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維軍
內容摘要:學習習慣是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督的自動化行為傾向。習慣對于一個人性格的形成、能力的發展等都具有特別的作用。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從學生專心聽講、認真書寫、課外閱讀、善于請教、按時完成規定任務、獨立鉆研、務求甚解六個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學生 學習習慣 策略
學習習慣是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督的自動化行為傾向。古今中外的教育學家、心理學家都非常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我國現當代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英國哲學家紼郎西斯·培根在《隨筆集》中指出:“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好的習慣。”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在其教育名著“愛彌兒”一書中指出:“在兒童時期沒有養成思想的習慣,將使他從此以后一生都沒有思想的能力。”可見,習慣對于一個人性格的形成、能力的發展等都具有特別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葉敬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有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古人云:“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如能在培養學生學習的習慣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達到雙贏的效果。那么,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我們應培養學生的哪些學習習慣,又怎樣培養呢?我覺得應該從以下面六個方面來入手。
一.培養學生專心聽講的習慣
專心聽講是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用心思考的基礎,也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為了培養學生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應該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動靜搭配,調整小學生聽講情緒。為了使小學生始終保持專心聽講的學習情緒,教師就必須講究課堂練習的設計。單調,機械的練習形式也會使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降,從而渙散注意力。因此,培養小學生專心聽講的習慣在練習設計上要有利于小學生多動腦,多動口,多動手;注意練習設計的思考性,趣味性,練習形成的多樣性和科學性,練習安排的漸進性和層次性,以練促講培養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講授討論中不失時機地引導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講授套討論中不失時機地引導小學生動口講一講,動手擺一擺,動筆練一練;并穿插一些輕松活潑的數學游戲,這對于調整小學生的聽課情緒往往是大有裨益的。小學生處于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有意注意的保持時間就會自然增長。
其次,語言力求兒語化和趣味性,激發學生認真聽講的興奮點。數學教學內容本身比較抽象,枯燥,如果教學語言生澀,呆板,小學生學起來就乏味,疲倦,很難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因此,教學語言在精煉,準確的同時,更要生動,活潑,增加形象思維的色彩。
再次,盡可能多的回答問題的機會,促使他們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課堂教學中如果地讓小學生被動地聽教師講授,這種聽講勢必缺乏一種“我要學”地參與意識,缺乏內在地學習動因,對培養學生專心聽講的習慣是極為不利地。只有處于積極主動學習狀態下的聽講,才能真正做到專心。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讓每一個小學生有盡可能多的回答問題的機會,以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
大部分學生字寫得歪歪扭扭的,總是挺不起“腰桿子”,甚至不是少寫一筆,就是多添一筆,總之,不能規范地書寫。班級人數多,老師精力有限,雖然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再強調要求,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方面缺乏審美能力,另一方面粗心大意,嚴重影響了孩子們的學習。而對小學生來說認真書寫是最基本的,為此,我做了以下一些嘗試:寫字時,首先要求學生坐姿端正,握筆姿勢正確。寫作業之前,教師要帶著學生復習一下正確的書寫姿勢。在學生寫作業時,教師要認真觀察,及時糾正學生錯誤的坐姿。其次,透過講解,使學生樹立構成正確、美觀的印象。再次,要求學生用本干凈整潔;字跡清楚規范;有必須的書寫速度。為此,學生寫在田字格中的生字寶寶,教師要事先給他們寫好樣貌,讓他們先觀察,再書空一次,最后再練習寫。
三.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
一個教師,盡管你在課堂上聲嘶力竭地要求學生多閱讀,只要你不幫他指出其重要性,就很難讓學生對閱讀具有自學性,正如布魯納斯所說:“要使學生對一門學科有興趣的最好方法,是使他感到這個學科值得學習”,也就是說,你必須幫學生明確學習目的,使之朝這個目標前進。其實,書本是死的,學生是活的,不能以一個教學大綱就將學生死板地捆在條條框框上,這只能讓學生反感,厭學、棄學現象由此產生。相反,當學生接受了課外閱讀,對之產生了興趣,在歌聲、笑聲中所學到的東西,又豈是課本上所能包含的。孔子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既樂知,又有什么不能解決的呢?我們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學習不能局限于課堂上的40分鐘,應多讀書看報,擴大知識視野。同時,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好奇心理,激發其課外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具備課外閱讀的持久性。
四.培養學生善于請教的習慣
善于請教是一種好習慣。善于請教的前提是善于思想、善于提出問題。提出的問題總是要講質量,翻開書本就能解決的,最好自己解決。有些疑難問題,如果自己有嘗試性答案,帶著答案去請教,會收獲更大。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有的學生上課不敢問,下課也不敢問。對這樣的學生要鼓勵他突破第一次,幾次之后就敢問了。
五.培養學生按時完成規定任務的習慣
不少孩子,學習“磨”得很,看書、做作業,心不在焉,時間耗得很多,效益不好。其原因就是沒有構成專時專用、講求效益的習慣。孩子學習,就應速度、質量并重,在一事實上時間內,按要求完成必須數量的任務。這既要講清道理,更需要認真訓練。由于孩子年齡不同、個性不一,每次能夠集中腦力的時間長短不一樣。要從實際出發提出要求。比如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每次學習時間以20分鐘左右為宜,以后逐漸延長。最重要的是教孩子給自己提出學習資料的數量和質量要求,一旦坐到書桌前,就進入適度緊張的學習狀態。堅持下去,就能構成按時按點完成規定任務的習慣。
六.培養學生獨立鉆研、務求甚解的習慣
學習,最忌諱一知半解、淺嘗輒止。要想學習好,務必養成獨立鉆研、務求甚解的習慣。怎樣培養這方面的習慣呢?方法之一:鼓勵孩子刨根問底的用心性。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對許多事總愛刨根問底,這是好奇、求知的表現,說明孩子愛動腦子。教師切切不可嫌孩子嘴貧,冷漠對待。最好跟孩子一塊兒刨根問底,能解決的自己解決,不能解決的請教他人或者閱資料;方法之二:指導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由于學習任務多,孩子往往滿足于知識是什么就過去了,很少多問幾個“為什么”。
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體現在日常教學細微環節之中,往往容易被我們所忽視。而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一點一滴地加以耐心培養。學生一旦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他們也就可謂是學會了學習,教師也就做到了:“教是為了不教”。只要我們的心中有學生,特別是心中時時裝著學困生,時時關愛學困生,這樣的課堂教學一定會充滿人性的光輝。
(作者單位: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第二小學)