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菲
(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工程設計中心,山西太原 030001)
水是生命之源,人類自古依水而居,沿水筑城,河流與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有著緊密的關聯。城市河道是城市重要的景觀資源,也是周邊居民休閑游憩的理想空間,然而城市的快速發展往往造成河道的污染加劇、生態系統脆弱、河道建設形式單一,因此城市河道的景觀改造具有很重要的社會意義。
河道與城市在互相推動中發展,根據其主要功能不同,大致將城市河道分為行洪功能為主、供水功能為主和航運功能為主三大類。北方的行洪河道往往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枯水期徑流量極小,洪水期水量豐厚。此類河道往往以水利功能為主導進行建設,造成景觀單一,生態薄弱的現象。
靈石縣位于山西省中部,晉中市西南端,北與介休市、孝義市相鄰;南與霍州市、汾西縣接壤;西與交口縣交界;東與沁源縣相望。靜升河是貫穿縣城東西的重要生態景觀廊道,是連接古鎮大院旅游區與汾河生態景觀軸的重要紐帶。本項目位于靈石縣縣城,屬于靜升河下游河道,起止范圍為北王中橋以東約500m 處至入汾口段,河道穿越縣城老城區,河道沿線兩側用地以居住為主,靠近北王中橋附近有少量工業用地。項目的建設對于改善靜升河乃至汾河流域生態環境、完善城市綠地系統格局、提高靈石縣城市品位起著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靜升河城區段按照20 年一遇的防洪標準開展一系列的治理工作。通過拆遷改造、填高地基,靜升河兩岸全部堤壩連接,兩岸河谷修筑護岸壩,通過河岸筑壩,上游控制水土,實現對洪水災害的防控和治理。靜升河城區段共筑壩5010m,其中河北岸筑石壩3360m,河南岸筑混凝土壩550m,石壩1100m。為改善河道景觀,現狀水頭橋東側已建成蓋板廣場1 處,供兩岸居民休閑活動。
河道在育人橋西沉砂池處進行筑壩截流,進行蓄水工程,并在岸底修建防滲硬化措施,該治理段長約1.5km,水面較寬,河道內有3 個鋼壩閘、6 個攔水壩、6 個跌水、1 個消力池和2 個沉砂池,以硬質景觀為主;育人橋東側河底未硬化,以自然河床為主,長度約3.1km,水面較窄,河道內淤泥、雜草較多,還存在少量生活垃圾,影響下游水質,環境品質較低。
2.2.1 河道防洪
靜升河屬于以行洪功能為主的河道,一般此類河道的修建在水利、市政方面都有較為具體的設計要求。河道在枯水期水位一般較低,而在洪水期則水位較高,洪水期的水位、流量等指標應經水利計算滿足相關防洪泄洪要求,并有嚴格的等級限制,保證城市的行洪安全。
行洪河道在城市整體風貌中承載著其獨特的景觀價值,這與水利工程上的種種限制條件產生一定矛盾。行洪河道需要保證一定的徑流量和水面率,常常采用簡單的硬化、渠化等方式對河道橫斷面進行統一化設計,最終導致河道缺乏景觀性和生態性,因此對城市渠化河道進行景觀改造,使其在滿足行洪泄洪功能的同時具有生態性和景觀性,具有重大意義。
2.2.2 環境保護
因現狀靜升河兩側污水水質污染物濃度較低,達不到進入生活污水處理廠的標準,因此河道內常年有污水排放,導致水質較差,不僅無法滿足景觀用水要求,甚至對周邊環境產生如臭味、滋生蚊蟲等不良影響。
2.2.3 公共空間
在城市的快速發展和地形限制雙重約束下,靈石縣城內極度缺乏大型公共活動空間,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下,公共活動空間的需求和河道本身的行洪功能之間也存在一定矛盾。
2.3.1 防洪計算
本工程為渠化河道的景觀改造工程,在設計的不同階段,都貫穿了對行洪功能的考慮。首先在現狀調研階段,對靜升河水文站進行資料收集,對近幾十年的水位、流速及洪峰流量等水文數據進行盡可能全面的摸底;在方案設計階段,避免運用較為高大的構筑物、喬灌木以及其他可能造成阻水的元素,盡可能減少對河道橫斷面的干預;在施工圖完成后,請水利設計相關人員介入,對景觀改造施工圖進行全面詳細的過水流量驗算。整個工程也得到當地政府和水利部門的審查通過。
