度和強度,重點把控課程中的學生心率變化,對課程結構部分的時間做了明確的規定,即體能與技能學習相結合不得少于70分鐘,明確了在學習技術技能的同時,要加強學生體育素養的培養,可以采用游戲或比賽的教學手段進行課程教學的豐富,教會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如何更好地應對游戲或比賽中的勝負,明確體育項目的魅力,大學生在選擇體育課程項目中又具有很強的自由隨性特點,喜愛程度會成為首要參考目標之一,這也為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應用提供了便利條件。
高校體育課程的實施指導思想發展學生身體素質為主要目標,提升學生學習運動技能能力和體育素養方面的能力提升是終極目標為指導思想,課程宗旨在于培養什么樣的人,即學會所學技能進行體育鍛煉和練習的學生,怎么樣培養人,即要結合學生和教學環境的實際狀況進行教學,采用哪個科學合理的方式手段進行實施。結合現今社會發展需要,提高學生競爭意識,提倡學生具有團隊協作意識和能力,已經是新時代體育課程的主導思想,不再局限于學會個人運動技能,而是要求學生對運動項目以及集體項目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和接觸。
對山西工商學院公共體育課中的實踐操作進行改革,從教學計劃、具體課程內容、實施方法即教學過程措施、課程負荷量安排、學生課前課后鍛煉行為、學生體育成績考核評價指標等方面,制定了相適應的具體指標進行操作實施,從不同角度獲取學生運動能力、學生身體運動素質相關指標是否提高、大學生體育素養能力的培養是否產生良性的積極作用等方面進行信息收集,并進行統計分析。
實驗前后對比得出: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在原有課程模式的基礎上進行了內容的豐富,學生選擇性更大,學習內容更加趨于結合項目特色進行授課,學生可以得到更多的相關知識以及技術技能方面的培養;健康體育課程實施在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將學生選課時的首選項目作為課程模式改革主要項目進行實施,田徑內容走、跑、跳類的相關內容主要以嵌入式教學形式出現,嵌入基本田徑的知識同時,會加強學生身體素質練習(例如:核心力量類練習、上肢力量類練習、上肢支撐類練習、耐力類練習等)健身方法等內容的教學;各項目課程為主進行課程授課,不會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有嚴格的時間把控和分配要求,學習技能的同時也會更注重協作戰術的培養學習,尤其是項目競賽特點以及裁判方面的學習,加上重新組班的形式對學生學習積極性也是一種刺激。
從教學組織活動形式實驗對比分析可以得出: (1)健美操課程將學生進行分組并固定組合搭檔,進行小組PK練習,進行球類隔網對抗項目排球、乒乓球墊球個數的比賽等,非隔網類項目可以采用小組累計個數形式進行PK。(2)課堂教學環節結構銜接緊湊,準備部分的體能練習,教學過程中的練習,組織中的實踐比賽相結合,保證了體育課運動密度達到75%左右。
在課程實施過程措施也就是教師的組織能力以及教學能力的體現,以及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效果展現的過程。(1)體育課中會出現學生學習倦怠的現象,如何應對學生對學習內容不積極的問題就成為了體育課程中應該注意的方面,該課程模式一定程度上課程負荷量要明確的要求,教師要把控整個教學過程實施的密度,采用積極并能夠直觀刺激到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式即比賽,這就要求在課程設計中要加大裁判知識的講解比重。(2)在體育新學期內容授課中,會更多的將教學重點放到技術技能學習過程中,因此運動負荷相對較低,可適當增加20分鐘體能練習為主的游戲環節,以提升整堂課的運動負荷。
體能練習指標中涉及了包括耐力、上肢力量、核心力量、腿部力量、腰腹部力量、柔韌等方面的身體素質練習方式,較實驗前的課程體能模式,內容上進行了豐富,負荷量上進行了增大,學生學習動作內容上更有選擇性。另外,充分利用科技時代的資源優勢,運用手機APP對學生課后體育鍛煉進行實時監控,并計入成績的形式,對學生來說既是一種強制,也是一種對自身鍛煉行為習慣的挑戰。
學生成績構成主要有專項技術和身體素質方面組成,學生身體素質方面采用國際體質測試評價標準為參考進行評定,依據考核標準采用百分制來計算,體育課程中的成績采用滿分20分進行計算,包括耐力項目和1000米、1500米,上肢力量項目吊杠和云梯,各占10分。實驗前后對比可以看出,學生800米、1000米成績實驗前后有明顯提升,而立定跳遠成績沒有變化。通過調查發現,耐力項目成績提高與學生平時課后參與校園“運動世界”APP有明顯的關系,學生每天堅持3公里的跑步起了明顯的作用;立定跳遠沒有明顯變化與課程設計中的跳類負荷量占比不大稍有關系;體育課程成績均分對比中發現,2018級、2019級學生實驗前后成績稍有變化,與體育課程中“運動世界”APP有直接的關系,90%以上的學生會完成120公里的跑步。
從開設的專業課程內容上來看,教師所具備開課能力的專項課程內容較為多,但仍存在項目偏重于個人項目較多。教師既是課程主推者,也是課程主導者,教師語言行為的轉變對課程有積極的作用,采用鼓勵式的語言激勵,相互學習的交流方式,都有助于課堂氣氛活躍。
合理安排授課時段的時間分配,不能因注入了體能練習,而忽略了整體課堂的主要任務和目標的完成。大學體育課時安排應在每節100分鐘,每周1-2次,課程結構中的具體時間分配,要結合身體素質練習的具體時間進行,但不能占主導地位,這就需要不斷完善課程過程性考核中技能內容的考核,以及教學效果的監控方面。
基于課程模式目標中對學生身體素質及體能方面的提高要求,學生身體素質測試成績是最直觀的反映。核心類力量有大幅提升,耐力類成績有明顯提升,學生參與體育課程中的體能練習參與積極性提高、學生惰性降低、情緒有所高漲等各方面都是課程改革有效的重要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