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線上教學是教育現代化全面推進的一個重要表現。教育現代化不單單是技術的現代化,更是整體系統的重構與優化。線上教學后時代下的教育生態展露出互生的特點,“融—哲學思考融通聯通、場—教育生態整體擴容、活—體制體系多元靈活、自—權力下移自主管理、聯—共育共行助力發展、智—人工智能大有可為、互—導引自主互生發展、新—立體研究迅速更迭、庫—智庫建設共享共生、效—教育效益多元關注”是其主要特征。
關鍵詞:互生教育生態;基礎教育發展;預見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0)27-0005-02
線上教學只是教育現代化全面推進的一個重要表現。現代化服務于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服務于人力資源強國建設基本國策,服務于教育質量與公平基礎民生福祉?,F代化不僅是技術的現代化,而且是整體系統的重構與優化,集中展露出互生的特性。線上線下互相融合,人工智能互相協同,學科生活互相交通,理論實踐互相生成等。線上教學后時代將會是教育史新篇章的新起點,互生(互相生成、融匯整合,動態發展)教育生態是其主要特征,此生態下基礎教育發展展露出以下十個方面的總體轉向。
一、融:哲學思考融通聯通
互生教育生態下,“教育是什么,到底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這樣的人”等系列哲學思考將發生轉向。教育實際上就是一種人成長的潤化,為成長提供好的環境,提供好的資源,主體間相互影響,最終促進人生優化與文化內化的過程。這是一種大教育觀,教育可以說在任何場景下都會發生,教育工作者要做的事便是使這種潤化促進人正向成長。教育永遠都具有主體性與社會性,自然性與精神性等互生的綜合本體屬性,因為教育培養對象的本體屬性也是綜合性的[1]。線上教學后時代,大家更關注人的生活品質,人的幸福歸屬。幸福生活是我們人成長的終極目標,幸福生活的內核是人的生存力、學習力、改造力等的綜合。何以發生,這需要教育過程整體轉向。后時代的教育將立足于人與自然、社會、環境、文化、未來等的有機融合與互促發展;從知識走向素養,從素養走向人力(人成長根基力)[2];基于現在,改造未來;從學科教學走向整體育人,教學轉向教育等。
二、場:教育生態整體擴容
教育現代化最大的特點是教育生態的整體擴容,集中體現在教育場的擴容與提質[3]。“互聯網+教育”成就了教育的“組織整合、內容多樣、資源豐富、交互便捷、場域拓展、時空衍生”等。跨域合作成為可能,地球一體化教育組織的建設正被納入全球化教育新議程。學校與社會教育機構也在分工合作中實現著整合。課程內容也正在更新,豐富的內容讓學生可以按需而學。網絡化時代不僅增加了資源的形式,更擴展了資源的獲取手段,還實現了資源的幾何級數增長。微課、直播課、線下課堂教學將有機整合,并且互相轉化。主體間的交流更加便捷,反饋在大數據、物聯網的幫助下也更加科學便捷?!盁o界”教育場正在形成,學校打破壁壘,走向開放,各教育機構、各網絡平臺、各實踐基地成為新的“學?!?,泛在學習成為時尚。
三、活:體制體系多元靈活
基于教育哲學鏈的整體轉向,教育生態的整體擴容,教育體制將更加多元靈活。如學段可不再按年限,而是以學力且個性申報為主要依據。一方面為天才兒童提供最優質的、最早的、最及時的教育。另一方面也給予其他孩子更多的選擇。如橫向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融通,縱向一學年可以申請在家自學,而通過全國性的統一測試獲取相應的學分,獲得畢業認可和升學機會;各類教育橫向聯通;各種組織有機協同;經費渠道更加多元;學區一體化與城鄉一體化推進;教育形式更加多樣等。
四、自:權力下移自主管理
基于校況的差異,資源擁有的特點,教育整體聯通的實現,必然帶來教育權利的下移。管理的下移,給予學校辦學更多自主權;知識權力下移,教師不再是文化傳播與創造的首席,人人課程廣泛興起,學生也是課程的開發者。隨著專業精深化發展,文化快速迭代,新型社會遭遇(如線上教學突來),生活新技能的快速疊加,課程的開發給予每個人教育的權利,學生也是其中的一員。如學生完成項目學習后的成果也可以作為下次項目學習的教學資源,學生在項目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方法是其他同學快速提升學力的重要資源。網絡為各種公開課學習提供了便利,每個人都可以是課程開發者,也可以是學習者。學習者與課程開發者角色在每一個人身上都有所體現;自主學習與個性學習成為重點研究主題;技術賦能下的元認知反饋成為自主管理的主要方式。
