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農產品電商成功的故事很多。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電商作用更加凸顯,例如有這樣題目的報道:電商為滯銷農產品插上翅膀。但也有專家報告說農產品電商面臨一大堆問題,并且列出了2019年農產品電商關閉一覽表。
農產品電商,成有成的規律,敗有敗的道理,成敗之別就在于這些規律和道理。在本質上,農產品電商無非是利用互聯網技術銷售農產品,同傳統的銷售方式比較,農產品電商有更多的便利和可能,但并不能超越農產品營銷的基本規律。
從生產者的角度看,農產品電商最有用的功能是信息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信息量大,圖文并茂,有的還有視頻。對于生產者來說,傳播產品信息就是尋找消費市場。很多農產品的生產季節性強,又或者產地偏僻,不是沒有市場需要,而是消費者不知道。網上曾經報道過一個案例:一個飼養天鵝的農戶,在上海轉了兩個星期,到處找餐館,也沒有賣出去幾只,后來,通過微信,幾天就賣出了幾千只。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農產品電商的有用之處除了更容易地獲取產品信息之外,還有兩個好處:一是便利,動幾下手指,產品就可以送到家。對于上班族來說,特別是年輕的白領,非常需要這種便利,哪怕是支付更高的價格。二是可追溯,通過網絡與生產者直接對接,消費者對產品質量和安全,更放心。哪怕是第一次購買,也可以看到別人的點評,有所參照。
不過,盡管農產品電商有這些優勢,但也不是所有的農產品都能插上電商的翅膀。關鍵看產品,對于一些農產品來說,電商是翅膀,有大幫助;對于另一些產品來說,電商這雙翅膀,用處并不大。
農產品的品類眾多,如何判斷哪些產品適合于發展電商,哪些不適合呢?其間的影響因素可能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可運輸性。即凡是可運輸性強的農產品,都適合于利用電商平臺,反之,則不適合。
農產品的可運輸性,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運輸成本,二是運輸質量損失。這兩點影響到產品消費價格和質量,而價格和質量,最終決定了消費者的購買行為。
運輸成本很重要。農產品電商平臺的運輸方式與傳統農產品營銷渠道不同。電商平臺銷售農產品,通常是F2F(Farm to Family,農場到家庭),點對點,小包裝+快遞。而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方式是集散式的,從農民那里收購,集成批量,運到消費地,分銷給零售商,最后賣給廣大消費者。電商的運輸成本(含包裝和快遞等)的高低,重要的不是絕對值,而是同傳統方式比較,高不高,高多少。如果電商平臺運輸成本明顯更高,就沒有競爭優勢。
在運輸過程中,農產品質量有降低的風險,包括物理性損傷和生物化學性降質。運輸工具類別、運輸時間長短、保鮮措施等都直接影響產品質量變化,輕則降級降價,重則腐壞變質,完全失去食用價值。如果所得非所購,消費者就會不滿意。而淘寶等電商平臺有明確規定,水產肉類、新鮮蔬果等不能退貨。因此,運輸過程中的質量變異問題,經常是農產品電商的關鍵命門所在。
就運輸過程中的變異性而言,不同農產品有顯著不同。粗略地說,農產品深加工產品,如酒類、醬油、醋、肉食加工品、速食食品等,耐儲存性強,不需要冷鏈,運輸中不會有質量變異,品牌產品的質量穩定性也好,因此,是適于電商交易的。農產品初加工產品(農產品內在成分不改變)中,不需要冷藏的,如大米、面粉、油等,可運輸性也較好,類似于深加工產品。
比較復雜的是初級農產品,農產品電商的陷阱,大都是在這里。初級農產品,例如水果、蔬菜、魚蝦蟹等,可運輸性總體較差,運輸的成本較高,無論是按照重量計算還是按照價值計算;對運輸條件的要求高,水產還需要全程冷鏈,包裝裝卸都更復雜;并且更容易受損,包括物理損傷和生物化學損傷;貨架期很短,通常按天計算等。如果是F2F方式,則運輸費用較高,只有那些很稀缺、替代性低而又很受歡迎的產品,才可能以高價盈利,例如某些高檔水果和水產品。而像西瓜、葉菜這樣的普通產品,就難以利用網絡進行大眾化銷售。
另一類農產品電商,不是F2F類型的,而是專門的電商企業。其特點是消費者線上預定支付,商家同城線下配送。生鮮產品是消費者日常購買最多的商品,尤其是蔬菜水果,通常兩三天就要購買一次,因此,很多電商投資者都很看好生鮮食品的電商經營。可惜,前述破產關閉的電商,大都是這一類的。這類電商最大的問題是,同緊鄰消費者的實體生鮮店比較,并沒有成本價格優勢,也難以像實體生鮮小店那樣,建立起消費者的忠誠度。
在一定的銷售半徑內,消費者的購買容量大體固定,新出現的電商想要實現盈利生存,需要從現存的實體店中奪走大量的消費者,而這一點是很難的,因為現存的實體店通常都是大浪淘沙,經過了激烈的同行競爭所留存下來的強者。電商產品品種有限,價格又高,唯一優勢就是送貨上門。愿意花高價享受便利的消費者畢竟是很少數,大部分普通消費者還是愿意到附近的生鮮小店,買到品類、價格和質量都稱心如意的產品。
專家視點
中國農產品發展電商空間巨大
國家鼓勵有機農產品發展電商
近日,農業農村部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印發的《2020年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工作要點》中提出,要著力提升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水平,不斷推動有機農產品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
同時,鼓勵支持生產企業和專業經銷商開展形式多樣的產品營銷,開設一批實體營銷網點,打造一批電子商務平臺,培育一批專業經銷隊伍,線上線下同發力,共同搞活“兩品一標”市場流通,保障有效供給。
大數據農業有利于提高農作物的生產量
大數據技術可以將傳統農業升級為精密農業。科學家通過收集整理大量數據,再使用人工智能對其進行分析,最后得出“量身定制”的算法向農民提供準確建議。例如,確切的播種時間、灌溉頻率、肥料需求、適宜作物等信息。
在大數據技術支持下,農民可以使用相應程序,通過計算機或手機跟蹤田中作物的實時生長情況,提前做出種植計劃,提高產量和收益。
我國農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偏弱
報告指出,我國農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偏弱。受農業機械化程度偏低和人工成本較快上漲等因素疊加影響,農業生產成本較快攀升,降低了我國農業的價格競爭力。
據統計,在我國農產品的生產成本構成中,人工成本占比超過40%,遠高于發達國家10%左右的水平。在農業生產成本“地板”和市場價格“天花板”的雙重擠壓下,農業生產的利潤不斷收窄,降低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進一步降低了農業的競爭力。
疫情倒逼生鮮電商完善與提高服務
疫情過后,生鮮電商線下實體、線上生鮮會有明顯回落分化,需投入持續有效運營將獲客轉化為線上黏性、高頻用戶。此外,產業鏈長、供應鏈倉儲履約成本高、前后端協同困難和不足等問題,考驗電商平臺運營能力,倒逼生鮮電商完善和提高服務。需求促使生鮮渠道加速變革,服務進一步規范,催生新的產業鏈和模式,平臺需不斷審視商業模式并結合市場做出積極調整,全產業鏈配置和全渠道資源深耕。
農業經理人將達到150萬人
目前,國家重點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將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農業經理人在其中起到了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的引領作用。《農業經理人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顯示,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將以年增幅10%以上的速度發展,預計未來五年我國對農業經理人的需求總量將達到15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