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落實德育已經成為必然。關注小學語文學科的德育作用,積極利用語文教學向小學生傳遞正能量,有利于教學內容的靈活化以及教學大綱的優化。立德樹人,方能彰顯大語文教育觀點。文章對此進行了具體探索。
關鍵詞:德育;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課外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0)27-0093-02
引言
與其他學科相比,小學語文學科在德育的落實上有著無限的優勢。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外延化與行為化,不僅能夠健全學生的語文學科思維,還能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小學語文教師要發現小學語文教學內容與德育內容之間的契合點,積極配合學校的德育工作。
一、重視教師影響,無聲滲透德育
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行為以及個人日常外在表現,對學生的成長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落實德育,需要教師關注自身行為的重大影響。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起相互尊重與依賴的平等師生關系。
一位合格的小學語文教師要全面了解班級內的每一位學生。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語文學科成績,還要關注學生的品德以及行為發展趨勢。將學生的品德與學生的個人學習成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客觀分析每一位學生的優勢與不足。理想的教師形象應當是對學生一視同仁的,受學生歡迎的教師更容易為學生所模仿。教師在理解、親近學生的過程中要多與學生交流。在學生敞開心扉之時,給學生傳遞更多積極、健康的觀點。像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早去教室幾分鐘,以此來表現自己對語文教學的重視,對學生的尊重。利用這幾分鐘,教師可以和學生聊一聊天,像“最近有沒有什么開心的事情?不開心的事情?”發現當代小學生的情緒影響因素,并給予必要的幫助。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用自己的教學語言與行為去影響學生。例如,在講解《金色的草地》這一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蒲公英的喜愛之情。教師要激發小學生觀察身邊事物變化的熱情與興趣,促進小學生建立正確的自然觀念。這是重要的德育內容,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交流今天的天氣、路上的風景,都是自然而然的德育內容傳授。從教師對自然的欣賞中,學生一樣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文章中作者的情感,促進課堂中的師生互動,鼓勵學生說一說自己喜愛的植物以及原因。用親切的師生交流,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氛圍的民主化以及學生收獲的增多。
二、加強活動創新,開發德育途徑
德育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需要教師關注課堂活動的創新。語文教學內容涉及方方面面,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思想觀念變化有密切關系。教師要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結合傳統教學方式的優勢,開辟更多高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靈活多變的課堂活動中,接受新的思想觀念,并將其轉變成為自己的日常行為。
像在講解了《金色的草地》這一課后,教師可以舉辦一次以班級為單位的“我與自然”主題演講,讓學生通過參加與語文課堂相關的演講比賽,思考自己與自然的關系,思考自己在自然中的好朋友。演講是一種強烈的情感表達形式,在演講過程中,學生對自然的喜愛之情被強化,同時渲染了良好的課堂氛圍,能夠讓環保理念走進小學生的心靈。又如在講解《不懂就要問》這一課時,教師要借助孫中山先生小時候的故事,引導學生認識到勤學好問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朗誦會活動,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文章,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提取主題,開展與之相關的辯論會。在辯論準備過程中,學生的大腦全面運轉,不僅思考我方觀點,還要思考對方觀點,這樣能夠讓學生對辯論主題產生深刻的認知。運用多種途徑開展德育,將小學語文課堂視為道德觀念傳播的陣地,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中的情感的理解,使優良傳統得以傳播。
三、關注學生特點,提高德育效率
學生的特點,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之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持續性地分析學生的個人特點,了解學生最新的學習動態與思想動態。小學生的心智尚不成熟,在這一階段給學生開展成人化教育是不切實際的。從小學生的特點入手,利用語文教學活動與內容的調整,促進德育滲透,才能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人生發展方向。
像在講解《大青樹下的小學》這一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大青樹下小學生幸福的學習生活,體會作者借助文字表達出的自豪與贊美之情,促進學生接受民族團結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播放《愛我中華》等歌曲,將學生的關注點吸引到民族團結上。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教學內容的形象性,可以讓教學內容與形式更加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談一談他們了解的少數民族,是否有少數民族朋友,知道哪些少數民族的有趣習俗等。小學生愛說,教師在課堂中組織他們自由交流,能夠讓學生自然而然接受“少數民族”,建立多民族概念。
四、深度挖掘教材,全面滲透德育