五、聯:共育共行助力發展
隨著教育現代化、智能化推進,教師角色也悄然轉變,將從現在教學者為主的角色拓展到教育教學設計者、資源開發者、學習陪伴者、成長激勵者等角色。教師團隊建設開始走向共同體建設,家長、學生、教師、社區工作人員等將一起來謀劃教育教學,一起開發豐富的學習資源;家、校、社聯結更加緊密;校級各層面合作如火如荼,優質資源從集團走向學區一體化悄然發生;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地區的跨域合作借助于互聯網更加便捷地得以實現。
六、智:人工智能大有可為
教育現代化征程中,線上教學后時代,人工智能限度探索與人機協作教學將成為未來十年的研究熱點;教育各體系智能化進程快速推進,如智能辦公、AI教學、AI評價等;“大數據+教育”為教育決策提供更客觀的數據支撐,教育更趨理性;人類學習機制進一步解密,基于認知科學下的教育質量提升指日可待[4]。
七、互:導引自主互生發展
教育教學活動與過程也將發生重大轉向,集中體現為互生的學習圖景,導引與自主的互生發展,成長過程成為隱性引與顯性學的反復交互,量性變與質性進的互通疊加;互生生態下,教學模式、學習模式聚焦優學旅程;評價上,他評與自評有機結合,更加關注學生自評自省基礎上的自我優化[5]。
八、新:立體研究迅速更迭
新進文化發展,不同學科理論引渡加速;社會加速帶來外在影響因素的更迭,教育研究與時俱進,如線上教學時期線上教學的研究成為新熱點,在短期內便形成了豐碩的成果。研究與實踐也將從過去的時段事件走向共生事件,實踐中蘊含著研究,研究中落實著實踐;研究方式多樣,網絡教研、實踐研究、行動研究等為一線助力。線上教學期間,視頻會議、直播讓網絡教研成為新選擇,線上教學后時代互生教育生態下,事務性通知、結構性的研究都可通過網絡實現泛在教研,方便快捷,節省時間成本[6];成果誕生快,可視可得,分享便捷;教師學習與研究素養成為勝任力源泉。
九、庫:智庫建設共享共生
未來的教育,構建分享、創生的教育資源庫成了每個組織的重要工作;智庫的多處存儲與備份尤為重要;快速地檢索成了新產業;全球一體化教育共享正在建設,教育也將如醫療衛生一樣,是全球的共同生活主題,全球化也需要教育的一體化發展,教育智庫的建設為人們相互交流與互生提供支持。知識產權的保護與收益更需加強,如此才能保護知識創造與分享的熱情,課程也可像云音樂一樣收取費用。
十、效:教育效益多元關注
教育活動的一切出發點與歸宿都是教育效益,這種效益不僅體現在付出與收入的占比關系,而且體現在時限的成長值上,還體現在目標與現實的一致性上。關注教育效益的同時更加關注質量與公平是大家的共識;關注學習質量,關注學生學力的提升,關注人力的提升,關注他們未來適應與改造社會的能力增長;關注兒童全面發展與生活幸福,幸福不僅是目標,還應該成為學習過程中兒童本身應具有的屬性;關注節能環保,怎樣節省時間,節約資源,做到教育與自然、社會的互生發展也是需要關注的焦點;關注教育多元價值的釋放,特別是社會價值的關照;關注未來的改造與優化。
綜上,十大預見集中表現為教育的生態化、多元化、自主化、互生化、智能化、合作化、共享化、效益化、快速化等特征。
[參考文獻]
[1]曾茂林.機體哲學視野中合力生成的教育過程本質[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147- 151.
[2]李方紅,董 順.“人力樹”學校課程體系的構建[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7(6):20-25.
[3]劉曉荷,董小玉,朱詠梅.數字時代教育的圖像轉向與發展探討[J].中國電化教育,2020(3):56-61.
[4]曾育芬,黃甫全,曾文婕.論智能化時代教育科學的超學科范式[J].電化教育研究,2020(1):45-52,68.
[5]李方紅.“互生課程”的提出、結構與實踐[J].教育導刊,2017(6):54-58.
[6]胡小勇,徐歡云.“互聯網+教研”形態研究:內涵、特征與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20(2):10-16,31.
作者簡介:李方紅(1986— ),男,土家族,重慶人,中小學二級教師,碩士,數學教師,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基本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