2.3.2 水質凈化
為了改善現狀河道內的水質情況,從管理和工程兩方面開展工作。首先關閉所有可排入河道的污水排放口,從源頭上切斷;工程方面引入微生態濾床水體生態凈化系統,建設以景觀為載體的水生態基礎設施。
在河道上游設置攔水壩進行蓄水,污水排入蓄水池,隔離大顆粒懸浮物,保證純粹的生活污水進入微生物脫氮池。水體在微生物脫氮池內完成脫氮后,進入MBBR 池去除水中的BOD 和COD;再由潛水泵定時輸送定量污水至微生態濾床進行凈化處理,濾床表面無積水無異味。處理后的水質可滿足直接排入自然河道。
微生態濾床所采用的水生、沼生與濕生植物(如美人蕉、鳶尾、蘆葦、黃菖蒲、水蔥、傘葉花等)本身就是水生花卉,具有良好的景觀效果與美化環境效果。通過進、出水位置和流量的調控實現水力循環,由此達到滯留型城市景觀河道的水質凈化與生態修復效果。
2.3.3 休閑廣場
為解決用地緊張和公共空間需求之間的矛盾,本項目提出兩個層面的解決方案。北方的河流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因此首先在河道內設置一部分休閑功能,在枯水期或河水流量較小的時候開放供游人使用,一方面充分利用到設施的親水性;另一方面也豐富了枯水期河道單調的景觀。
另外在河道上設計三處休閑廣場(新建兩處、改造一處),三處廣場總面積約15000m2,極大地增加了周邊居民的公共活動空間,高度注重民生發展和人文關懷,有效緩解城市快速發展帶來的社會壓力和精神焦慮。
在“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相容的生態城市”的指導思想下,打造自然與人文交相輝映的極具現代活力的城市客廳。
3.1.1 空間——縣城的活力紐帶
串聯聯測城市功能,打造與時俱進的活力空間,適合成為市民生活的新熱點,城市展示的新窗口。
3.1.2 生態——縣城的生態廊道
以靜升河景觀通廊為脊梁,城市道路及公園廣場等開放空間為廊道的生態格局;河流串聯城市節點。
3.1.3 文化——縣城的文化記憶
文化植入,全面提升河道價值,形成極具吸引力的城市休閑生活區。
靜升河城區段綠地景觀工程規劃結構為“一軸、三區、多點”布局結構。
“一軸”:城市休閑濱水景觀軸。
“三區”:靜升河城區段由西至東規劃的三大功能區,即都市活力段、濱水休閑段和自然生態段。
都市活力段:即現狀蓄水區,范圍為育人橋西側至入汾口段,規劃長度1.6km,用地面積6.4hm2。規劃保留現狀河道兩側壩體及河底硬化,結合水位線變化設置多級平臺,增加噴泉、跌水等水景設施,將城市功能與市民生活進行契合,滿足各種人群的需要,營造動靜有序、活力開放的濱河氛圍。
濱水休閑段:范圍為育人橋至啟明橋,規劃長度1.0km,用地面積4.0hm2,本段保留自然生態河道斷面,在景觀設計要素上以直線為主,結合水位線設置高低兩處棧橋,可以讓人全方位觀看濕地景觀,同時也豐富人們戶外休閑體驗。
自然生態段:范圍為啟明橋至北王中橋,規劃長度1.4km,用地面積公頃5.6hm2,本段保留自然生態河道斷面,在上游設置微生態濾床,對靜升河水體進行凈化,在下游加入生態濕地的構造元素和水生植物,構造原生態的自然景觀。

圖1 自然段改造效果
“多點”:利用河道寬度較寬處以及結合各座橋梁設計多處景觀節點。以啟明廣場為例,啟明廣場位于新建橋與啟明橋之間,是一座跨河建設的休閑廣場。廣場建在現狀自然式河灘上,以曲線形式構圖,以立體花壇為中心形成中心廣場,兩側以不同鋪裝劃分三個小空間,結合坐凳、綠籬、花池的那個景觀元素,打造簡潔而不失活力的休閑廣場,面向啟明城,為周邊居民提供充足的活動空間。
城市行洪河道的景觀改造是一個多專業跨領域的改造項目,涉及景觀、結構、水利、橋梁、亮化等多學科的直接交叉配合,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應始終把藝術性和科學性相結合,才能最大限度保證其合理性和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