教材中有許多具有德育作用的課文,教師需要對這些課文進行深度挖掘,分析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使學生能夠產生共鳴,引發學生思考,從而實現德育滲透的目的。例如,在講解《藏羚羊的跪拜》這一課時,教師需要讓學生仔細品讀課文,并且多次進行朗讀,讓學生畫出文中具有感染效果的段落,從而引導學生體會到藏羚羊母愛的偉大,同時體會到老獵人的慈悲之心。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如下問題:第一,藏羚羊向老獵人跪拜的原因?第二,老獵人做出這樣舉動的原因是什么?第三,是什么力量驅使老獵人這樣做?第一個問題可以讓學生了解事件的經過,讓學生明白藏羚羊跪拜是因為自己的孩子;第二個問題可以讓學生了解到老獵人被藏羚羊跪地救子的行為打動,但卻沒有理解藏羚羊的意圖,所以感到后悔;第三個問題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母愛的偉大,進而突出尊重生命的主題。為了加強學生對這篇課文的理解,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手段尋找有關生命、母愛的文章,讓學生體會到母愛的偉大,從而加深學生對生命與母愛這部分德育內容的體會,讓學生在家里能夠更好地孝敬父母。
五、注重課外閱讀,擴展德育教學
教材的內容是有限的,為了實現更好的德育效果,教師需要適當地引入課外閱讀來實現德育教學目的。課外閱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豐富德育教學的內容,既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讓學生積累到大量的課外知識,又可以對課文的內容起到補充說明的作用,還可以提高德育的教學質量。因此,教師需要注重課外閱讀的引進,對課內課文形成良好的補充作用,并且課外閱讀材料的選取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要選擇易于被學生理解的課外閱讀,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其中的內容,從而更好地達到德育滲透效果。例如,在《狼牙山五壯士》這一課教學完成后,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革命英雄人物事跡的課外閱讀材料,如趙一曼、王樸、羅盛教等,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英雄人物事跡,以此來向學生說明革命英雄的愛國情懷。通過革命英雄為了祖國舍己獻身、抗爭到底的精神來影響學生,讓學生能夠正確地看待歷史,認識到現在的和平生活來之不易,讓學生能夠珍惜眼前的學習生活。
六、重視啟發教學,引導德育教學
在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德育的滲透作用,并引導學生提升自己的德育意識,讓學生能夠主動規范自己的行為,從而實現良好的德育教學效果。首先,教師需要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讓學生預習即將學習的課文內容,并且自己查找與課文相關的學習資料,寫出自己對課文的感悟。例如,在講解《珍珠鳥》這一課時,教師需要讓學生對這篇課文進行預習,并且自己動手收集與珍珠鳥相關的資料,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的主題,體會到信賴、理解、尊重、寬容的重要性;然后,教師需要結合課文的主題,介紹一些關于信賴、理解、尊重、寬容的文章,讓學生與課文進行比較,發現其中的相似之處,從而增加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最后,教師需要做好課文的總結工作,讓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讓學生產生正確的德育意識。例如,教師需要讓學生了解人與人之間相互信賴、理解、尊重、寬容的重要性,并且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七、開展課外活動,實踐德育教學
與課內的德育教學相比,開展課外活動更有利于德育的實踐教學。課外活動具有豐富的德育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讓學生獲得全面發展。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第一,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課外作業,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幫媽媽洗腳的課外作業,并且記錄好自己的感受,從而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第二,教師可以在課上組織演講比賽,為了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可以準備一些獎品,獎勵表現好的學生。例如,教師可以組織“我愛我家”為主題的演講比賽,讓學生認識到怎么做才算是愛自己的家人,讓學生能夠認識到家人的重要性,從而去主動關心自己的家人,讓學生養成孝敬長輩的德育意識。第三,教師可以組織以“團結”為主題的征文活動,讓學生了解團結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團結意識,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集體。由此可見,德育教學離不開課外活動,教師需要充分發揮課外活動在德育滲透中的作用。
結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積極落實德育,需要教師在關注基礎知識傳播的過程中,重視價值化內容的提取。教師要傳遞正確的價值觀,讓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有更多的成長,并為多個學科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 俊.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問題的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35):52.
[2]王偉菊.小學語文德育滲透的方法及實踐研究[J].讀與寫,2019(34):34.
[3]胡華英.淺談小學語文課堂的德育滲透[J].語文課內外,2019(31):94.
[4]陳勝軍.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文學教育,2019(11):155.
作者簡介:狄云梅(1972— ),女,甘肅白銀人,專科,年級組長,研究方向: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如何滲透德育和如何培養、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